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契丹族女性发型研究(一)

2021-09-14蔺媛

关键词:辽代

蔺媛

摘 要:辽是契丹所建立的政权,辖区内生活着众多民族。契丹女性的发式主要以髡发为主,兼有披发与短发等发型。契丹髡发习俗多承袭乌桓,披发受室韦影响,短发则是蓄发过程中新出现的发型。本文以"五京建制"为依据,将统治区域分为内蒙古东南部、辽西地区、燕北地区和山西大同地区,对不同地区女性发型进行对比分析,以壁画中契丹族女性形象和出土实物为研究对象,全面地了解契丹族女性发型。以契丹女性发型窥探辽代女性社会生活以及民族融合,展现出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契丹族;女性发型;辽代

辽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可分为四部分,即内蒙古东南部,旧渤海国统辖范围的辽西地区,辽南京道统辖的燕北地区和西京道统辖内的山西大同地区。本文将对各区域的女性发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地区差异是影响女性发型的因素之一。

一、契丹族女性发型——髡发

“乌桓者,本东胡也。以髡头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唯婚姻先髡头。”[1]东胡分为鲜卑和乌桓两支,其中关于女子髡发的习俗也相同,只不过乌桓女子是在结婚时蓄发分髻,鲜卑女子在婚配时进行髡发。契丹与东胡同种,生活区域大体相同,其女性髡发习俗当是承接东胡髡发习俗。《鸡肋篇》载:契丹“良家仕族女子皆髡首,许嫁方留发。”[2]说明契丹族女性在婚前一直是髡发,当是继承乌桓旧俗,婚前髡发,婚后留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髡发的样式发生了变化,本文综合考古资料对契丹女性髡发进行分类论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右翼前旗豪欠营六号契丹女尸墓[3],属辽代中晚期。女尸发型为髡发,前额边沿头发被剃去,其余头发用绢带结扎在一起,置于颅顶,分出一小缕头发辫成小辫,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披(图一)[4],为契丹女性发型A型。在豪欠营辽墓发掘之前,只知契丹男子髡發,豪欠营契丹女尸的出现,证实了契丹女性同样留有髡发。

棺材沟辽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哈达4公里处的西山坡,壁画中有一髡发侍女,前额留有刘海,在两耳前留长发并挽双垂髻,其余头发全部髡去(图二)[5],为契丹女性发型B型。

敖汉旗喇嘛沟辽墓位于敖汉旗新惠镇东南约35公里处,因墓葬形制为八角形穹窿顶砖室墓,故推断其年代范围为辽代晚期[6]。在东壁出行图中有一侍女,手拿团扇,发型为髡发,头顶蓄发扎一高髻,绕高髻的周围剃发一圈,其余头发留下,前额处留有刘海,两鬓及脑后留有长发(图三)[7],为契丹女性发型C型。相同发型在巴林左旗炮楼山辽墓中也有出现,都是在绕圆髻髡发一圈,前额留有刘海,脑后长发向后披,亦为C型。

北京昌平陈庄辽墓位于昌平县陈庄村,墓葬年代初步断定为辽末金初,墓中发现契丹女性髡发陶俑,放置于骨灰龛的右侧,据发掘者推测,陶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形象[8]。女俑的发型保留了前额和两鬓的头发,头顶长发盘成灵蛇髻,剃去颅顶四周和脑后的头发(图四)[9],此发型为契丹女性发型D型,这是在豪欠营女尸之后又一女性髡发实证,再次印证了契丹女性髡发的习俗。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辽代建筑,因其木制,俗称木塔。在中格外侧壁画上,刻画了一幅供天养女的形象,女子发式为髡发,前额留有一灵蛇髻,脑后留有双髻,双髻与灵蛇髻都缠有红色发带,其余头发全都剃去,为契丹女性发型D型Ⅰ式(图五)[10]。与陈庄辽墓出土的陶俑一样都盘灵蛇髻,脑后的余发都髡去,二者的不同在于前额与两鬓的头发是否剃去。

河北宣化下八里2号张恭诱墓属辽晚期墓葬[11]。在墓室西南壁的备宴图中,所绘侍女与女童都是髡发形象,侍女发式仅在颅顶留一绺头发编成小辫,后用红绳结成小髻,其余颅顶和脑后头发剃去,保留前额和颅前两侧的头发,并将两鬓长发在耳后挽成双髻,此发型为契丹女性D型Ⅱ式。D型Ⅱ式与D型的前额头发留有同样的形状,但又与D型Ⅰ式两鬓挽髻一样。幼童前额留有碎发,颅顶及脑后头发全都剃去,两侧余发分别扎髻,形成契丹幼童典型发型“木梳背儿”(图六)[12],此发型为契丹女性E型Ⅰ式。

