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诗学:一个研究札记

2021-09-14王晓华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纹理诗学起点

王晓华

摘要:当人类从事诗性实践时,空间总已经环绕并充实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允诺。只要响应它所传达的呼唤,我们就可以参与存在的游戏。真正的响应不是纯粹的倾听,而是实现呼唤者所允诺的可能性。唯有通过自我确立的行动,人才会升格为作者。自我确立者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她或他以有世界的方式存在。如果说存在一种空间诗学的话,那么,后者首先说出的是对世间万物的谢辞:(1)家宅是空间诗学的起点;(2)道路标画出空间诗学的基本纹理;(3)天空—大地的二元结构牵连出空间诗学的超越性。

关键词:空间;诗学;万物;起点;纹理;超越性

在接近本源的诗学话语中,空间总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环绕并充实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允诺。只要响应它所传达的呼唤,我们就可以参与存在的游戏。真正的响应不是纯粹的倾听,而是实现呼唤者所允诺的可能性。唯有通过自我确立的行动,人才会升格为作者。自我确立者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她或他以有世界的方式存在。世界是原初的文,是诗性的发源处。如果说存在一种空间诗学(The Poetics of Space)的话,那么,后者首先说出的是对世间万物的谢辞。

一、家宅:空间诗学中的起点

在最切己的思考中,空间首先不意味着秩序、等级、边界,而是一种原初允诺:只要人响应来自存在的呼唤,她或他便置身于家里,就会接近原初的诗性。[1]对于所有个体来说,家都同时是起点和终点:我们总是从此处出发,又回到那里。

恰如大哲海德格尔所言,“居住是短暂者在大地上的一种方式。”[2]作为短暂者,人永远面临着实在的危险:受伤、感染、生病、死亡,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庇护来自我们亲自建造的稳定之所:“家”——屋檐,支撑屋檐的柱子,承接—抵抗外力的墙壁,等等。正像古汉字所标画的那样,它具有保证安全的基本架构。墙壁阻挡了狂风、砂石、野兽,屋顶阻绝了雨、雪、陨石的进路,屋门又可以供身体进进出出。随着里外区别的确立,庇护所“确保了存在一个基本性质”:稳定性。[3]由于家宅的存在,人类不再无可归依。

作为建筑,家宅既是一物,又是对物的聚拢。以如此方式被建立,它提供稳定性,允诺个体进入安全之地。这聚拢就是劳作:由于劳其筋骨地收集(原料)、搭建、修葺,人类才能真正安全地栖居。制作(建造)是栖居的前提。通过制作,人居住。或者说,居住的本性就是制作。制作实现了原初的筹划,造就了原初的诗意。从根本上说,“诗意创造首先使居住成为居住”[4]。在家宅成形之后,作者居住在作品中,被作品所涵括,犹如诗中的语词。在作者—作品的辩证关系中,一种归属感诞生了:“我就是我所在的空间。”[5]

这种意义式的家宅已经不是纯粹的住所,而是宇宙的中心:它位于行走路线图的两端,是目标的目标:离开它,是为了回来,回来则是为了再次出发。由于家的存在,归处和远方不断互换位置,嬗变为对称的乌托邦。远处的我渴望成为在家的我,在家的你总是眺望远处的你。当我处于远处,家宅就会显现为乌托邦,被反复重建、美容、幻化。一旦回到家中,远方会再次被乌托邦化:我感到沉闷、压抑、沉重,渴望再次出走。于是,家宅—远方的空间关系被压缩于人形的物体内,产生源源不断的张力。我被推动,又被拉回。推动的力总是占据上风。我带着家宅的意象前行。到达目的地后,家宅的意象会从背景中凸显出来,最终幻化为乌托邦。由此诞生的不是封闭的圆圈,而是延伸的旋梯。

毫无疑问,家宅的诗意来自它与我们的原初关系。对它任何部分的想象都会揭示这个事实,都可能以回归起源的方式创造诗意。例如,被灯光照亮的窗子会成为路标,指引漫游的身体归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家的诗意来自对安全性的承诺:在墙壁和屋檐的保护下,夜雨非但不会淋湿身体,反倒会成为诗性制作的背景;于是,窗子透出的烛光便显现为一种诱惑;家是方向,是目标,是归宿,是漫长旅程的终点,是美好时分的担保。这种想象凸显了家宅的重要性:只有回到家中,人才能位于安全的领域。

