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感召、突破:纪录片《三矿》的影像塑造

2021-09-13王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5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蒙太奇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三矿》讲述了拥有111年历史、曾经产量庞大的阳煤集团三矿进入关井倒计时后怎样转型,6000多名矿工如何安置的故事。本文以蒙太奇和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探析纪录片《三矿》的叙事主题、情感表征、影像塑造与样态创新。纪录片《三矿》按大小时间顺序,搭建了整体影片框架,并利用平行蒙太奇等表现手段烘托情绪、营造情感氛围,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一座百年老矿风雨沧桑的历史,同时也领略了煤矿工人不畏艰险的硬骨头风采。同时,本片大量采用无声源音乐、意象性镜头以及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召唤”观众进入自身叙事体系,带领观众体验纪录片的光影世界。纪录片《三矿》在满足受众“期待视野”的同时,着力突破以往传统主流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不为是传统主流纪录片样态的一次有益创新尝试。

【关键词】纪录片《三矿》;蒙太奇;召唤结构; 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5.083

纪录片《三矿》讲述了拥有111年历史、曾经产量庞大的阳煤集团三矿进入关井倒计时后怎样转型,6000多名矿工如何安置的故事。该片以宋永林、李海兵、张耀卿三位采煤队长克服艰难险阻,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的事迹为主线,以第一现场的视角讲述了一座百年老矿风雨沧桑的历史,展现了煤矿工人不畏艰险的硬骨头风采以及温情如火的家国情怀。纪录片《三矿》不仅在叙事主题与情感表征上凝聚力量,同时在叙事视角与视听语言方面也着力突破以往此类纪录片的影像风格,不断丰富视听感受,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体验。本文以蒙太奇、接受美学等理论为支撑,探析纪录片《三矿》的影像塑造,试图通过对该影片的分析,为未来主流媒体纪录片的创新、实践路径进行初级建构。

1. 建构:蒙太奇下的叙事主题与情感表征

蒙太奇以表现电影主题思想为核心,将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其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作品。用更具阶梯性、因果关系的方法解释电影中镜头、段落和场面的组合技术及效果。蒙太奇就是“依着情节的发展与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

1.1 蒙太奇下的叙事主题建构

维尔托夫将蒙太奇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导演在电影视觉和电影写作之后产生的素材中选择主题,影片的主题是在剪辑中发现的。导演从成千个对这个主题的观察中选择出那些有用的观察,也就是对主题材料做进一步的筛选。然后通过不断地调整材料片段使其成为有节奏的序列。导演郭东升在纪录片《三矿》中,按照大小时间顺序,搭建了影片的整个故事脉络结构,展现了影片主题。从大的时间顺序上看,影片从阳煤集团三矿进入关井倒计时开始讲起,一直到阳煤集团关井整体拆除结束。而从小的时间顺序来说,影片聚焦煤矿工人从下井到井下作业再到上井整个过程。通过大小时间顺序的衔接,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一座百年老矿风雨沧桑的历史,同时也领略了煤矿工人不畏艰险的硬骨头风采。

1.2 平行蒙太奇中的情感表征

平行蒙太奇是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以交代情节、展现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平行蒙太奇有利于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加强影片的节奏,相互烘托,形成对比。产生各种艺术效果,造成丰富多彩的剧情。在纪录片《三矿》中,导演多次采用平行蒙太奇的表現形式,烘托情绪、营造情感氛围。如在影片一小时零四分零四秒到一小时零四分五十九秒,导演将同一时间,矿上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闹场景与煤矿工人下井的片段进行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一边是节日红红火火的景象,一边是寒冷黑夜中的辛勤工作,展现了煤矿工人为了生产顺利进行,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情怀,使得观众体认到其不易,从而受到家国情怀的感召。

2. 感召:召唤结构下现实纪录片的影像塑造

“召唤结构”是指文本自身具有的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表现为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可以召唤读者创作能动性,进行文本意义生产,正是“作品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纪录片《三矿》恰当地使用无声源音乐、同时配以引人遐想的镜头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为影片设置召唤,使观众在影片所提供的视听语言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影片空白进行想象与填补,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再创造,完成与纪录片的互动过程,在观影中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

2.1 留有“空白”:恰当使用无声源音乐

无声源音乐作为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表达符号,往往体现着创作者的选择与思考,是创作者表达情绪、抒发情感、暗示主题的窗口。无声源音乐常常以情感为逻辑,为纪录片画面展现更多的表意空间,为影片情感的表达拓展深度。纪录片《三矿》中时而映入耳畔的无声源音乐配合纪实叙事层层推进,设置召唤结构,留有空白,为观众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与可能。如在纪录片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影片三分三十二秒至三分五十八秒,都采用了较为悲怆、萧瑟、空旷的无声源音乐。影片开场无声源音乐结合片引字幕,交代出三矿的前世今生,吸引观众投身于影片中,时刻记挂矿场接下来多舛的命运。究竟在资源枯竭,面临关井的窘迫情况下,矿场工人们何去何从,三矿的命运又是如何?在这样的想象中,纪录片《三矿》将观众拉入自身叙事体系,带领观众体验纪录片的光影世界。

