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政策与举措研究

2021-09-12蒋建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4期
关键词:苏州市龙头企业集成电路

蒋建强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苏州市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分析

1.1 苏州市创新型龙头企业踊跃上市

据统计,苏州市2020年共有173家上市企业,总市值约1.79万亿元;其中,148家来自工业(制造业、能源)、总市值约1.47万亿元,均占全市8成以上,与“最大工业城市”的气质相符,苏州市境内外173家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

表1 苏州市境内外173家上市公司

但从总体分析,苏州市上市公司数量是很多,但市值总体偏小。截至2020年末,在境内外173家上市企业中,真正超过千亿的,只有恒力石化1家,其他公司市值不大,市值低于50亿元的超过一半以上。

1.2 苏州市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基地

苏州市现有45家国家级孵化器、5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3家省级众创空间,255家人工智能企业,2020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入库企业(机构)383家,苏州市已经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智能制造的重要基地,逐步形成了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像科沃斯、聚合数据和思必驰等大批智能制造企业脱颖而出。其产业链已辐射400多家企业,在这些智能制造行业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智能制造(BAT)、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规模,同时也应大力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5G)和生物医药(IAB)、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半导体集成电路属于苏州市新兴培育产业,涵盖封测、设计,以及设备、电子化学品等。2020年,8家相关概念上市公司累计市值逾1 200亿元,主要从事信号模拟芯片、IC封装、特种气体和光刻胶等产业技术。北京的龙头企业小米和联想,杭州的龙头企业阿里、吉利、海康、荣盛,深圳的龙头企业中兴、华为、平安和腾讯等,他们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领头羊作用,而苏州市则尚未形成世界知名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苏州市应积极培育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IAB)、新一代信息技术(5G)和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产业,构建国家级新一代产业集群来振兴龙头企业,助力苏州市始终走向全省发展前列,实现愿景目标。

2 苏州市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苏州市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2.1.1 苏州市创新型龙头企业高端研发人才招聘、引进难。从调查问卷分析,苏州市中小型龙头企业均面临研发人才培育和引进难问题的严重困扰。

2.1.2 苏州市引进龙头和骨干企业的精准化服务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产品走向市场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部分人员开放战略不积极主动、招商引资层次浅和视野不够宽等,如何改变过去服务传统企业和项目服务机制,努力实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只要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就能快速抓住商机,从而为本土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效益。

2.2 苏州市创新型龙头企业研发人才培育,引进和招聘难的困境分析

从企业人力资源上研判,员工是龙头企业的利益核心者,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家族成员把控关键核心岗位会挫伤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没有通过长效的机制来激发员工创新,忽视员工的非物质激励。从制度管理方面来分析,创新型龙头企业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网,社群组织没有得到发展和积极引导,从而造成许多潜规则妨碍制度的执行力,无法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弱化龙头企业组织管理机能,最终导致团队协作能力大打折扣。

①招聘工作中的四无现象,创新型龙头企业在招聘工作中存在无计划、无重点、无标准、无程序的现象,即不做计划招聘的数量和招聘的来源。②创新型龙头企业位于乡镇驻地,位置偏造成子女上学不便,有的甚至无法双休。③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没有长远培养规划,以致造成委以重任而缺少人文关怀。

2.3 政务人员服务企业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级各类部门的限制多、门槛高和审批繁,是束缚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造成许多审批“一批了之”,最终就是不要责任要权力。制度创新不足、企业评估和支持方式滞后,现有支持政策评估企业的方式是更重产值、利润,轻市值、估值,导致不少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难以获得更多优惠政策。没有让企业家亲身感受到真正春风吹拂、让人暖心、暖企举措、服务意识。如在招商引资中,企业有时会出现生硬的面孔,联系政务人员来调研,经常推托等下周再说,或者是说开会没时间,有时会出现按要求上报的材料,几个月过去了,会杳无音信,等等。

