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探究

2021-09-16龚舒刘光华

科技风 2021年20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

龚舒 刘光华

摘 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湾区内高校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之处。本文试分析广东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特点,找准不足,看清形势,从角色定位、培养理念、政府协调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进行探究,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打破瓶颈,为广东地区高校产学研创新培养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产学研;培养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通过深化合作一体联动,找准定位,努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新技术人才,加大人才竞争力。因此。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狠抓高水平人才培养,而紧抓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是关键。粤港澳在产学研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并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仍面临深度融合不足、创新效率不高,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广东高校要实现弯道超车,需要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拓宽产学研多维合作创新的思路,引入新型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快进程,主动对接全球高精尖创新科研技术,吸收国外三大湾区优势,取其精华走符合广东实情的湾区建设之路,服务沿海经济带,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产学研创新之路。

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现状

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和自身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一味追求学科的大而全,缺乏自主性的学术研究,自主创新效率不高,忽视了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传承,并且企业与高校之間的对接平台建设匮乏,学生毕业后没法发挥所学专业优势与企业职位对接。与此同时,高校在科研成就方面转化率不高,创新速度缓慢,且科研信息与社会信息不对称,校际之间缺乏优势互补,产、学、研脱节严重。其次,湾区内高端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建设不足,与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不适配,且由于历史原因,三地在司法程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产学研合作主体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跨区域科研创新活动受到限制,各方面成本上升,缺乏可持续性,培养创新性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大难度。因此,要推进湾区内高校、企业、政府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除了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还应该保障各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样才可促进产学研各主体合作共生。

二、广东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优化路径

为更好适应大湾区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学校应该积极与当地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合作,并将最新的行业企业动态、政策法律法规融入教学内容中去。

(一)注重各自的角色定位

湾区内部分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办学经费上都与大型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找准自身定位,认识自身劣势,尽量避免专业设置充分及盲目追求学校升格而出现的大而全的问题,要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应该有自身独特的亮点和价值取向,给自己赋予独具特色精神的品牌,各自扬长避短,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二)树立研究生创新培养理念

研究生创新培养理念有助于指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在国家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相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创新体系,破除旧观念带来的发展阻力,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扎根中国本土化的前提下与国际接轨,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实践出可以借鉴和成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加强政府领导协调

在高校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中,虽然政府并非核心主体,但在整个一体化进程中起着协作交互的作用,并且在综合构架关系网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承担着总体推动的责任,还影响着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虽有一些政策,但尚未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协调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未建立相关体系和相关沟通平台,故易造成政策失灵,影响合作进度。因此,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与对话通道,进行各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和整合,企业与高校有针对性地协同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大湾区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逐步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

(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主要是联合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及科研机构,利用彼此的优势来搭建的互利共生的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共同培育应用型高新专业技术人才。利用此平台更新理论知识及应用水平,努力学习当前前沿理论,优化知识架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基石,为社会经济培养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开辟新型合作模式及科研合作领域的发展;通过调整高校学科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同时,建立科技成果来换取资金扶持的合作方式;以人才输出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使得科研成果转化最大化。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为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高校知识基础和有序的平台管理铺垫下,通过高级企业的合作项目,为知识经济打通一条可行的捷径,由此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回报。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将自身技能投入实际运用中,深度挖掘人才资源,更加强社会与高校人才间的合作关系,使两个主体有更多利益重叠和覆盖的范围,进而形成了二者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

(五)产学研合作国际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较世界三大湾区起步晚,不同于这三大湾区“高校”扎堆的特点,基于历史原因,广东省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国际化程度高,且世界500强企业集聚,国际化程度高。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的经济刺激,也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因此,大湾区经济发展应首抓产学研合作,高校联手湾区内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大化,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持。其次,参考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的“中心+辐射轴线”“中心+边陲”及“互补式中心”模式,结合广东地区实情,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校教育联盟,以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为主线,形成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的高校国际协作网,带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图

三、结语

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具有丰富和科学内涵和一定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经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仅靠单一主体力量远远不够,在当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应在湾区内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探索和发展广东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四者互通的合作模式形成整体,整合与合理利用资源,完善资源互通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产、学、研战略性合作发展,更新传统观念,在多样化的领域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将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效化,培养方向精准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努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适应社会需求,为国家提供人才配给和智力保障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

[2]王志勇,刘畅荣,申广.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下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探析[J].科教文汇,2016(10):12,12.

[3]古瑶,李云章.当代产学结合的亮点——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科学管理研究,2008(3):5052.

[4]韩宝成,姜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2019(1):2026.

[5]杨佩祯,陈海东,黄钰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探析[J].中国经济导刊,2019(19):161162.

基金支持:本论文为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探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KA2001923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龚舒(1988— ),女,汉族,江西宁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研究、档案管理。

*通讯作者:刘光华(1972— ),男,汉族,江西兴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教融合研究,储藏物害虫防治。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