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内河水系连通的历史沿革及阶段特征

2021-09-13王桃刘晓玲吴晓磊李明泽

中国水运 2021年7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王桃 刘晓玲 吴晓磊 李明泽

摘 要:人类自古依水而居,我国丰富的内河水运资源自古以来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内河水系连通的变迁史,是中国区域政治、军事、经济格局演变的“活化史”。本文基于历史视角梳理了我国古代内河水系连通的发展脉络,同步挖掘水运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关系,总结出古代运河发挥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对新时代内河水系连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内河;水系连通;历史沿革;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U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151-03

泱泱大国,水陆纵横,我国丰富的内河水运资源自古以来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其实也是我国内河水运发展的巅峰时期,陆上运输方式和交通工具发展水平有限,大量的物资流通、人员往来依托内河水运,造就了古代“惟舟楫之行,则周流无滞”的景象。同时,古代内河水运与供水、灌溉、防洪等有效结合,也充分发挥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纵观我国古代内河水运发展历程,内河水运发展史也是一部内河水系连通史,通过大量开凿运河,实现内河水系之间的便捷连通。

1我国古代内河水系连通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关系

古代各时期内河水系连通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与当时的封建集权统治变迁密切相关。内河水系连通的变迁史,是中国区域政治、军事、经济格局演变的“活化史”。从开启“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到“一”字形的京杭大运河,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格局关系由“东西之争”,到“南北对峙”,再到“南北一体”的演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国家构建由“东西主轴”到“南北主轴”的历史性、战略性演变过程[1]。

2 我国古代开发运河连通内河水系的五大阶段

2.1 先秦时期:运河开创期,开挖运河沟通了江、淮、河、济四大水系

中国最早开挖的运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大多为临时政治军事需要而开凿,最早开凿的运河在江淮流域。其中,以鸿沟运河和邗沟作用最大,鸿沟连通黄河和淮河,邗沟连通长江和淮河,进而将中国江、淮、河、济(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其中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四大主要水系沟通起来,改变了黄淮地区水系的布局。

该时期黄河流域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主要的商业城市有齐国的临淄、鲁国的曲阜、魏国的大梁、秦国的咸阳。以魏国的大梁为例,向南经鸿沟-涡/颖水-淮水-邗沟,可抵达长江下游;向东经济水-泗水,可抵达江淮流域;向西经济水-河,可抵达关中地区,运河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

2.2  秦汉时期:全国性水运网络初步形成,沟通海、河、淮、江、钱塘、珠六大水系

秦汉时期更加注重对水系的完善和联通,秦代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汉代开凿了利用渭水作为漕运的水运网络,使得运河网络向西延伸至关中平原的西端,向南延伸至珠江流域,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水运网络[2]。

该时期中国经济格局呈现出“北重南轻”的特征,经济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内河水运成为北方地区东西向沟通的重要方式。秦汉两朝均定都西北,经济重心在北方,漕运也正始于此段时期。秦统一全国后,政治中心在咸阳,经济中心却在定陶,咸阳位于渭水岸上,定陶位于济水岸边,由渭水可以进入黄河,由黄河可达济水,水道运输成为沟通两大中心的经济便利的运输方式;进入汉代,朝廷对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加强对水道网的开凿、整理和疏浚,开凿了漕渠和阳渠,整治和维护鸿沟、汴渠、邗沟、灵渠,漕运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自东向西运输,运河的开凿使各地区水运更为便利,汉武帝开凿漕渠历时三年之久,出现“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漕运量可达400-600万石/年(相当于如今的4000-6000吨/年)。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水运网络进一步壮大,内河水运四通八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因运输军队和军需物资而临时开凿运河的特殊时期,但其对自然条件的作用已发挥到极致,东部地区可以通行水运的河流被完全利用,河北平原、黄淮平原上相继完成了系列水系工程,从岭南的珠江口可以通过水路直达河北东北部的滦河下游,为隋唐南北大运河形成奠定了基础。

该时期战争频繁,经济重心南移迹象初显,中国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内河水运开始成为南北沟通的重要方式。北方政权林立,南方经济的发展引起关注,如广漕渠的开发,沟通了北方与江淮地区的水路联系。

2.4 隋唐两宋时期:在之前水运网络基础上,适应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开凿形成南北大运河

隋唐时期的运河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开凿,并定期维护、筑堤、固堤、疏浚,先后开凿了广通渠、通济渠、永濟渠,并重修江南运河、疏通浙东航道,将前一时期各条地方性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北抵北京、西达西安、南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宋代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与改造,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放射状水运网络[3]。

