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科研竞争力分析

2021-09-12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4期
关键词:部委医科大学百分比

王 艳

(安徽医科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2)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985工程”“211工程”后,目前在高等教育当中实施的最大教育工程[1]。医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七大学科之一,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学科。由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力量,首批共建时间于2015年左右,然而目前还未有文献系统分析共建前后十年间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竞争力对比情况。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原汤森路透基于SCI/SSCI所收录的所有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2]。ESI划分的22个学科中有5个医学领域学科和4个生命科学领域学科,总占比达到41%,因此对于医学类高校来说,借助于ESI分析工具有利于明确其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4]。InCites数据库集合了近30年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七大索引数据库的数据,拥有多元化的指标和丰富的可视化效果,可以辅助科研管理人员更高效地制定战略决策[3]。笔者通过ESI和InCites数据库对比分析了2010年-2020年首批部委省共建医学类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竞争力情况,以期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各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以助推我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医科大学。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根据2020年7月9日更新的ESI数据库(覆盖时间:2010年1月1日-2020年4月30日)和2020年7月10日更新的InCites数据库数据(覆盖时间:2010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本文选取分析了9所2015年-2016年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的科研竞争力情况,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按共建时间排序)。由于两个数据库更新时间和覆盖数据时间段稍有差异,所以结果稍有不同。

1.2 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

笔者结合医科类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实际情况,参考以往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的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标体系,将科研竞争力分为学科建设情况以及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5个一级指标和一系列二级指标,建立了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学科建设情况

根据本期更新的ESI数据,2010年-2020年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的国际排名情况和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情况,(见表1)。ESI国际影响力排名最高的是首都医大,排名535位,国际排名百分位8.1%,其次是南京医大,国际排名550,国际排名百分位8.3%,仅这两所高校的国际排名百分位达到ESI全球前1‰,其他高校国际排名百分位排在12%-20%之间。

表1 各高校的国际排名和进入ESI前1%学科情况

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进入ESI前1%的学科总数为57个,其中南京医大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位居前列,共有8个学科入围;首都医大、南方医大、天津医大、温州医大均有7个学科入围;重庆医大有6个学科入围;哈尔滨医大、中国医大和安徽医大有5个学科入围。

从入围学科种类来看,首批部委省共建医大进入ESI前1%的学科种类有9类,其中有6个学科属于医学或生命科学领域,(见表2)。ESI学科的5个医学领域内,这9所高校均入围了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然而在免疫学方面还有4所高校暂未入围,在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方面安徽医大暂未入围(本期潜力值约98%),而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未有高校入围。ESI学科的4个生命科学领域内,所有高校均入围了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而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方面均未有高校入围。除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外,首都医大和南京医大的一般社会科学进入了ESI前1%;南京医大、南方医大和温州医大的化学进入了ESI前1%;温州医大和天津医大的材料科学进入了ESI前1%。可见,首批部委省共建医大均有至少2个医学领域学科和2个生命科学领域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学科,然而还有部分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均未有高校入围ESI前1%,此外还有部分高校的非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学科入围了ESI前1%学科。

表2 各学科中高校的国际排名和高水平论文情况

这9个学科中首都医大在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一般社会科学中排名首位;南京医大在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中排名首位。仅首都医大和南京医大的临床医学进入了ESI全球前‰排名。可见,首都医大和南京医大不仅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上领先于其他高校,在各学科和高水平论文上也表现出强势的国际影响力。

2.2 科研生产力分析

发表科研论文的篇数能够体现高校的科研生产力水平。由表3可见,首都医大的发文量远超其他高校,接近3万篇,发文量国际排名百分位达到4.3%,科研生产力水平较高;其次是南京医大,接近2.5万篇,国际排名百分位5.4%,科研生产力处于中上水平;南方医大、中国医大、天津医大、温州医大的发文量均超过1.3万篇,国际排名百分位在10%以上,科研生产力处于中等水平;哈尔滨医大和重庆医大的发文量超过1.1万篇,国际排名百分位分别是11.1%和11.3%;相比之下,安徽医大的发文量不足1万篇,国际排名910位,科研生产力水平相对偏低。

表3 高校总发文量、Q1区发文量和国际发文情况分析

Q1区期刊发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生产力情况。近十年首都医大发表Q1区期刊论文8 250篇,排名首位,其次依次是南京医大、南方医大,其他高校的Q1区期刊发文量低于5 000篇。在Q1区期刊发文百分比方面,南方医大最高,达到36.51%,而中国医大最低。

