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牖设计很“超前”

2021-09-13张清文

中国收藏 2021年9期
关键词:百叶窗窗棂窗帘

张清文

原始房屋囱上的防水凸棱。

为了防风阻雨,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开动脑筋,为居室设计一些装置以作抵挡之用。窗牖是房屋建筑上所开的孔洞。窗由“囱”演变而来,本意为房顶的孔洞,牖则是指墙上所开之孔。但是在词义演变过程中,这两个字均指墙上所开的孔洞。在早期建筑中,人类为了达到防雨的目的,在窗牖的设计上采取了许多措施。

护囱引流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为了达到排烟通风的目的,原始人在半地穴式房屋顶部坡面处开孔,这种孔洞便被称之为“囱”。囱的防雨性能较弱,下雨时,雨水可以顺屋顶冲入囱中。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原始人在囱的上部用泥加筑了防水凸棱,等于给囱筑了一道堤坝。当雨水冲刷下来的时候,因被凸棱所挡,雨水便可以绕过囱流到下方,避免雨水流入屋中。这种防水凸棱在考古中屡有发现,如西安半坡遗址,在倒塌的房屋屋顶上便发现有大量防水凸棱遺存。

防水凸棱部分解决了囱的防雨问题,但仍不完善。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时代,建筑屋顶上一种新型的囱开始产生。从良渚遗址出土的陶屋顶可以看出,这种囱结构已经非常科学,与现代建筑上的气窗相似。囱的开口向下,上部凸起呈流线型,整个形状如鼻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雨水直接淋入屋中。

扶风庄白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的交窗。

美与实用

除屋顶的囱以外,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之前,房屋墙上已开有窗户。已知最早窗的实证是出土于江苏省邳县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方形陶屋模型。在这个陶屋模型上,可见两侧墙上都开有窗户。陶屋有较为宽大的屋顶,且屋顶四周有较宽的出檐。其墙上的窗户缩在屋檐以内,下雨时可以被屋檐保护,不至于雨水直接进入窗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墩子陶屋的屋顶上并没有囱,进一步提高了屋顶防水的性能。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建筑技术和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窗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妇好墓出土的偶方彝仿建筑屋顶及其他一些仿建筑青铜器的屋顶部分来看,商代一些高等级建筑的屋顶采用四面坡的芜殿顶设计。屋顶上未开设囱,其四面坡的房檐设计更利于防水,并且宽大的出檐也保护了墙体及墙上所开的窗牖。

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周代文物图像来看,至少自西周开始窗户上便已有十字交叉的窗棂,这种窗棂即是文献中所指的“交窗”。扶风庄白出土西周刖人守门鼎、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刖人守门鼎、绍兴306号墓出土春秋伎乐铜屋及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棺等上面均开有交窗。

窗棂的出现,一方面使窗户变得更为美观和牢固。另外,窗棂的设计使较大的孔洞分割成为多个小孔,更有利于用织物和皮革等对窗户进行遮挡。而且从窗户的尺寸来看,此时窗户一般较小,更有利于阻止雨水的侵入。

秦陵铜车马上出现了推拉窗。

日渐丰富

秦汉时期,是窗牖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窗牖形式。其防雨功能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通过启闭的窗扇来挡雨。窗子启闭在秦汉时期已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推拉窗、支窗及通过窗轴转动的窗扇等。在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铜车马上便有推拉窗,只需将窗子拉向一侧便可以启闭窗子。在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中发现有窗合页,在汉代陶制建筑明器中也有这种窗子的实物。在汉代,我国南方一些建筑上出现了一些可以支起的窗户,这应该是后世支摘窗的前身。但汉代这类窗户只能支起,并不能摘下。当窗户支起时,窗体下斜可以实现防雨,还不影响室内空气流通。

湖北襄阳菜越三国墓出土的陶楼,顶端出现了类似百叶窗的设计。

二是通过窗棂设计实现防雨。我们通常认为百叶窗是自国外引入,但通过考古材料可知,我国汉代已出现有百叶窗。最初百叶窗的窗棂为平面,到汉末三国时期,百叶窗的窗棂开始内高外低,已经接近于现代百叶窗的形式。如湖北襄阳菜越出土的三国陶楼,其顶层便开设有百叶窗。

三是增加雨棚。雨棚的应用在东汉时期也已开始,作为窗户的辅助措施,能够起到保护窗子的作用。在广东广州、河南三门峡等地区出土的陶屋中,都有雨棚的出现。

四是通过所贴窗纱防雨。在宋代李诫所著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记载有一种破子棂窗。这种窗棂尖端向外,而内侧则是平面,供贴窗纱或窗纸使用。破子棂的产生时代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如江苏邳州杆集、邳州梁王城等东汉墓葬中均出土有破子棂窗画像石。东汉时期虽然纸已经发明,但是质量粗劣,难以供贴窗使用。汉代窗户上所贴的应该以丝、麻等织品,这种窗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雨水潲入屋中。

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的窗牖防水措施已十分丰富,应该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河南省三门峡市张湾出土的汉代陶水榭上有了雨棚。

帘幕遮挡

窗帘是古时人们防雨的辅助手段,在唐代窗帘已开始盛行,并在唐代诗文中大量出现,如自居易《重到毓材宅有感》中“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李凭《海榴》中“海榴殷色透帘栊”等。

从已知图像上来看,窗帘的产生大约是在魏晋时期,如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中,船舱窗中便有大幅面的卷帘。从绘画中可以看出,窗帘基本是由毛、麻等织物制成,平时向上卷起,用绳系起,如遇风雨则可放下。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楼船上的窗帘。

天窗纸瓦

在古代建筑中有些开有天窗,天窗虽能增加屋内采光,但却不利于防雨。汉代是通过在天窗上面加盖屋顶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但这既增加了施工难度,又增添了成本。

宋代以后,随着纸的质量不断提高,天窗的防雨一般是采用纸瓦的形式。如南宋范成大《睡觉》诗中写道:“寻思断梦半瞢腾,渐见天窗纸瓦明。”纸瓦的做法及用材在范成大《芍药宅》一诗中有详细记载:“何以筑花宅,笔直松树子。何以盖花宅,雪白清江纸。纸将碧油透,松作画栋峙。铺纸便成瓦,瓦色水精似。”从范成大诗句中可知,纸瓦是用清江纸浸泡碧油做成,既透明且防水。据《江西通志》记载,清江纸产自于江西省金溪县。这种纸十分结实,甚至可以用来絮成纸被使用。元曲中便有“寒芦花絮衾江纸也似薄,问袁安怎生高卧”的句子。由此推测,用清江纸做成的纸瓦也定会经久耐用。

猜你喜欢

百叶窗窗棂窗帘
窗帘儿跟我杠上了
羊城快速通道
赶路人
最特别的旅行小贴士:寻找故宫里的窗棂
新型铁路运输发电集装箱进气百叶窗设计
用百叶窗给手机充电
发电百叶窗
相思湖
窗帘
寄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