2.2 制造“空缺”:引人遐想的镜头语言

纪录片《三矿》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性画面语言来形成镜头语言上的留白空缺。在纪录片中,创作者可以通过使用具有意象性的空镜头来营造氛围,呈现不同情境,构造留白,使观众通过这些画面对故事产生联想,加深对事件或事件中人物命运的理解,从而受到感召,通过荧屏产生情感联结与共鸣。在《三矿》中,有在井下煤矿深处时,镜头里正蠢蠢欲动、蓄势喷涌出的瓦斯液体,也有在年根将至时,镜头里灯火通明的工厂车间,更有在上井后,工人口中吞云吐雾的香烟。这一连串意象镜头的使用都“召唤”着观众,感受着煤矿工人工作环境的艰辛、危险与疲惫,使得观众完成与镜中人在光影间悲喜与共的别样体验。同时,影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影像视频与动态动画等方式来引起受众的想象。如在影片九分三十二秒到九分四十六秒,导演采用了动态动画的形式向观众更加直观地展现了阳煤集团三矿自历史以来的开采过程以及现在仅剩的四个开采区域,通过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充分调动自身想象,对影片的认知更加深入。

2.3 建构“否定”:叙事结构上的跌宕起伏

接受美学流派认为,读者在阅读之初总会被先有的规范制度所束缚,而在阅读过程中既有认知被文本打破,即“否定”,这种“否定”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此种方式在影视创作中同样适用。纪录片《三矿》在叙事结构上,不断设置悬念,激发了观众的联想,对纪录片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得影片的观感得以提升。如在纪录片《三矿》开头,夜幕时分,一辆急救车进入工厂内部,一连串镜头并没有相应地对应解说词进行解释,为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悬念,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辆急救车出现在工厂里?是有人受伤了吗?伤得怎么样?一连串脑海中的疑问引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在影片叙事的行进过程中,纪录片《三矿》也采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断打破观众对故事走向的既有认知。如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交代了三礦四队在队长宋永林的带领下,不断突破产煤业绩,率先完成既定任务。在观众以为接下来故事会进一步进展顺利的时候,影片突然话锋一转,四队的回采工作面突然出现塌棚等重大安全性隐患问题,故事走向从而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受众的情绪也随之改变。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否定”中,观众沉浸在了导演架构的影片中流连忘返。

3. 突破:满足期待视野下纪录片样态创新

姚斯认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观众实际上是带有着先前生活的印记在观赏纪录片的内容,纪录片只有在出现与观众文化结构相一致的内容时,才能与观众拉进距离、产生认同。但接受美学同样指出,作品与观众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尽可能满足受众“期待视野”的前提下也要不断提升、突破观众的“期待视野”,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纪录片《三矿》在叙事视角着力突破以往传统主流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同时展现人物的不同切面,在满足受众情感期待的同时,为传统主流纪录片样态的创新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3.1 多重视角下的现实建构

纪录片《三矿》在叙述阳煤集团三矿的发展历史中,没有采用以往宏观的叙事视角,而是采取个体视角为切口进行叙事,以历史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个体为缩影,勾连展现阳煤集团三矿的百年发展历史。影片中不仅有现在奋战在一线的煤矿工人,还出现了三矿建设初期的采煤队长与煤矿工程师,同时也融入了当下青年一代煤矿人的新鲜血液。老、中、青三代同堂,展现了不同时期煤矿人不变的使命与坚韧的品格。这种由宏观走向个体叙事视角的转变,在满足受众了解历史进程的前提下,使得历史不再仅是客观冷冰的资料,而是更加具有温度,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同时,在聚焦当下的故事发展中,影片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切入,不仅有三队、四队、五队的队长宋永林、李海兵、张耀卿,更有矿区区长、矿长、支部书记与矿区家属。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切入,也有利于丰富对同一事件的认知,进而更加还原客观现实。

纪录片《三矿》以阳煤集团三矿关井为契机,通过镜头带领观众深入井下500米深处的另一个世界。影片以时间发展进程为顺序架构故事,同时采用小视角切入,展现老、中、青三代矿人的历史使命与坚韧品格。在视听语言上采用无声源音乐烘托、意象性镜头展现以及多方式蒙太奇剪辑等手段,讲述大量的井下工作故事,展现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又真实记录了当代煤矿工人不畏艰苦的工作和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刘硕.妙手生花的人与妙不可言的事——浅谈电影剪辑的隐形魅力[J].当代电影,2016(9):139—143.

[2]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李铭、廖芳.试论蒙太奇手法的类型[J].电影文学,2008(17):25.

[4]陈红梅.史诗风格历史纪录片的影像建构及审美价值[J].当代电视,2020(8):50—58.

[5]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7.

作者简介:王晰,辽宁抚顺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纪录片方向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蒙太奇纪录片
Rough Cut
错位蒙太奇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蒙太奇:小学古诗教学“入境”策略探微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