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创新提高群众文化演出水平满足人民需求

2021-09-17徐闽鸿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群众活动文化

徐闽鸿

摘要: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确认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也意味着,在社會主义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作用更加凸显,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天津市和平区作为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历史悠久,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要新时期的发展现状相匹配。本文从群文活动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从思维创新、模式创新两方面入手提高群众文化演出水平,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全面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要求,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项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到了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身上,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单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的作用更加显著。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我觉得全国文化事业发展,尤其是群众文化演出形式亟待创新以满足大众需求。但是,现在的文化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更多的强调公益性、服务性,在演出形式创新满足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上存在不足。

一、群众文化演出工作原地踏步问题突出

就拿和平区来说,“和平纳凉晚”会自1988年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5届。每年的6月下旬到8月下旬,和平区的街道居委会、公园、楼间小区等地都会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丰富多彩的纳凉活动。今晚报曾刊登过《十万人大舞台》的报道。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基层组织的群众文化演出很难再现当年的辉煌了,活动举办规模和群众参与人次都大不如前。早期演出活动的突出影响主要是因为其以社区文化系列活动为基础,以广场舞台演出为切入点的整体策划方案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抓住了当时文化娱乐活动获取途径匮乏的时代背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新媒体、新科技,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各种APP文化娱乐方式铺天盖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舞台演出形式的追求更加多样化,可以说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们基层群众演出的原地踏步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群众文化演出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

(一)工作模式保守,缺乏品质追求

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模式,包括活动形式,服务对象等都相对固定。长年的工作经验造成了工作模式保守,引发惰性思维,缺乏品质追求。另外举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演出都是政府文化职能部门文化局、文化馆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业务,多数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领导满意、迎合少数人喜好,或者是为了完成文化馆年度评估的一些硬性指标要求。于是乎为了“完成任务",负责具体实施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就更加注重演出的规模和数量,却逐渐地忽视了对演出内容、形式及品质的追求。

(二)演出形式单一,品牌活动重复

现在各地区的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想法和方案多有雷同、照搬照抄情况严重。例如文化大篷车进社区、非遗大篷车进校园等一时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活动形式、演出形式单一,主要还是部分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愿意承担演出形式创新、技术革新的风险,长期的套用“模板”,慢慢失去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缺乏突破与革新的能力。

我们所熟知的文化部群星奖、“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这些知名品牌活动带来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公共服务效果。可细数下来,近年来成功的品牌活动只有寥寥数个。各地区匆匆建设品牌,搭着文旅结合的顺风车,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文创大赛品牌活动,各区也纷纷效仿,同质化严重,核心价值不清晰,辨识度低。

(三)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一是优秀人才老龄化现象突出。不少单位、部门一个专业退休一位老同志,就缺少一个专业或形成专业断层。二是群众文化人才调岗频繁,有的专业的处级、副处级领导甚至一些基层岗位的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一年、两年就调动部门。很多同志对专业活动组织刚熟悉就离开了。很多工作只能按部就班推进,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更谈不上创新和深入。三是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部分群众文化工作者还停留在闭门造车的阶段,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

三、如何通过创新提高群众文化演出水平满足人民需求

(一)思维创新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已经不仅仅是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更要立足现代,开放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转变传统被动思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应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需求为主导。具体来说,一方面减少政府机关去主导提供的群众文化演出,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期深度了解百姓文化需求的调查整理机制,准确掌握百姓的需要和愿望按需提供。2020年和平区启动开展了“和平夜话”实践活动,以融通思想、融入群众、融解问题、融入日常、融聚力量“五个融入”为主要做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这对群众文化工作也是一次很好的推动。通过夜话活动,我们更直接的了解了百姓的需求。开展了公共文化大讲堂、周末相声专场及街舞培训等创新活动。开拓思维,按照以需定供的原则,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服务,让每一名老百姓都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文化服务。

(二)模式创新。

其一,我认为群众文化演出场地不应该局限于广场、舞台,而应该深入到社区甚至入户,把温暖送达百姓身边。同时群众文化演出演员也不应该局限于群众文化干部,同样应该深入到社区甚至入户发掘文艺爱好者进行组合培训,打造一支群众自己的演出队伍。这就需要探索建立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基层群众联系网络,以群众为基础,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新模式新路子。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比如民间协会、文艺社团、企业工会、文艺志愿者等等。不仅深入社区、街道,尤其还应加大文化馆网站、微信平台的运用和有效管理,主动发掘他们的才艺特点加以编排、组织。这样不仅解决了事业单位群众文化活动外界资源和人才匮乏的实际问题,还提高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及社区群众的参与度。

其二,2012年火遍全国的《中国好声音》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给我们带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到今天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它的成功值得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去思考去借鉴。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它获得了大众的喜爱?首先盲听创造了戏剧化效果,盲听的创新模式,在各种文艺演出节目中,参赛选手的外貌形象,本身就有可能对评委的公正选择产生干扰。而《中国好声音》则借助旋转椅,让导师背对选手来盲听盲选,这一模式的创新在理论上能给选手以启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声音和唱功,用最好的声音来打动评委。另外一个值得借鉴的就是内容创新。“好声音”在规则上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歌手在上面唱、导师在下面评的传统套路,导师既可以挑选手,选手反过来也可以选导师,这种导师与选手的互动,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每年举办的“和平杯”合唱艺术节、 “和平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我是社区歌唱家等活动都是采用传统的比赛模式,初赛、复赛、决赛年复一年早就没有了新鲜感。适当借鉴“好声音”模式不仅能提高参赛者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专业评委的作用,把比赛与培训相结合,提高每年比赛的水平。

通过创新让高品质艺术成果走进社区,提升社区文化活动质量,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进一步繁荣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扎根群众,弘扬主旋律,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争创佳绩,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 (06)112

[2]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4)101

[3]文卫华,李建霞.2017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年度观察与思考[J].中国电视,018(03)

[4]李锦坤,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5 (09)44

[5]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42

猜你喜欢

群众活动文化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