从根本上说,家宅的守护功能来自人类的劳作:只有通过建造活动,它才能诞生;离开了修葺和守护,它就会衰败,最终成为废墟。在颂扬家宅时,人类再次肯定了自己。离开了日复一日的劳作,空间诗学就不会获得诞生的机缘。只有“充满劳绩”,我们才能“诗意地居住于此大地之上”。

二、道路与空间诗学的基本纹理

家宅是生活世界的原點。它是巢穴,是贝壳,是窝,是栖居之所。栖居仅仅是我们的一种状态。我们总要从家中出发,走向外面的世界。当人“动身”时,她或他就已经“在路上”。

道路是最原始的诗性意象。它是起点和中途,过程与目标,生长与衰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道路都会出现于我们脚下。它似乎无处不在,仿佛能够承载万有。在诗人哲学家老子那里,道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意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道德经·第25章》)然而,老子所说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道路。后者属于双足、车轮、履带。它延伸,承载,忍受,默默无言。我们每天都会踏上它,但很少会注意其形貌。被看到的常常是“路上的风景”,而道路总是处于所承载之物的“下面”。它常常仅仅出现于视野的边缘,被当作某种需要超越之物。人们希望尽快走完这段路,快点上班或回家。在大多数时候,道路属于萨特(Satre)所说的工具体系。人们对它的基本要求不外是:顺畅,坚实,稳固,可靠。它越“不起眼”,就越能实现其有用性。假如它被凝视,那么,肯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凸凹、断裂、塌陷、过分泥泞、被滚落的巨石占据,等等。

这是否意味着真实的道路不具有诗性呢?显然不是。道路承载移动的人类身体。行走是诗性制作的一种方式:走在路上的我们依旧可以组织周围的实在者,把它们纳入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移动网络中。从上手事物到远处的路标乃至天上的星辰,无数实在者被重新组织起来,获得了临时性的意义。诗性制作并未因移动而停止,我们总是边走边做(动手、说话、观看)。即使悠闲地游荡,人也要随时组织一个属己的世界。通过目光的测量、双脚的试探、手臂的移动,周遭事物重新向她或他涌现。她或他不是被风吹动的树叶、因重力滚下的石头、失控的机车,而是能动的主体。主体是组织者,而组织意味着选择、同化、安排。这些活动常常下意识地进行,但并非总是如此。有时,道路会显现为必须被意识到的处境。除了出现了无法忽略的异常状况之外,它也会提示我们确认自己的有限性。譬如,林中出现了两条道路,我的选择将造就一种类似命运的存在:走上了这条,那条就位于别处;当我试图踏上两条路时,内在的撕裂感诞生了:

金色的树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着两条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条路的尽头,

直到它拐弯,消失在树林深处。

(弗罗斯特《未走之路》)[6]

我的目光触及了两条道路。那两条道路的意象进入了我的内部。它们就是我。然而,这仅仅是符号层面的拥有。象征不等于现实。分岔路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此在性。身体不能同时踏上它们,甚至无法想象自己同时漫游于它们之上。那意味着身体必须一分为二,意味着受难和死亡。于是,选择便决定未来的命运。当我选择了自己的将走之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诀别就已经发生。即使诗人将来回到原处,分岔路依然存在,他仍旧必须做出选择。对可能道路的想象会使人犹豫不决。那不正是延宕的原因吗?延宕的本质是延宕选择的时间,是对风险的抗拒和回避,是试图停留于某种原初关系之中。然而,脚下的道路只有一条:被脚所触及者。这是延宕所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论如何,我们只能踏上伸展到脚下的道路。面对两条路时,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于是,分叉路成了一个隐喻:选择的重要,犯错误的可能性,遗憾和悔恨的起源,等等。在《神曲》(The Divine Comedy)的开头部分,但丁(Dante)曾坦白:

当走到我们生命旅程的中途,

我发现自己在一片幽暗的森林里,

因为我迷失了正直的道路。[7]

