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春节习俗的变化及发展方向探析

2021-09-14任尚仁

关键词:春节习俗变化

任尚仁

摘 要: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习俗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与认可,因此传承和发扬好春节习俗极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春节习俗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淡化和新习俗的衍生,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现了特殊的春节新习俗。面对春节习俗的变化,主要有保持传统和与时俱进两种传承保护态度。本文通过梳理春节习俗的变化及分析其变化原因,探讨今后春节习俗的发展走向,深刻认识春节习俗变化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春节;习俗;变化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民众最喜欢、最向往的节日,一方面因为其象征着团圆美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在大部分民众的童年记忆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80后”“90后”的记忆更深刻。年前和父母一起去集市置办年货,除夕夜和小伙伴一起放烟花,与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睡前枕头下面有奶奶精心准备的压岁钱,大年初一穿着新衣挨家挨户去拜年。这一切都是我们对春节的美好回忆,也就是我们追求的“年味”。正是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才使得我们如此喜欢过年,对过年充满向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记忆中的春节渐渐远去。年夜饭不再是围着爷爷的大锅灶忙前忙后,而是转移到方便快捷的酒楼饭店,吃着火锅和各色佳肴;看春晚、抢红包成为陪伴我们守岁的新方式;压岁钱也变为微信群里的刷屏红包,集五福成为过年期间的新乐趣;看贺岁档电影和外出旅游更是年轻人过年的必备程序。春节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习俗逐渐淡化简化,新习俗不断涌现。

一、春节习俗的变化

(一)传统习俗的简化淡化

“爆竹声声辞旧岁”,千百年来春节放鞭炮、放烟花已形成我国独特的“爆竹文化”。每到大年三十人们便会通过放烟花来辞旧迎新,这也是最能表达人们过年高兴心情的习俗,也是过年一道必有的程序。而现在,为了减少污染和保障安全,国家出台政策开始限制烟花爆竹的使用,禁止城市居民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放烟花爆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春节传统习俗慢慢退出春节习俗的行列。

年夜饭是除夕之夜的重头戏,既是寓意辞旧迎新、团团圆圆的饭局,也是家人之间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吃年夜饭非常讲究,首先除夕下午开始准备食材,包饺子、炸丸子、烧鸡烹鱼,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其次,饭前需先将部分菜肴敬献给祖先,进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天说笑,交流一年的辛酸苦辣。所以年夜饭吃得是亲情,品得则是家的味道,其真正含义及用意是为了加强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家族凝聚力。而现在的年夜饭则以方便快捷为原则,用餐场所转移到了饭店、酒楼,菜肴样式也变得丰富多彩,家人们围坐在宽敞干净的餐桌前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但同时也忽略了饭前祭祖、守岁等仪式。

春联又叫“对联”“对子”。以前人们非常重视对联的制作与使用,对联都是由村里有文化的人手写而成,内容则根据各家情况“量身定做”,必须符合自家的实际情况和对来年的期望。剪窗花更是一门手艺活,往往是自家长辈裁剪处理给自家用,希望能把福气留在自己家。而现在,对联都是批量生产,窗花也由红纸材质转向塑料材质。虽然质量更好,颜色更艳,科技感十足,但内容却大量雷同,春联的内容及实质意义并没有得到重视,更多关注的是外在形式。

压岁钱作为压惊辟邪、寓意来年顺顺利利的习俗,是长辈给与晚辈的美好祝愿。除夕夜长辈会将精心准备的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与核桃、红枣等寓意美好的瓜果一起放在晚辈的枕头下面,以此保佑来年万事如意、平平安安。而现在的压岁钱大部分演变成微信发红包、支付宝转账,仪式感大大跌落,更严重的是形成互相攀比之风,与原本寓意美好祝愿的内涵大相径庭。

大年初一早晨第一件事是拜年,这是一项亲身体验性极强的习俗。小孩们会穿上新衣服,首先给自家的长辈拜年,然后在长辈的带领下挨家挨户磕头拜年,初二以后也会给其他亲朋好友拜年送祝福。而现在拜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微信、QQ等各种渠道就可以发送自己对别人的祝福,而且祝福内容更加绚丽多彩。但这种网络群发送祝福语的方式有些程序化,缺少了人们亲自登门拜訪、当面拜年的诚意和热情。

