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

2021-09-13王薇

科技资讯 2021年16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高职学生网络

王薇

摘  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新媒体传播逐渐普及,受众的网络素养受关注程度日益提升。正因为受众自主地位的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培养受众的网络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衍生出了对媒体使用者相关素质的研究。该文通过问卷调查了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建议校师生三方合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数字化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学生  网络  网络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6(a)-0156-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WANG Wei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The country vigorously develop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given mor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the audience's network literacy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utonomous status of the audience that they can choose and release information independently,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audience's network literac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qualities of media users has been derived.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suggest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school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exert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create digital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New medi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Network; Network literacy

媒体是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不同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传统媒体,而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近10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体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由中央向边缘分布式的,而是高速、超量、多样传播。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由于新媒体受众广泛,并且受众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培养受众的网络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衍生出了对媒体使用者相关素质的研究。

网络素养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不断更新。早在20世纪末,美国学者McClure率先提出了網络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了解网络价值,并借助相关工具获取、加工、利用网络信息去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新媒体传播的普及和用户实践的开展,网络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丰富。网络素养不再局限于了解网络知识,使用网络的能力,受众的社会文化属性慢慢显露出其影响力。

我国对网络素养的研究,最初也着力于个体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应用于青少年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等。中国知网检索显示,2004年开始陆续出现关注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研究。2020年知网收录了313篇网络素养相关研究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依赖,涉及新媒体背景和网络舆情的仅51篇,对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仅34篇。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开展研究,了解新媒体的影响,分析利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锻造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素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笔者所在的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发布《新媒体传播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问卷》,内容涉及7个方面,共45道题。最终收集557份问卷。

2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2.1 高职学生网络初接触情况

由于高职生源地涵盖多个省份,因此学生初次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差异较大。最早的0~3岁就接触了新媒体,最晚的16~18岁才开始触及网络。问卷结果显示,最大比例的学生是在7~12岁,即上小学时开始使用网络。最初使用网络的目的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线通信和网络娱乐,此外,搜索信息也是重要目的之一。极少数学生起步于在线购物和在线教育,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上网是在自己家里,最初使用的设备以台式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主。仅38.60%的学生是在父母的指导下认识网络的,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新媒体后认为它很有趣[1]。

2.2 网络使用现状

53.86%的学生非周末日均上网时长为3~6 h,甚至有5.75%的学生可以达到13~18 h。周末时长还会增加,3~6 h的学生达到44.34%,13~18 h的人数也增加到7.72%。

全部学生都有使用台式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的体验,此外还有28.19%的学生还具备笔记本电脑,12.93%的学生具备平板电脑作为上网设备。对比3种设备,80.79%的学生愿意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主要上网设备。

认为自己能够科学地安排上网时间,不沉迷虚拟世界的学生只有36.62%。72.89%的学生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依赖网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只有28.73%的学生表示能够全程集中注意力学习,26.93%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的软件能够很好地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相对于线下学习更喜欢线上学习的人数只有19.21%。

学生的在线时间主要用来完成在线通信(含文字、语音、视频聊天和信件沟通)(46.14%)和网络娱乐(含游戏、音乐、视频、直播和文学)(40.39%),与他们最初接触网络的目的,基本一致。

以在线通信形式为主要目的的人群中49.91%的学生在线时长为3~6 h,36.98%为0~2 h,也有1.97%的学生在线社交时间超过13 h。

以网络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人群在线时长基本在6 h以下,其中46.68%的学生在线3~6 h,42.19%的学生娱乐时长控制在0~2 h。7~12 h的长时间沉溺网络娱乐的学生占该群体人数的11.13%。

上网主要目的是在线购物和信息搜索的学生的在线时长主要集中在0~2 h这一时段,在这一时段的人数分别占各自人群的67.32%和59.61%。

2.3 网络基本技能

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操作包括登录网络、在线沟通、制作网页、云盘使用、相關软件和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等。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熟练地登录计算机网络,86.54%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教师推荐的软件线上学习,82.59%的学生能够使用线上学习平台和任课教师正常互动。53.86%的学生能够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44.17%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通信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32.68%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和他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30.52%能够熟练地使用新媒体平台,23.16%的学生能够使用多媒体软件对音频和视频资源进行加工,17.41%的学生能够掌握云盘的申请和使用,15.44%的学生能够制作可以使用的简单的网页[2]。

2.4 网络信息获取

网络信息的获取,即信息的检索、查询和访问。30.70%的学生能够准确地查询自己想知道的信息,49.37%的学生大部分情况下准确地查询,也有1.97%的学生表示很难准确地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2.5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是指网络服务连续,上网行为不受到外界恶意影响,网络数据受到保护。

认为自己了解计算机病毒和网络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的学生只有23.88%,而对此一无所知的占2.15%。38.60%的学生对存在风险的网络连接或是保存来历不明的文件抱有警惕。43.27%的学生表示对网络犯罪和危害有充分的了解。44.34%的学生自信能够警惕和识别网络诈骗。

2.6 网络信息鉴别

网络信息鉴别是指根据客观事实和自己的经验判断网络获取的信息真伪的能力。

25.1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去伪存真,25.49%的学生认为自己鉴别真伪能力不高。

2.7 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道德观念包括遵纪守法、文明上网、按照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

40.39%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文明上网。30.70%的学生愿意解答他人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对于网络上未证实的信息,42.19%的学生能够保持冷静,不随意转发或评论。42.37%的学生能够做到不轻易在网络上泄露个人隐私。46.14%的学生会一直保持质疑和批判的心态去面对网络舆论。当不小心进入不良网页后,46.68%的学生会及时关闭并不受其影响。能够不恶意侵犯他人电脑、手机或是破坏他人网站、网页的学生为79.17%。绝大多数学生从不主动登录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网站[3]。