迷失(lost)的前提是:同时存在多条道路,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它是自由的见证:如果人完全被前定的命运支配,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犯错误。没有人说石头、树、云朵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能迷失者必具备主动性。这也是对主动性的限定:在某个时刻,实在者只能占据独一的位置。当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出现于我的面前时,选择的苦恼就会油然而生,因为我随时会“迷失”。在《寂静的春天》中,生态作家卡逊曾经写道:“我们现在站在两条路分叉处。但与弗罗斯特所写的不同,它们并非同样好。我们长期以来所走的路欺骗了众生,它似乎易行,平坦,可以让我们在进步之旅中高歌猛进,但其终点是灾难。另一条分枝‘鲜有人走’,却提供了仅有的最后机会,沿着它前进,地球将获得守护。”[8]这是悔恨之言,也是觉悟之语。借用有关路的隐喻,警示被说出。如果将一个物种比作身体,那么,它不可能同时占据两条路。面对它的分叉处,选择至关重要。受影响的不仅是人,还可能是无数其他物种。

卡逊的话放射出精神的光照,路的形貌和方向因此进入澄明之中。后者被看,被想,被置于反思的领域。无形的眼睛仿佛高悬于路之上,观察、审视、收留它。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反常的行为。走在林间小径时或城中大街上,赶路的人们很少会注意道路的形貌。这种表层的忽略并不等于不重视。路之所以能供人行走,是因为它首先由人“走出”:“路,道也。从足,从各。”(《说文解字》)道路同样并非自然物: 没有行路者,就没有路。它首先是双脚的轨迹。双脚承载、移动、试探,感受地面的硬度、凸凹、起伏,踢走或绕过前面的障碍物,踏出通向前方的路。身体的其他部分则感受它的感受,响应它的呼唤。卡逊之言说就传达了一种属于双脚的经验:由于走错了路,人类踏上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荆棘,染上了并非必得的疾病,处于危险之中。当她展望另一条路时,对于行走的期待已经跃然于纸上。对于这位作家来说,拯救不是“纸上的戏剧”,而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于是,处于身体最下端的器官凸显出来:诗性言说一旦涉及行走,双脚的形象就有可能变得触目。倘若双脚被缚,人就无法走路。路是对脚的无声肯定。这种肯定敞开了作品对作者的从属关系:双脚的轨迹是路的原初形貌,是人文的基本样式。

道路的作者不是双脚,而是整个身体。双脚属于一个移动的共通体。它几乎总是与双手结对出现。为了“开路”,人有时需要胼手胝足:砍掉荆棘,移动石块,架设桥梁,等等。甚至,牺牲也是制作的一部分: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正是由于身体的劳作,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才出现,延伸、分叉、交织、消失于目力所不及之处。道路是由身体编织出来的“文”。对于这个“文”而言,作者不能死去。一旦作者死了,“文”的编织即已结束。这不是昭示了所有“文”的命运吗?恰如道路,所有的文都离不开劳作的身体。道路是人类力量的明证,是不断伸延的身体史诗。

三、大地,天空与空间诗学的超越性

描述了家宅和道路之后,另一个空间意象已经不可忽略:大地。大地是承受者:家宅建立于其上,道路刻印于其表面。除了家宅和道路,树木、草场、沙漠、公共建筑也会从空间中凸显出来,大地则总是承受它们的存在。承受即成全:家宅、树木、身体是重物,不能永远漂浮在空中,注定归属大地。在有关身体和其他物体的诗性言说中,大地的形象总是若隐若现。

