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地方国际传播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

2021-09-13《对外传播》编辑部课题组

对外传播 2021年7期

《对外传播》编辑部课题组

【内容提要】加强地方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参与,既是全媒体与全球传播发展使然,也有利于地方外宣发挥独特优势,更符合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地方外宣发挥本地区域特色,探索创新,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践行者。目前,地方外宣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面临最大压力,需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与传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化 地方外宣 国际传播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①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构建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为地方外宣参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新的时代大势造就新的传播环境,我国外宣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最大压力,亟需各级各方传播主体同频共振共同发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结合近年来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的最新动态和经典案例,分析全球化视域下地方国际传播的新动能,以及新形势下地方国际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生态,提出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在新形势下为国际传播提供新动能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传播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多样,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一国政府部门及其主要媒体。地方在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等现实需求推动下,凭借广泛的文旅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频繁的民间交往,不断为国际传播注入新内容、创造国际传播新形态、开辟国际传播新渠道、引入国际传播新主体,成为有效推动国际传播发展的新势力、新动能,逐步推动形成中央与地方互相协同、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交织的国际传播新图景。

(一)国际传播地方化与地方传播国际化相向发展新趋势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伴相随,深刻改变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专业机构为单一主体、信息跨越国境为主要诉求的传统国际传播模式。面对不同国家、特点各异的民众以及他们具体而多样的兴趣与需求,从事国际传播的机构不断将触角与渠道向社区、个人层面延伸,国际传播地方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国际传播从运作机制到具体内容都逐渐细化,关注点与落脚点不断下沉。

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外国交往日益频繁,地方外宣工作在促进跨国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深入发展、扩大海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的接触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新时代大外宣格局中的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外宣工作意识不断强化,为地方外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②从战略层面提升了地方外宣的角色地位,明确了地方传播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地方国际传播新作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不满足于宽泛的国家层面,需要从更加基层、广泛的角度了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地方政府通过长期努力与积累,需要向外部进行展示和拓展业务。加强地方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参与,既满足全媒体与全球传播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地方外宣发挥独特优势,更符合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的需要。这就要求各地各级外宣主体秉持国家站位,结合国家外宣大局,根据自身优势资源和准确定位,积极作为,在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格局、用地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用地方形象助推中国形象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我国所面对的,对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快“自西向东”位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越发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世界各国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主基调。对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深刻地影响了国际传播的格局与环境。一方面我国外宣工作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③“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④另一方面,我国外宣工作也面临着最大压力。“西方仍然在‘唱衰中国。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⑤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犹存,全球不平等加剧,大国关系进入未知水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最好时期”与“最大压力”被放大、集中展现,并显现出快速向我国基层转移的趋势。一地、一人、一会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地方外宣成為直接面对国际展示优势、化解压力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二、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地方国际传播实践以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力,以及向世界讲好地方故事向前推进。伴随一些大型城市的国际化步伐,各地发挥本区域特色优势,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国际化城市品牌。

(一)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要求,强调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要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素材。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事业正处在迭代升级的窗口期,传播资源进一步深入到地方,全国各地将地方故事和中国故事深度融合,在不同层面和梯度上,积极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与河南省委在河南省兰考县共同举办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用地方鲜活的实例,面向受邀参会的来自35个国家的近300名政党、政治组织领导人和代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次专题宣介通过分享河南的具体实践,让与会者具体、实在、生动地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变成中国人民具体实践的,加深了参会外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识和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

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城市,历来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的青睐,其拥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数量,连续多年蝉联我国大陆城市之首。为发挥驻沪跨国企业在上海国际传播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成立了“跨国企业传播俱乐部”,覆盖多个领域的全球五百强企业,打造了一支精彩的上海“特殊故事员”,对其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发挥了独特作用。

(二)重大活动配合国家战略

充分利用重大活动节点,配合国家战略,发挥地方外宣主场优势是地方国际传播实践逐渐走出的一条新路。

201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是国家在辽宁举办的重要主场外交活动,辽宁充分利用中外政界、商界和媒体记者云集之机,立足高平台,深耕主场外宣,综合运用“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两种方式,向国际展示了一个开放合作的辽宁。

2019年5月,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办,这也是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的“梅开三度”。天津借力这次活动打造了“世界智能大会”新名片,通过全方位运用融媒体传播方式,让世界了解了天津正在从制造之城迈向“智”造之城的发展进程。为配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北京、杭州、成都、广州分别举办了亚洲美食节活动,通过美食之桥,在亚洲朋友圈中圈粉无数,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推动文化走出去

在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中,文化传播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传播,是提升一个国家影响力、感召力的根本所在,而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在广西党委宣传部精心组织下,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联合译制的电视剧《红楼梦》(1987版)缅甸语版于2019年8月12日在缅甸开播。这既是用经典传播文明之美,也是对中缅两国文化合作成果的有力展示。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落地落实,2019年6月,陕西省选择在各国政要云集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在日本大阪举办了“朱鹮文化展”。这是中宣部列入“配合习主席访问日本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外宣项目”中唯一由地方承办的外宣活动,为陕西对外人文交流开拓了全新平台和广阔前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华根脉、文化陕西”的品牌,通过朱鹮这一东北亚吉祥之鸟,引起国际热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推介传播效应。