3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分析

问卷数据反映了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的个人因素。

3.1 过早接触网络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导致工作压力比以往几十年有明显的增加,父母对家庭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经济的关注程度。有的家长是迫于生计不得不远离孩子外出务工,导致孩子在一个缺乏关爱和监督的环境中成长,内心深处对于温情和幸福的向往,使得这些孩子很难抵制网络的诱惑。初次上网缺乏家长指导,学生对新媒体的初印象就是很有趣,对他们很有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一时好奇,主动登录一些不良网站,而这样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不擅交际,害怕沟通,没有办法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能在网络上抒发自己的情怀。虚拟社交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更加排斥现实社会的交际,容易偏听偏信,成为网络骗局的受害者。18岁之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未成年学生过早接触新媒体,导致他们对网络的兴趣足以忽视对网络风险的防范。

3.2 缺乏自控能力和时间观念

由于中小学对手机的抵制,导致学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在高职校园里,更多的学生容易沉溺网络虚拟世界。

大部分学生是以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体接入设备进入网络的。长时间低头凝视电子屏幕,对眼睛视力和颈椎都有极大危害。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学生容易丧失时间观念,三餐无序,晨昏颠倒,还可能造成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如果在上下楼或者行进途中使用手机,极其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交通安全事故[4]。

3.3 新媒体功能选择性接受

学生对新媒体的认可和接受度都很高,甚至成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依靠。但是他们使用新媒体主要进行社交和娱乐,而并非社会所期盼的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

由于新媒体的实时交互功能,教育行业非常重视新媒体对学习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但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教育软件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如社交软件和娱乐软件。而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源于兴趣,因此当学生被动地使用新媒体辅助学习,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5]。

3.4 网络基础技能片面

学生基本具备了登录网络、在线交流,以及办公基本软件的使用方面的相关操作技能。但是大部分同学对新媒体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使用,对于与他人远程协作、制作网页、云盘使用并不熟悉,无法应用数字化媒体技能。此外,学生对于音频、视频加工和制作,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等方面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时,容易轻信,被裹挟成为“键盘侠”。

3.5 网络信息易搜难辨

学生搜索信息一般是浅表化的,即直接将要搜索的信息全部输入百度等搜索引擎,然后从检索结果中选择靠前的链接打开查看。但实际上,搜索引擎推广信息大部分是竞价排名,而学生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很容易迷失在庞大信息海里,很难甄别信息的真实程度,甚至慢慢地形成了不思考、直接复制的信息获取习惯。

3.6 网络安全隐患

学生对存在风险的网络连接或是保存来历不明的文件没有警惕意识。大部分学生对如漏洞攻击、木马后门、信息篡改等计算机病毒和网络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不够了解的前提下,自信能够识别网络诈骗,认为自己对网络犯罪和危害有充分的了解。这样的迷之自信,给他们的网络生活埋下了安全隐患,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校园中,集赞、刷单、交友等网络骗局屡见不鲜。

3.7 网络道德意识淡薄

由于网络世界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使用者披上了用户名的外衣,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校学生中不乏激进的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不能冷静地面对网络舆论,甚至会在网络上刻意攻击持不同意见的网民,泄露他人隱私,严重地会导致犯罪。

4  建议解决方案

既然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校园之前已经普遍接触新媒体,并且打开了社交和娱乐板块的大门,那么高职院校无法像中小学一样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堵不如疏,在新媒体背景下,校方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指导学生健康使用新媒体资源。

4.1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在校园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奠定思想基础。

4.2 法律普及

通过普法答题、知识竞赛、短剧表演等形式,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培养学生适时调整网络心理,冷静应对舆情。妨碍互联网的运行安全,行为失当,后果严重的,构成犯罪,依照法律有关规定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

4.3 丰富学习资源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线上学习的基础,也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前提。因此,校方需要给予教师技术培训和工作量的认可,支持一线教师合理分解知识点,厘清重点难点,按照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录制入门级、标准级和挑战级微课。同一课程的微课汇集形成资源库,长远来看,既可以服务于在校生的学习,也可以为社会人士继续教育提供通路,发挥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教师以身作则,展示如何利用新媒体完成知识点的讲解,比直接购买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的资源库更容易打动学生尝试进行自己的新媒体运营技能学习[6]。

4.4 技术支持

首先,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着力打造安全校园时,还要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网络安全,保障智慧校园安全畅通。

其次,建议学校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推出网络基础技能普及、远程协作、网页制作、云盘使用、音频加工和制作、视频加工和制作,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等方面的线上或线下课程,鼓励学生选修1~2门相关技术课程,并以实践作品作为评价方式,给予学生网络技能培养的技术支持。

4.5 活动激励

学校以校园文化节的形式,推出如公众号推广、校园形象设计、校园微视频大赛等新媒体推广类的活动,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身份展示自己的新媒体成果。活动全过程的策划、运营和评价,建议由相关的学生社团筹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经过一轮实施后,效果好的活动可以保留下来,形成典型活动,作为口碑宣传,吸引学生不断尝试,成为推动学生网络素养发展的舆论效应。

5  结语

新媒体具有广阔的平台、实时交互的功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并不容乐观,需要学校提质赋能,发挥校师生三方的主观能动性,合力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秦艳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25-26.

[2] 黄斌,杨馨宇,王睿.大学生网络素养问卷的编制及检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6):48-56.

[3] 周芳检,彭艳玲,邓立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7):16-19.

[4] 张洋.浅谈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及实施路径[J].国际公关,2020(9):150-151.

[5] 苏真真.混合式教学实施的个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6] 王妍.新媒体教育传播现状及趋势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高职学生网络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