3 苏州市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的政策与举措

3.1 吸引高端人才与培育本土人才双管齐下

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其中人才是最高层次的要素,渗透到其他各个要素之中,也是培育龙头企业的核心要素,作为创新主体要素之一的企业,是培育龙头企业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苏州市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特别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龙头企业就给予更宽松的环境,实现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的转变,让苏州市的龙头企业成为国内创新人才成就个人发展梦想的乐园。

3.2 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新生态,推动“新基建”多领域融合发展

新基建(数字基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流量将不断攀升,2022年将飙升到150 700GB/S,“新基建”的机遇通过叠加市场转型与数字升级实现本土龙头企业的降本增效,例如在先进智能制造领域利用工业互联网,可以节省燃料。还可以有效推动5G、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十四五”期间经济的重要引擎是数字经济,应该早谋划、早部署和早行动。

3.3 打出政策优惠、重点产业集群等组合拳

苏州市传统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纺织、轻工、装备制造和冶金等,不再是一枝独秀,各县市区依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及发展特点,借力人工智能智造产业,定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型纳米技术,聚焦小核酸攻关,在各重点领域有较大的突破,为产业升级转型赋能。引育系列政策吸引互联网(BAT)、生物医药(IAB)企业落户,为众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IAB)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BAT)企业的落户及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政策支持。

3.4 破解创新型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端研发人才招聘难和引进难

引进人才上,实施全球引智引才大使,充分发挥行业合伙人、投资人和产业顶尖人才等作用,实现伯乐荐才和相才,引进国际拔尖人才。在优化服务方面,按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留住人才上,本土龙头企业实施多种激励途径,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良好沟通,帮助创设工作愿景并使之快乐地享受工作,提供人才更多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3.4.1 挖掘和塑造人才。实现人才引育与人才生态系统相互交融,挖掘和塑造的相互融合,引才和培育相结合,大力度地以柔性机制引进“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各种机制和体制使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保持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精气神决定企业的成败和创造力。坚信爱拼才会赢,真正能钻营寻利、吃苦耐劳,豁出性命去拼搏。

3.4.2 基于营销观念的人才引进策略。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实现激活人才:①海纳百川地巧借区位优势和城市吸引力,运用营销理念吸引国际高端人才;②优化人才机制,服务于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来培养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③成立人才服务组,把高端人才作为客户,做到能引才、用好才,才能留住才。

3.4.3 高薪挖角、引进海外人才。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人才缺口大,也是集成电路产业最大的短板,根据权威统计,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人才短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小纳米晶圆芯片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①通过加大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性研发人才的培养力度;②加大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海外引才力度,以更加开放、积极和有效的策略引才海外精英,持之以恒地吸引海外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和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非常之快:①实施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人才激励政策,创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②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合作,加大培养本土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力度,增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后劲。

3.5 提升引进和服务创新型龙头企业精准化服务水平

在营商环境上实现“五星级服务”。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创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不断提高服务龙头企业质量和服务效率,就能促进企业及时抢抓商机,实现本土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在服务和引进企业时,“五星服务”与“权力傲慢”能让企业家体验不同的感受,刚引进的企业,注册刚完成马上接到招商局的电话,政府工作人提示对半导体企业有优惠补贴,要求提供创业计划书,看他们会协助办理,在考察办公地点和咨询政策时,公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企业家惊叹,考察的全过程中,真正感觉到政府公务人员的专业化的服务。

精准化的服务还有更令人鼓舞地方,那就是他们的专业技术素养,特别是精通和精准讲解各种项目落地的扶持政策,政府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政府有多个团队对企业进行专业辅导,并留有联系人及电话,随时确保电话畅通,确保有人接听。政府工作人员对政策吃得特别透,他们知道缺少哪些产品和存在的差距,如果政府及工作人员真能做到这样,才能实现精准化服务创新型龙头企业。

历史经验证明,地区龙头企业的数量影响当地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壮大具有自主创新品牌、科技附加值高、综合竞争力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型龙头企业,才能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苏州市龙头企业集成电路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集成电路测试领域的关键技术
塑封集成电路扫描声学显微镜分析
混合集成电路激光调阻技术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