敖汉旗羊山一号墓位于赤峰市敖汉旗闫杖子村1号墓,年代为辽代晚期,西南壁上绘有“茶道图”,图中女童正蹲在三足器之后,其发型为头顶及脑后头发都被剃去,两侧头发扎成双髻,此发型为契丹女性E型(图七)[13]。

河北宣化下八里十号张匡正墓,年代为辽晚期[14]。前室东壁茶道图中描绘契丹女童身穿红色左衽长衫梳髡发的形象,女童头梳双髻并扎赭色发带,前额只留两绺头发呈“八字形”,其余头发被剃去(图八)[15],此发型为契丹女性发型E型Ⅱ式。

契丹女童髡发发型是E型,一般称作“木梳背儿”,其E型、E型Ⅰ式与E型Ⅱ式主要区别在前额有无留发以及留发的具体形状。E型发型可以成为契丹女童的身份标识。

河北宣化下八里五号张世古墓,属辽晚期墓葬。墓后室西南壁上的“备茶图”[16],描绘了为墓主人备茶的场景,在桌子右侧侍女身着左衽绿色交领长袍,发型为髡发,前额及两鬓都留有长发,其中一部分鬓发垂于双耳之前,颅顶的长发梳一高髻,形如“伞”状,剃掉辫子周围头发(图九)[17],此发型为契丹女性F型。

契丹族女性髡发习俗承自乌桓,随着时代变迁髡发样式发生了变化。根据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把契丹族女性髡发分为六个类型,其划分依据是剃发区域的位置。契丹族女性髡发的发型并不像契丹族男性髡发一样,没有大面积的剃发,只是局部剃发,伴随着剃发的同时还出现扎髻的现象。辽代早期并没有女性髡发形象遗留下来,主要与当时契丹族实行树葬的葬俗形式有关,但并不能否认辽早期女性髡发的事实。辽中期内蒙古东南部主要是B型,同时期燕北地区与辽西地区没有发现女性髡发的形象。辽晚期内蒙古东南部女性髡发出现了C型,燕北地区女性髡发发型主要以D、E、F型为主,山西大同地区只有D型Ⅰ式,几个区域发现的女性髡发发型都不相同,说明这与地理位置的差异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契丹族女性发型——披发

契丹族女性的披发发型,主要发现于辽早期壁画墓中侍女的形象。契丹族女性披发更多是受到室韦的影响,史书中曾记载室韦有披发的习俗,《旧唐书》:“室韦者,契丹之别类也。被发左衽,其家富者项著五色杂珠。”[18]《契丹国志》中写道:“室韦国,室或为失,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19]室韦与契丹是同类,两者所统治区域虽不相同,但彼此相邻,再加上有着相同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彼此共性使得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因此契丹女性披发习俗很有可能是从室韦披发习俗中习得。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一号墓,墓葬为辽代早期[20]。石房内部南壁侍仆图中刻画了一幅披发侍女的形象。侍女身着左衽黑色长袍,上绣红色团花,侍女长发披肩,前额留有齐眉刘海(图十)[21],此发型为契丹女性发型G型。留有齐眉刘海,所有头发向后披是G型最显著的特点。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二号墓,墓葬为辽代早期[22]。石房内部东壁仆佣图中门的左右两侧各站一契丹女性,右侧为中年妇女,梳齐眉刘海,两鬓头发剪到齐耳处,其余头发向后梳呈披发状,此发型为契丹女性G型Ⅰ式。门的左侧为契丹少女,发型为齐眉刘海,长发披肩(图十一)[23],此发型为契丹女性发型G型。两者发型上的差别主要是两鬓是否留有长发。在石房外表北壁的壁画中同样也有契丹女仆披发形象的出现,女仆发型为前额留有平齐刘海,两鬓头发长度与G型Ⅰ式一样,都是在耳处剪短。

契丹族女性披发发型从外形上来看比较厚重,略显端庄,前额留有厚重的刘海,披发向后梳。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契丹女性披发的形象主要出现在辽早期以赤峰为中心的内蒙古东南部,主要分为G型、G型Ⅰ式。契丹女性披发的主要特点是梳齐眉刘海,长发披肩,依据两鬓头发的长度来进行分型定式,其余地区披发发型并没有发现。