(四)挖掘地方资源,塑造城市形象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发展和传播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国际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国际曝光度和美誉度,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地区民族特色密切相关。为此,各地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和独特优势,创新传播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

成都为提高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其自身世界文化名城建设,除了主打“熊猫牌”之外,又在音乐方面推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熊猫之声”成都(国际)童声音乐合唱周活动。活动用童真牵手,以音乐对话,通过国际儿童音乐文化交流,向世界推销成都,已成为成都国际城市营销宣传的新生力量。

江西上饶市婺源围绕“中国最美乡村”这块金字招牌,坚持“一张品牌打天下”,无论是外宣作品、节庆活动,还是旅游营销和项目招商都围绕这个品牌开展,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终让“中国最美乡村”形象享誉海内外。

(五)拓展合作传播渠道

合作传播是国际传播的一种有效方法,各地积极探索合作传播路径,在平台共建、联合制作、渠道推广等方面开拓实践,推动了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一是与海外主流媒体开展合作。2019年时值中俄建交70周年,海南省与塔斯社签署了《海南省人民政府 俄罗斯國家通讯社-塔斯社宣传文化合作协议》。这是海南省第一次在省级政府层面与境外主流媒体签订宣传文化合作协议,并在境外主流媒体官网开设宣传专区,也是海南省外宣工作常态化进入国外主流媒体的成功尝试。通过与塔斯社合作,海南省积累了与境外主流媒体合作经验,较好地改善了其外宣渠道缺乏、外宣力量较弱问题,也为与其他国家主流媒体合作提供了借鉴。

二是中外合作拍摄并联合播出宣传片、纪录片等。2019年9月21日,由中国驻欧盟使团和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支持、法国电视全球五台(TV5MONDE)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启程:中国安徽》登陆法国电视全球五台黄金时段,同步面向全球43个国家播出。该片用欧洲人熟悉的叙事方式,通过在皖生活的法国友人视角,向全球观众展现了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成就,讲述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此次合作,为其他省区市携手国际主流电视台开展外宣工作提供了范例。

三是挖掘友城资源,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国际友城交往是国家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充分挖掘友城资源优势,搭建合作载体,不断拓宽国际合作道路。2019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浙江省外事办公室共同举办的“首届浙江省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打通了友城资源和媒体资源,签订了一批媒体国际合作传播协议,搭建了新平台,拓展了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合作传播空间;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作为近年来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事活动,签署友城和友好城市合作关系协议28项,新增省级友城6个,市级友城22个,扩大了山东省在世界的“朋友圈”。

三、对外传播生态亟需更新力量

当前,全球舆论场杂音不断,我国对外传播生态较为复杂,地方外宣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面临最大压力。虽然地方外宣立足自身优势,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践行者,但应该看到,对标国际社会的认知需求、国家对外宣工作的要求、地方省市发展态势及基层的诉求,在目前复杂传播生态下明显力量不足。

(一)外宣理念陈旧,国家站位和国际视野需提高

一是内外宣观念区分不够。在全媒体时代,内宣和外宣边界日益模糊。在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对外传播可以“外溢”,也可以“倒灌”,在一定意义上,“内外”是无别的。“内外”可以“无别”,但“外内”必须“有别”。⑥在地方宣传工作中,有时因缺乏外宣意识,导致由内宣“外宣”化问题引发的负面舆情偶有发生。

二是大外宣意识不强。地方外宣在策划相关活动、展示国家形象时,往往立足于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和城市故事,大外宣意识还不够强,有时难以把讲好地方故事和讲好中国故事巧妙结合起来,地方形象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

(二)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团队建设需加强

从机构体制看,有的地方外宣办是党委内设机构,有的则是独立机构,还有的无机构设置,组织架构设置和工作职责分工尚需进一步明晰,而且地方外宣办与国新办、地方其他涉外部门关系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机构管理较为分散,存在各自为政、交叉重叠、事权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整体和长远规划不足,有些工作存在政策制约。此外,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工作责任制、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较为滞后,影响工作热情和干劲。

从工作效果评估机制看,近年来,地方外宣受平台和渠道的限制,多采用以文带宣的形式,通过旅游节、洽谈会、博览会、峰会等类型的活动,展示外宣内容,实现外宣使命。这些传播手段较为传统,形式单一,民间和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传播效果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科学、有效、可持续的工作效果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获取国外民众对我国认知度及外宣影响力相关数据的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对项目实施效果的直接调查和评估,无法及时、客观地收集国外受众的真实评价和反馈。同时,在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等外宣工作中,缺乏切实有效的考评手段,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从外宣队伍建设看,目前地方国际传播的专业人才较为稀缺,不少地方外宣部门人员配备不齐、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凸显。有的地方外宣部门限于编制,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存在身兼數职的现象,“小马拉大车”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外宣专业化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导致工作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这就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各类高校共同努力,尽快培养、组建起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拥有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能力、思维能力且深刻了解地方工作实际的专业化国际传播队伍。⑦