国际合作论文反映了高校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科研产出。近十年首都医大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其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也最高。南京医大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是国际合作百分比排名最低。其他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偏低,安徽医大不足2 000篇。

2.3 科研影响力分析

发表科研论文的被引频次体现了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情况,由表4可见,首都医大的被引频次排名首位,占比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18.4%,国际排名百分位8.1%,表明了其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水平;紧随其后的是南京医大,占比17.9%,国际排名百分位8.3%;排名三、四的是南方医大和天津医大,占比分别为11.1%和10.7%;其他高校的影响力占比均低于10%。篇均被引方面,各高校均高于10,其中天津医大最高,温州医大最低。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值)方面[5],有6所高校的CNCI值高于1,其中首都医大排名最高,而中国医大、安徽医大和重庆医大均不到1。论文被引百分比方面,仅首都医大和温州医大的发文量均超过1.3万篇,国际排名百分位在10%及以上,科研生产力处于中等水平;哈尔滨医大和重庆医大的发文量超过1.1万篇,国际排名百分位分别是11.1%和11.3%;相比之下,安徽医大的发文量不足1万篇,国际排名910位,科研生产力水平相对偏低。

表4 高校被引频次、篇均被引等指标分析

论文的篇均被引方面,9所高校的篇均被引均超过10,其中天津医大最高,达到12.85。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值)值方面,9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均超过1,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其中首都医大最高,达到1.17。相对全球平均水平影响力方面,所有高校均未达到1,均有待加强。H指数方面,9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的H指数超过100,其中首都医大最高,达到144。论文被引百分比方面,9所高校中有7所高校超过80%,其中哈尔滨医大最高,达到84.79%。可见,首都医大不仅论文数和被引频次上均排名最高,其论文质量如CNCI值和H指数方面表现也同样突出。

2.4 科研发展力分析

9所高校中南京医大的高被引论文数和百分比、排名前10%的论文和百分比均最高,可见南京医科大学表现出强势的科研发展力(见表5)。其次是首都医大,然而其高被引论文百分比和排名前10%论文百分比方面还有待加强。相比之下,其他高校的高被引论文和排名前10%论文的数量和占比均需要向前2所高校学习。

表5 高校高被引论文和排名前10%论文情况

2.5 科研创新力分析

9所高校中,首都医大的热点论文数和百分比最高,表现出强势的科研创新力(见表6)。其次是南方医大和南京医大,其他高校的热点论文数量较少。

表6 高校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热点论文情况

3 结论和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学科建设方面,9所高校的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均达到或超过5个,其中南京医大达到8个学科。9所高校共57个ESI全球前1%学科,其中仅首都医大和南京医大的临床医学学科达到ESI全球前1‰。入围的57个ESI前1%学科中共有9个学科种类,其中有6个学科属于医学或生命科学领域,首都医大和南京医大均在其中4个学科中排名首位。 可见,我国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各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加强,以争取更多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进入ESI前1%,争取更多高校的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前1‰。

科研竞争力方面,首都医大在科研论文产出、国际影响力、Q1区期刊发文、国际合作发文、CNCI值、H指数、热点论文产出等方面,均超过其他高校,表现出雄厚的科研实力。南京医大的科研论文产出和国际影响力紧随其后,然而其在高被引论文和排名前10%的论文数和百分比方面,排名所有高校首位,表明了其强劲的科研发展力。南方医大和天津医大的国际影响力排名中上位,前者在Q1区发文百分比和热点论文发文方面表明突出,后者在篇均被引方面排名首位,然而总科研产出还有待提升。哈尔滨医大和中国医大国际排名中位,前者在发文量上还有待提升,后者在篇均被引和CNCI值上亟待增强。温州医大、重庆医大和安徽医大的科研实力相对薄弱。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提升策略:①增强国际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医学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提升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论文质量,共同增强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②合理定位且差别化建设,针对性地巩固和发展优势医学学科和特色学科;③结合新医科背景,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④精准人才引进和优化科研绩效评价策略,培育高质量的创新团队,争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猜你喜欢

部委医科大学百分比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中央部委为2018年工作“划重点”==PDF为图片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悬而未决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十四部委启动全国节能宣传周
4部委发文规范轻型车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