大地不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而是其生命空间。它是我们的摇篮、学校、家宅、舞台。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待在家中,我们都被大地所承载、涵括、成全。没有大地,就没有我们。我们的存在是见证,总牵连出广博的大地:“地,万物所陈列也。”(《说文解字》)大地为底座,为基础,为根基。在它之上,河水流动,岩石伸展,山峰屹立,动植物繁荣生长。这是在下者的奉献。它总是以自己的低衬托被养育者的高。这不正是女性身体的形象吗?大地为女,为母。对大地的颂扬几乎总是牵连出女性特质:宽厚,丰腴,养育,忍耐,承载,等等。她接受,奉献,牺牲,但却从不拒绝、否定、反抗。在如此这般的言说中,另一形象早已显现:天。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说文解字》)它位于大地之上,覆盖大地。位于下面的地总是衬托着高处的天:这似乎是空间的原始结构。在古人眼中,上/下顺序似乎无须证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由于此类定位的存在,一系列合法性证明出现了:“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说文解字》)高贵之气升上天空,浊物则降落于大地。于是,仰望天空的人渴望升上高处,大地则成了告别的对象。到了20世纪,英国诗歌中还出现了这样的表述:

……城市之城由砖头和血肉砌成

它是生灵生死之旅中的

暂时居所[9]

作者所说的“暂时居所”位于大地之上。相对于天空,它在“下面”。诗人要向上,去高处。那里或许没有任何有机物,但却被当作灵魂的故乡和归宿。在相关言说中,大地意象颇具悖论意味;它凸起的部分时常高得需仰视,需攀登,需历经千辛万苦方能至,但却仍被当作足下之物。我们似乎总是立于其上。它被还原为接触脚底的平面:一个卑微的基础。事实上,这种习惯源于忽略:言说大地时,我们时常遗忘了属于大地的事物——树木,山脉,建筑,河流,动物。它们并非位于大地之上,不是可以脱离大地的事物,而是大地的一部分。它们的高度就是大地的高度。大地是一世界。我们在此世界之中。甚至,天空也属于这个世界:“最先产生的却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产生该亚——宽胸的大地,……大地该亚首先生了乌兰诺斯——繁星似锦的皇天……”[10]天空源自被撕裂的大地。它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说大地是身体,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灵魂。原初神话中的大地—天空是结对的身体。它们为母子,为夫妻。然而,在天空—大地的二元结构中,一种高低关系却似乎不可否认:天/地=上/下。事实上,有关天/地的等级制言说并无根据:宇宙向四面八方无穷地伸延,原始空间并无高低之别。当你在太空中漫游时,哪里为上,何处为下?

如果去除对天空—大地的等级制想象,一个原初世界就会显现出其形貌:在天空—大地所形成的空间中,万物繁荣生长,世界欣欣向荣,这不就是诗性制作的原初场所吗?当诗人吟诵飞鸟、云朵、植物、走兽时,在我们抒发快乐之际,对天空—大地的谢词已经被说出。相反,在有关天空—大地的刻板定位中,遗忘已经发生。这种遗忘首先是对身体的遗忘:我们似乎不是筑居于大地上的身体,而是属于天空的灵魂。于是,身体—大地被共同贬抑。在被遗忘—贬抑的历史中,它们始终结对出现:大地被当作原初的身体,身体则被视为类似于大地的存在。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相互指涉。它并非仅仅发生于隐喻的层面,而是揭示出至深的联系。身体依赖大地,既反映大地的形貌,又根据大地来理解自己。这是反抗遗忘的原始基础。只要我们肯定身体,大地的意义就不会被遮蔽。当我们领受了这个原初事实之后,空间诗学就具有了更加可靠的坐标系。

短暂的结语

从家宅到天空,空间诗学显现出其张力:超越的意志总是伴随着回归的渴望,对稳定性的担保又牵连出对变化的允诺。人则由此将自己置于自由的场域,不断实现自己的作者身份:写作,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她或他总已经回应了万物的呼唤,接受了存在的邀请。原初的诗性并非显现与世界与大地的抗争,而是诞生于我们与万物的合作。这就是空间所吐露的终极秘密。

[注释]

[1][2][4][德]马丁·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第134页、第187页。

[3][5][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第175页。

[6][美]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曹明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7][意]但丁:《神曲》,张曙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8] Rachel Carson.Silent Spring.Boston & New York: Houghton Miffin Company.2002. p.277.

[9] Geoffrey Thurley.The Ironic Harvest.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74. p.91.

[10] [古希臘]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31页。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纹理诗学起点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六月·起点
肺纹理增多是病吗?
童梦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疯狂迷宫大作战
消除凹凸纹理有妙招!
应当曰展目汉比较诗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