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策略

2021-09-13孙琳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孙琳

摘要: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情、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运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能让一节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本文从比较法的概念入手,分析了语文教学中比较的类型,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供相关教师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3-091

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合理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引导学生研究、运用比较法,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以迁移到学生作文、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可以说利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另辟蹊径”,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而是凝结了教师的创造力的设计。真正有智慧的教师能够透过无声的文字,设计出独有的“语文味儿”的课堂“盛宴”。

一、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放在一起找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一个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求同或者求异的过程。在这一過程中进行探究、归纳、总结,是一种思维过程。在语文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事半功倍,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的品味文章的艺术手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创造等思维发展,收获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

二、语文教学中比较的类型

近几年,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比较教学也受到教师的青睐。在课堂的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独特的思路,也为学生的研读提供了角度与方向。“比较教学”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整本书阅读的比较。

在新课标中,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可见其重要地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著作本身的研读,也包括比较阅读,例如《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阅读,在教学中很容易将两本书的阅读进行比较。整本书阅读比较还涉及中外比较:司马迁《史记》和希罗多德《历史》《封神演义》和奥维德的《变形记》;古今对比,例如清代刘宝楠所撰的《论语正义》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阅读比较等等。整本书阅读的比较不仅仅能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在比较过程中扩展思维、拓宽眼界,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2.新旧教材中同一篇课文编排上的比较。

以《说木叶》一课为例,在老版教材中和《咬文嚼字》《谈中国诗》编排在一起,而在新版的教材中《说木叶》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编排在一起。两版《说木叶》在新旧教材中的编排不同,学习这篇课文的角度就变得多种多样。学生可以从研读文章的诗词美入手,提升诗词品味,仿写课文,迁移到写作;也可以从研读作者的说理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从而迁移到探索奇异的生物世界,或者民间的文化,天宇的星光等等,凡此种种,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尽管老版教材已经不在使用,但是新旧教材中同一篇课文编排上的比较,仍然可以为学生提供研读课文的多个角度,提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3.单元内课文的比较。

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去解读课文的背景、主题、内涵和艺术手法,还可以与同单元内的其他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和赏析。比如课文《登高》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品读《登高》时会讲到现实主义,而被编排在一起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讲的是浪漫主义,二者的求异比较,更加巧妙地让学生领会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更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以及作者。

4.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作者将自己的见识、心境、情绪深深附着在作品中,品味作者的不同作品,便能体悟到作者不同时期情感的变化。比如老版的教材中《沁园春长沙》,课后“研讨与练习”中选取了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这三部作品创作于不同时期,编者放在课后研习中,意在指导学生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纵观作者整个人生,体悟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气度。

三、如何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法

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从培养兴趣到学习技能,从掌握词汇到语感的提升,从语意分析到文学欣赏,从口语交际到写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语文教学的巧妙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促进学生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要想巧妙的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就要注意选好比较的角度。选好角度是比较法进行的起点,一堂语文课,比较的角度可以是多类型的,包括求同、求异、异中求同或同种求异。

1.求同比较。

求同法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寻找文章的相似点或相同点,从相同或相似中达到“活学活用”甚至达到知识迁移。求同的比较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寻找相似点或者相同的研读方法,为学生提供研读课文的思路。

例如新版教材必修1《故都的秋》与《沁园春长沙》的比较。两篇课文被编排在不同单元,但同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有对湘江秋意的描写,教学中运用求同的比较法,体会作者观察、表现景物的角度、手法,反复咀嚼景物背后的情感。学习《沁园春长沙》总结出作者描写了四幅秋日图景,利用求同比较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同样可以总结文中的五幅秋日图景。可见巧妙地利用求同比较,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求异比较。

求异就是语文学习中寻求不同点。求异是一种逆向思维,语文学习中利用求异的方法,扩宽学生思维,寻找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行文方法的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等,都对语文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短歌行》与《声声慢》的求异比较,同是写愁,一个豪放有气度,《短歌行》是一朝君主的感慨与渴望,虽是愁,愁的却是壮志、人才与国家,带有一代英雄伟人特有的心胸气度;《声声慢》是一个女子的“闺阁”之愁,此愁温婉又凄凉,是个人的思绪,是对个人情感的关注与抒发,带有着女子浓浓的“小心思”;一个愁天下兴亡,一个愁儿女情长。对两首诗进行求异教学,让学生体悟古代诗人的百态人生,提升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个人的思考与感悟。

3.異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指的就是在相同或相似中寻找不同点。“异中求同”,就是在不同中寻找相同或相似点。二者都是归纳、总结的过程,是综合思维能力的体现。能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同种求异”“异中求同”都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提升。

例如《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两篇文章在新教材中被编排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表达的主题相同,而是它们不论从背景还是到表现形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首诗一个含蓄,一个突进,而且两人当时身处的环境不同,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但是二人却借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感情思想,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闻一多先生与郭沫若先生是好朋友,都是新诗代表人,是“情投意合”的知己。这便是异中求同;同样两首诗均采用多个语气词增强气势,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是截然相反,一个节奏是由集中到铺陈;一个节奏是由铺陈到集中,如此的同中求异,更能让学生领悟新诗的创作和情感的表现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将两首诗结合教学,采用比较法,能够更深刻的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

语文教育意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读——概括段意——分析写作手法——概括中心思想”这种“死气沉沉”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可以让一节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发散思维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实现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王健.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蒋镇一.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J].语文建设,2012.

[3]潘燕.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张文秋.比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猜你喜欢

比较法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