该时期中国经济格局呈现出“南主经济、北重军政”的特征,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漕运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至唐代时期,漕运路线已经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变为东南、西北向。隋唐大运河惠及隋、唐、宋三朝,辐射长安、洛阳、开封、杭州、扬州等世界级大城市,奠定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宋朝的经济繁荣。通济渠被视为唐宋王朝的生命线,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河北地区长期被藩镇割据,经济来源完全依靠东南地区,江淮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通济渠成为沟通南北地区运输的大动脉。南北大运河的社会经济意义十分突出,平衡了南北经济,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兴盛。

2.5元明清时期:开凿形成京杭大运河,成为内河水运网络的主干

元明清时期的运河在选线、工程设计、维护措施、运作管理方面已经达到了传统社会技术水平的顶峰。元明清三代建都今北京,唐宋时代的南北大运河无法适应运输需求,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迫切需要江南输送的钱粮物资。受到隋唐大运河走向的限制,物资经过多次水陆转载才能到达目的地,运输效率低且物流成本高,需要进行升级改造,截弯取直,于是在东部平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4]。

该时期中国经济南北分工体系更加成熟,漕运的重心完全落到了南方,转为了南北向运输,南方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居于领先地位。元朝定都大都,京城用粮依旧依赖江南(元以前指的是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原来的东南、西北向的通道不能适应元政府的变化,因此开通了会通河,北接御河,至徐州会黄河,南通江淮。开贾鲁河、通会河,连接京城、通州,正式形成了南北大运河格局。京杭大运河货流呈现出重运北上、回空南下的特征,北上货物以烟叶、花椒、皮蛋等农副产品和纸类、铁器、缎布、竹木器等手工业产品為主;南下货物捎带食盐为主。

清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坍塌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漕运逐渐走向衰亡,运河也不再作为朝廷主体工程进行整治,加之海运、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兴起,运河大多淤废。

3 我国古代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3.1 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秦汉统一王朝建立后,中央政权必须有大量物资支撑,由此产生向全国各地征收财物经水路运往京师或者其他指定地方的漕运制度。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而运河则是为此服务最好的工具。漕运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涉及国家政局的稳定、战争的成败、农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交通运输的畅达、区域社会的开发、社会生活的安定等。封建社会中期后,漕运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达到平息和制衡的目的。

3.2 促进了沿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带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传统城市大多是全国或一地区不同层次的政治中心,其后又以其权力中心功能的带动,发展成为全国或地区的商业消费中心。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凿运河以来,以交通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也应运而生;秦汉以来,全国性南北大运河造就了一批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明清时代京杭大运河沿线形成了大运河城市带,之后的中国的商品流通、人口集散、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几乎都集中在这条运河沿线的城市带上,除了都城、诸省省会外,运河沿线城市是当时最繁盛的都会。运河奠定了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始局面,促进了沿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带的形成。

3.3 加强了地区间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明显的国家,由自然环境差异导致的人文差异也十分明显。南北统一王朝建立后,南北文化和物资的交流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强烈需求,而运河为此种需求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5]。所谓“八方通货溢河渠”,通过南北大运河的商品物资交流十分兴旺。据记载,清代临清关,乾隆九年过关商船有9738艘,北方地区的棉花、豆货、梨枣等沿运河南下,江南的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等自运河北上,“珍奇重货,岁出而时至”。与此同时,沿运各地区的宗教信仰、饮食起居、语言移速、地方戏曲等加速流通融合。

4 对新时代内河水系连通的借鉴意义

4.1 充分发挥内河水系连通在国家空间布局优化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逐步激发,国内循环将不断完善,地区间的内贸交流将更加紧密,内河水运具有通达内陆纵深腹地的特点,是承担内贸交流很好的方式。推动内河水系连通,有利于建设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内河水网,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基础支撑,引领国土空间布局优化。

4.2 以内河水系连通引领北方水网重构,在北方地区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价值

古代北方内河水网建设也曾有过辉煌时期,但近代以来,北方水网日益消弭,与南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水网缺失也引发了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等系列问题。通过内河水系连通,引领北方水网重构,对于从根本上调整优化北方地区交通运输结构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4.3 内河水系连通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相统一,充分发挥内河水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我国南北方之间水资源相差悬殊,南多北少,内河水系连通不仅能够解决航运问题,而且能够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相统一,充分发挥航运、调水、防洪、灌溉、文化旅游等多重水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邹逸麟.舟楫往来通南北-中国大运河[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3]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程霖.论秦汉交通网的形成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3.

[5]赵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地理学研究[J].自然科学实史研究,1994,13.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分析
温水小手拳研究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