祭祖是春节最具仪式感的习俗,是对逝去先辈表达敬意和希望先祖保佑新的一年万事顺心如意的神圣仪式。除夕之夜由家中长辈带领晚辈向先祖上香、磕头、敬献酒菜,以此表达对先祖的敬畏之情和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祭祖仪式也逐渐被忽视或者淡忘。

(二)新习俗的衍生

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开播以来,陪伴人们度过了每一个难忘的除夕,至今播出已有38年。一定意义上,春晚已成为春节的新民俗、一道不可缺席的精神大餐。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讨论自己喜欢的小品与相声,评判节目的好坏,春晚成为民众守岁的新方式。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变成过春节的新方式。现在生活的快节奏使大部分人感觉工作压力很大,都期盼着春节期间可以通过旅游缓解工作压力,所以把春节看作一次悠长的假期。春节期间在异国他乡,既可欣赏异地风光美景,又可感受别样的春节氛围。

每到春节前夕,各种春节贺岁档大片纷纷进行宣传,提前预定大家的春节时间去影院观看,这也是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中老小去电影院看电影,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春节。春节看电影,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有文化味的过年仪式。继春晚之后,“春影”正在成为一种现代新民俗。

抢红包、集五福是近几年新兴的春节新习俗。在距离春节一个多月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扫福”,收集五福。家人朋友之间互换“福”字,今年又增加了“写福字”的活动,这不仅增加了春节集福活动的乐趣,也在无形中宣传了春节“福”字文化。春节期间,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聊天玩游戏,有时在家庭微信群中发一个红包烘托热烈的节日气氛,发得多少和抢得多少在其次,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欢乐祥和的氛围。

每到过年前后,各个商家都会在网上推出一系列的“年货节”,如淘宝年货节、天猫年货节以及京东年货节等。这些商家将全国乃至世界的商品放在平台上售卖,同时推出一系列的大酬宾、打折、降价活动,吸引人们去购物。年货节极大丰富了春节物品的种类,满足了人们对于春节各类物品的需求,同时通过年货节购买物品,足不出户就可以给千里之外的亲人挑选礼品,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QQ以及贴吧等成为现代人主要的社交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给家人朋友发送祝福语、红包成为新的拜年方式。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软件的出现更是丰富了拜年的内容与方式,富有新意又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过年的心情。同时这些软件还会推出“拍过年祝福短视频,赢丰厚大礼包”活动,带动了大部分民众参与春节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春节的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曾经被称为“人口大迁徙”,每年春节都有无数吸人眼球的返乡画面。作为新年奔波的大军,返乡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容易”,一路跋涉回家太辛苦,但能与家人团聚,累也值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家倡导“就地过年”。2021年春节,全国近七成的农民工选择在当地过年,舍小家为大家,当地政府企业也给予慰问与福利,让他们在外乡也可以感受家的温暖。“异地年”既是响应新时期疫情防控号召的行动,更是开启了一种过年的新模式,引导更多群众在异地体验不一样的新年,这也是一种新风尚。

与往年春节期间充满欢乐祥和的宣传标语相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防疫標语则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抗击疫情中,各地大街小巷、路口村边挂满了标语口号,除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等鼓舞人们抗疫斗志的标语以外,还有不少看似无情却有情、强硬中不乏幽默风趣的标语口号,特别接地气,易理解,暖人心,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而这些标语在春节期间时刻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时刻注意防疫,既提气又暖心。

二、春节习俗变化的原因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过春节是既向往又害怕的事情,向往的是春节可以穿新衣、吃美食,害怕的是自身匮乏的物质资源和经济条件难以支持春节所需的各项花销。经济的拮据使人们非常精细地预算置办年货的花销,希望运用有限的金钱给家人们打造一个无限欢乐的春节,这其中包含的情感也非常真诚。也正因为没有富余的经济实力,所以家人们在春节期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打牌听戏就是最好的安排,这种形式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烘托起春节阖家欢乐的喜庆氛围。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役的完美收官,全国人民的经济收入整体上大大增加,迈入小康生活,吃穿住行不再是困扰人民生活的历史性难题,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发生巨大的改变,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由此衍生出春节看贺岁档电影和外出旅游过年等新习俗,这都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

(二)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快捷

科技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现在已步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小孩都通过手机来交流、购物,人们置办年货可以选择在网上进行。微信抢红包,支付宝“集五福”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春节习俗,极大地增加了春节的乐趣。科技的重要性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家人们可以通过微信视频互报平安,互相拜年。