(三)地方整体外宣力量薄弱,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不多

在外宣资源方面,存在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现象。当前,地方外宣部门统筹协调的职能发挥不够,办法不多,存在合力不足、各自为战的现象,整体集聚效应仍需提升。同时,各地方聚焦重大主题进行的外宣工作形式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在国家重大主题外宣中,角度和切入点雷同,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活动内涵缺乏深度,主题活动的目标设定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在经费方面,地方外宣工作受经费掣肘明显,部分地方经费投入有限,多数项目和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支持。同时,各地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与国际需求精准对接不够,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融合不充分,地方文化特色与国际接轨仍待加强。另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缺乏,“有故事,缺手段”,没有将文化资源优势完全转换为文化走出去优势。

在品牌培育方面,大多数地方故事与国外受众鲜有交集,传播信息容易被视为娱乐而泛泛略过;同时,故事传播也主要通过纪录片或社交网络、直播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存在小众化和碎片化弊端,难以形成深刻的地方品牌形象,传播效率也有待提高。许多地方虽有一些富有创意的外宣项目,在境外媒体和中央媒体上形成了一定影响,但在进行活动策划时,往往由于搭载内容过多,致使项目亮点被淹没;同时,因缺乏品牌培育意识,项目推进缺乏持久性和延续性,成果转化不足,致使具有持久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城市品牌项目和文化品牌项目数量有限,品牌培育与建设能力尚待提升。

四、提升地方国际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他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他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⑧地方可从以下方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创新传播理念,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国际站位

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各地应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和处理地方性事件的传播,认识到地方性事件具有全球性后果,树立全球视野、国际站位,从战略高度认识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把国际传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树立全新的国际传播工作理念,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和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以国际视野开展地方国际传播,分析解决地方国际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地方形象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用地方生动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配备资源力量

围绕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地国际传播领导机制,完善外宣、文化、旅游、教育、环保、体育等多个部门联席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避免“多头领导”“跨界派活儿”的局面。除了内部协调机制,还可充分利用当地各项丰富的资源,建立外部协调机制,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和智库联合体,统筹用好当地的中央媒体、国际媒体、社交媒体、智库、高校、驻外使领馆、旅游部门、文化单位、跨国企业、“走出去”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由主管国际传播的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针对长期和近期国际传播重点,加强议程设置和危机管理,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和树立国际形象。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在国际传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明确各方责任,督促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抓紧细化实化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增强可操作性。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相关部门、社会机构的国际传播意识,切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探索丰富且深入的国际传播方式,在国际传播的招标、研究和公关活动等多个环节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将政府外交、国际会议、跨国旅游、合作项目、教育交流、学术研究等一切涉及到国际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都纳入国际传播的框架,让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成为大外宣格局中的新生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外宣工作,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互相配合,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群策群力。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相关智库团队,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健全各级对外传播部门机构和人员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优秀干部,开展国际传播业务能力培训,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传播、通外语的国际传播干部队伍。实施国际传播人才工程,着力培养熟悉国际传播规律,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报道人才、文化传播专家、国际公关专家等高端人才,从国外引进一批国际报道、媒体经营、外语编译和传播研究紧缺性人才。

遴选专业团队,加强与专业智库的合作,建立服务地方的国际传播智库团队,为地方国际传播发展战略、重要决策、重大项目规划设计等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地方国际传播队伍的专业化能力,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打造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拿得出、过得硬的知名城市品牌和文化品牌。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邀请国际顶级资源走进来,与本地学者、企业进行合作,提供更多既承载当地历史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品和项目。与中央外宣媒体、境外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加强战略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传播能力建设,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和传播阵地,加强供稿、供片、联合采访等合作传播机制,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高借筒传声能力。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媒体站点、本土化媒体栏目、文化中心以及旅游、科技、人文等合作项目为抓手,不断拓展海外传播阵地。抓住高访、重大外事活动、春节、圣诞节等重要契机和时间节点,有计划地在重点国家持续举办大型活动,提升城市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

建立科学、专业、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国际传播活动实施情况、传播影响力、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科学的评估機制首先需要其中对数据来源的考量、收集方式以及权重设置的科学配比,是需要基于长期经验累积之上进行不断调试得出,这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科学、稳定的数据收集体系,制定合理的计算模式,从而及时调整实施策略,优化实施办法。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⑨新时代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中国各地方城市定位、文化特色各不相同,在国际传播中往往带有深刻的地域色彩和印记。在全球化视角下,地方外宣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统筹整合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多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与传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才能更好地以地方之笔,画时代之像,绘中国精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原载于《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0)》,文字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课题组成员:于运全、王眉、谭震、吴奇志、荆江、朱静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01/ c64093-32119449.html,2021年6月1日。

②《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22/ c_1123310844.htm,2018年8月22日。

③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④习近平:《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响亮》,《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20-121页。

⑤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7页。

⑥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对外传播》2019年第12期。

⑦史宝银:《新时代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对外传播》2018年第11期。

⑧同①。

⑨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8/24/c_1126407772.htm,2020年8月24日。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