APP下载

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作用

2021-09-18王经志

系统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椎弓节段椎体

王经志

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脊柱外科,山东临沂276005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既往临床上以单节段骨折居多,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等不断发展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导致高能量创伤事故发生率不断升高,使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数量增多[1-3]。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具体指超过2个(含2个)椎体出现骨折情况,不含棘突和横突情况,具体发病为高能量创伤所致,患者起病急且伤势较重,同时创伤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容易出现延迟诊断甚至漏诊情况,增加了治疗难度,具有较高的病死率[4-6]。针对此类患者,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多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处理,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具体入路方式会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多采取前入路和后入路两种手术方式,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尚无统一标准,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进一步探究,以期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科学指导。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18年7月—2020年6月的84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手术治疗的有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84例开展治疗研究,按照选取顺序编号,利用抽签法平均分两组,标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44.53±4.92)岁,受伤到就诊耗时2~14 h,平均(8.13±2.02)h,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21例,撞击伤6例,创伤分级(美国脊 髓损伤 协会):A级:5例,B级:12例,C级:10例,D级:9例,E级: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4.12±4.54)岁,受伤到就诊耗时2~16 h,平均(8.77±2.33)h,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24例,撞击伤5例,创伤分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级:4例,B级:12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5例。上述资料,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该次研究经由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胸腰椎多节段椎体骨折诊断标准[7-9];②CT、MRI联合诊断确诊患者;③新鲜骨折患者;④患者对研究知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伴有肿瘤、结核和骨质疏松情况者;③伴有脊髓、神经根、圆锥损伤者;④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时间低于6个月者。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后入路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入院后接受系统检查,明确患者骨折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手术方案,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治疗时引导其俯卧于手术床,确定创伤位置,于正中设置切口,保证伤椎充分暴露,同时相邻椎节段适当暴露,观察创伤部位骨块及坏死组织情况,对其进行彻底清除,随后经由切口将穿刺针置入椎体内,到达椎弓根内缘,在侧位X线透视引导下,观察针尖位置,确保其超过椎体后缘,然后将穿刺针内芯拔出,将导丝插入,然后将导管针取出,顺着导丝将工作套管放入,扩开软组织,并进行保护处理,取中空丝弓形椎弓根攻丝,取适宜长度的椎弓根螺钉,将其置入,全部置入完成后拧入椎弓根钉固定螺帽,进行复位,复位效果满意后进行植骨处理,最后进行切口缝合和包扎。

观察组进行前入路手术治疗,患者如前接受系统用检查,手术治疗时采取气管插管麻醉,取右侧卧位,确定左侧胸腹部,设置联合切口,切开患者胸腹膜,保证椎体前房和侧方充分暴露,切除伤椎及其上下间盘坏死组织,保证患者椎体侧前方硬膜囊充分暴露,随后进行坏死组织清除,后续手术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率统计,包括:脊椎生理弧度再丢失、内固定物松动、感染;②疼痛评估,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取带有0~10刻度的线段,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选取,0分端为无痛,10分端为疼痛难忍[10-11];③功能障碍情况评估,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主要包括:生活自理、提物、步行、站立、性生活、睡眠、社会生活等,满分50分,反向赋分,分值越低说明障碍越小[12-13];④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较。①于住院期间统计,②③④于术前1 d和术后4周统计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2.3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NR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NRS评分、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s),分]

?

2.3 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小于术前,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较(±s)

?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自身脊柱损伤程度较重,治疗难度大,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骨折治疗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14-15]。针对胸腰椎多节段骨折,临床治疗原则在于注重脊柱序列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治疗要有效预防迟发性脊柱后凸情况,避免造成脊髓神经功能损伤[16]。同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与单节段患者差异较大,尤其在固定阶段确定方面,若患者伤椎中间不存在正常椎体间隔情况,根据患者实际需求选择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模式,必须最大程度保留脊柱运动节段,若患者中间间隔1~2个正常椎体,应进行长阶段固定,这样可防止相邻节段椎体载荷增加问题出现,保护固定节段之间椎体盘稳定性,避免出现退化情况,保证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而对于中间间隔超过3个正常椎体的患者,进行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情置入内固定钉,进行伤椎有效复位,增强脊柱稳定性。为了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临床上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术应用较为广泛,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入路方式不同则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重视此方面探究。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率较低,同时疼痛、肢体功能障碍恢复、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如下:后入路手术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是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且术后患者功能及骨折端状况恢复不理想,可能与术中脊柱结构切除操作有关,后入路模式下,切除脊柱结构时破坏了脊柱稳定性,不利于脊柱结构重建,进而容易导致椎体塌陷,甚至会出现矫正度丢失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而前入路操作能够确保损伤椎管部位充分暴露,进而提升了破损骨块、坏死组织清除率,进而最大限度减轻了骨折部位压力,并预防脊髓、神经的损伤,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椎体稳定性,并促进神经功能更好地恢复,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张海平等[17]人在研究中探究了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作用,结果显示前入路患者椎体塌陷发生率低于3.0%,且功能障碍恢复效果更理想,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38%,与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前入路手术较后入路手术效果突出,缓解患者疼痛情况,促进功能快速恢复,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椎弓节段椎体
经皮椎体强化术单侧穿刺方法研究进展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