(三)全球化及价值观的变化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世界之间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外来文化相应地进入我国,并逐步被新一代年轻人所接受。在一段时期里,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影响颇大,年轻人对其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中秋节等。还有现代年轻人受到“土”和“潮”价值观的影响,认为春节传统习俗就是“土”,看电影、旅游过年就是“潮”,这种价值观也直接影响了年轻人对于春节习俗的接受程度。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民族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在逐渐上升。

(四)参与主体的变化

春节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感受更多的是艰难困苦,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感。最能体会到春节快乐的人群是“80后”“90后”,然而随着这一批人的长大,春节主要参与人群转移到了“00后”“10后”,甚至“20后”,他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以前只有在春节时才能享受到的待遇,现在几乎每天都可以享受到,平时的吃穿与过节时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他们认为春节只是一个悠长的假期,以致于衍生出看电影、旅游过年等春节新习俗。同时,过年主体逐渐由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原来大家族式的过年已分化成一个个小家庭,小家庭的主要成员早已融入现代新式的春节习俗中,过年的方式自然也发生变化,他们对新兴的春节习俗感受更深。

三、春节习俗的发展方向

春节习俗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原因在于其包含了广大民众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年夜饭之前进行的守岁、祭祖习俗,是为了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新事物的向往,体现中华民族的“忠孝”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由内而外的高度认同。而现在的年夜饭形式单调,祭祖等仪式被忽视,原有的传统难以体现。新习俗的出现间接地打破了传统习俗中特定的含义与意义。比如压岁钱这项习俗原本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福,而现在微信发红包盛行,这不仅使压岁钱失去了它原有的仪式感,更为严重的是攀比之风盛行,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同时随着微信抢红包、“集五福”以及网上“年货节”等新习俗的出现,每个人都在手机上进行春节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在自己的方寸世界中畅游,容易忽略对家中长辈的关怀和问候,减少与亲朋家人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机会,这也使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互诉冷暖的团圆节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保持某些传统的春节习俗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传统习俗的改变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春节习俗已呈现出传统习俗不断简化,新习俗不断增加的趋势。习俗的变化势在必行,不变则无法延续。传统习俗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元素,改变其表现形式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习俗,可能会更加有利于习俗的流传。春节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有些习俗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还处于最初的原始状态,不仅内容落后,而且对大众的吸引力不足,这样就使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所以,只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健康的新习俗来吸引年轻人参与春节活动,增强他们的体验感,不断赋予春节新时期的新内涵,才能使春节习俗被传承下去。

春节习俗的发展到底应该保持传统还是与时俱进,不应片面地否定某一方面,也不应全面地肯定某一方面。保持传统并不是完全照搬原有的习俗习惯,而是有所扬弃,其核心要义是保持传统并不是保留它的表现仪式,而是保留它的精神内涵。同样地,与时俱进并不是完全舍弃传统习俗的所有东西,而是在保留传统习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换另一种表现方式形成新的春节习俗。改变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变的是核心内涵。春节习俗的传承发展必须融入时代的发展进步中,与时代脱轨便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最重要的是不断给予其生命力,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在传统节日保护中走出一条新路,形成新的民族记忆和传承源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代表“年味儿”的一些传统习俗终将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褪去,而代表新时代“年味儿”的一些春节习俗会代替原先传统习俗的文化功能,用另一种表达形式延续下去。春节习俗的变化,改变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对节日的美好祝愿和对家人团圆的殷切期盼。春节习俗的变化恰恰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自我更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永恒的。”春节习俗的变化只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必然会被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彭恒礼.春节习俗的现代转型[N].河南日报,2021-02-14(004).

〔2〕石亮亮,王远.春节习俗变迁研究——兼论年味为何变淡[J].参花(下),2021(01):55-56.

〔3〕劉晓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0.

〔4〕刘佳.从春节习俗的变化看传统文化的继承[J].中学教学参考,2020(18):63-64.

〔5〕崔欣萌.春节传统节日习俗与文化影响[J].青年文学家,2020(15):191.

〔6〕刘晓春.谈春节习俗的功能[J].智库时代,2019(36):261-262.

〔7〕王平平.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9(10):70.

〔8〕杨利贞.社会转型中的春节仪式变迁与传承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9〕樊亚平,程浩.媒介重构: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J].当代传播,2019(02):51-54.

〔10〕田野.杨秀:春节新兴文化是对传统春节的丰富[J].文化月刊,2019(01):18-19.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春节习俗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我在国外过“春节”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