三、契丹族女性发型——短发

契丹族女性短发发型的产生受髡发影响,短发其实是髡发的一种演变形式,短发是髡发后新长出的发茬,也可能是髡发之后在蓄发过程中产生的新发型。敖汉旗羊山三号墓位于赤峰市敖汉旗闫杖子村,墓葬为辽代晚期[24]。东壁“备饮图”中描绘了两位身穿左衽长袍契丹女性的形象,侍女发型为平头短发(图十二)[25],此发型为契丹女性发型H型。平头短发更像是髡发之后向束髻过渡的新发型。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壁画中也描写了一位头梳平头短发的老年女性侍者[26]。

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墓,年代大致为辽代中早期[27]。木棺的脊盖和四壁均有彩绘。木棺西壁朱雀下方有一小门,小门两侧分别刻画了身穿左衽长袍的契丹侍女,侍女发型为平头短发,与H型发型不同的是,其发型前额处仍有剃发的痕迹,命为H型Ⅰ式(图十三)[28]。相同发型在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墓天井西壁的“侍女图”中也有出现[29],在平头短发的基础上前额仍然有髡发的痕迹。H型Ⅰ式是指髡发后新长出发茬,前额再继续髡发后产生的新发型。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一号墓,墓葬为辽代早期[30],前室南壁吏仆图中刻画了契丹女仆的形象,女仆发型为齐耳短发,梳齐眉刘海,所有头发自双耳处剪短(图十四)[31],此发型为契丹女性发型的I型。在墓的西侧室西壁侍仆图中发现了和前室留有一样齐耳短发侍女,穿圆领淡蓝色长袍。同样在石房子南壁侍仆图中也出现了I型的齐耳短发的侍女形象,身穿黄色圆领长袍。以上提到的三个女性形象,都留有齐耳短发,身穿圆领长袍。

契丹族女性短发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平头短发与齐耳短发,命为契丹女性发型的H型、I型,短发发型总体特征利落清爽并没有过多的装饰。短发发型主要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出现,辽代早期至晚期都有短发发型,早期以I型齐耳短发为主,中期以H型平头短发为主,H型平头短发像今天俗称的“板寸”,H型又可依据在全部髡发之后有没有再次局部髡发的痕迹分出Ⅰ式。

结语

契丹族女性发型丰富多样,随着时间推移与民族交流的加强,女性发型发生改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契丹女性发型——以髡发为主,同时出现披发、短发的现象。契丹族女性髡发习俗承接乌桓,披发发型当受到室韦的影响,短发发型是在婚后蓄发过程中产生的新发型。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契丹女性主要留髡发B型、C型、E型,披发G型、G型Ⅰ式,短发H型、H型Ⅰ式、I型等发型。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契丹女性发型丰富多样,在保留髡发习俗的同时又与周边少数民族相互交流,进一步体现出内蒙古东南部是辽代契丹族交融中心以及政治中心。燕北地区契丹族女性发型主要以髡发为主,有髡发D型、D型Ⅱ式、E型Ⅰ式、E型Ⅱ式、F型,保留了契丹族传统剃发的习俗,但在髡发的区域与其他地区不同,形成独具一格的髡发类型。大同地区契丹女性发型主要以D型Ⅰ式为主,随着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大同地区契丹族女性发型发生改变,契丹传统髡发习俗很少体现。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85.

〔2〕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

〔3〕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察右前旗豪欠营第六号辽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09).

〔4〕内蒙古文物工作站,乌盟文物工作站.契丹女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11.

〔5〕陈文彦.辽都神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81.

〔6〕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喇嘛沟辽代壁画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05).

〔7〕孙建华.内蒙古辽代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5.

〔8〕〔9〕昌平文物管理所.北京昌平陈庄辽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3(04).

〔10〕罗春政.辽代绘画与壁画[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36.

〔11〕田广林.契丹髡发礼俗述略[J].北方文物,1998(04).

〔1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辽金壁画墓[J].文物,1999(10).

〔13〕〔24〕〔25〕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羊山1-3号辽墓清理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05).

〔14〕〔16〕〔1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宣化区文物管理所.宣化辽代壁画墓群[J].文物春秋,1995(02).

〔15〕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河北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42.

〔18〕劉眴.旧唐书·卷199[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358.

〔19〕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44.

〔20〕〔21〕〔22〕〔23〕〔30〕内蒙古文物考古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01).

〔26〕〔28〕项春松.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J].文物,1979(06).

〔27〕项春松.内蒙古翁牛特旗辽代广德公墓[J].北方文物,1989(04).

〔29〕王青煜.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2014(04).

〔31〕孙建华.内蒙古辽代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3.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辽代
试论辽代州县制的推行与松漠草原城市化
辽代契丹官服中的中原因素探究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辽代中京道城市群发展特点评析
辽代凿冰捕鱼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