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和引导方式探究

2021-09-10丁威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丁威

摘要: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网络亚文化的协调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青年主体性的缺失和青年个体发展失衡导致的心理冲突、网络亚文化再演变引发的价值观冲突,应主要从以协调治理思维替代冲突管理思想、从关系本位代替社会本位的范式变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群体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66-02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921)。

在网络空间中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同时也是新一代青年群体对现实问题和自我心理状态的价值诉求。网络亚文化由于其内容丰富、载体多元、更新及时和传播较快等特点,容易被青年群体接受和喜爱,对青年群体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网络亚文化的时代特征

“亚文化”最早出现在1944年纽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词典》中收录的“culture-sub-area”。在芝加哥学派中,一切次要的和边缘的文化,特别是“越轨青年群体”的文化形态,都是“亚文化”。网络亚文化是有别于主流文化,有着独特审美和价值观的网络中较为流行的时代文化。它主要存在于青年群体中,与主流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不同,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被社会中的青年群体所接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亚文化也随之产生,对其内涵的准确界定较难。学者马中红使用了青年群体、观点或主张、新媒体三个关键词语,对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认为网络亚文化就是以青年群体为主体,具有社团性和群体性两个主要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主张,表达方式极易识别,以互联网媒介为传播载体的文化样式[1]。

从网络亚文化的现实传播来看,青年亚文化群体更多被视为具有“共享理念”的文化群体,这种理念并非在传统的社区街道、俱乐部、班级等物理空间中传播和互动,而是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互动,依托于互联网,超越了时空限制,获得了新媒体话语权,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表达方式,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和符号等综合表达方式,实现价值主张表达,从而创造了和主流文化对话的机会,同时也对传统主流群体主导的主流文化进行了“冲突”与“对抗”。

二、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主要以“恶搞文化”“腐文化”和“弹幕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和重构。不同形态的网络亚文化,外在表现可能根源于不同阶层的社会土壤和现实生活诱因,是多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青年心理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青年主体性的缺失和个体发展失衡导致的心理冲突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距离感消失和主体性缺失,网络的虚拟性给青年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其在虚实之间穿梭,现实生活的“空洞化”使青年心理走向“空心化”,易将虚拟视为现实。网络社会以网络为基础,集合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交往在网络空间里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人的主体性也被数字化的符号侵蚀,成了“虚拟的人”,其个体意识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在单一向度中寻求自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网络亚文化包括了对青年自身利益强烈诉求的“无畏文化”、由认同危机而产生的“挫折文化”等,青年群体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试图通过和外部主流社会的对抗获取内部认同。

(二)网络亚文化再演变引发的青年价值观冲突

网络亚文化的再演变不仅包括其文化形态传播,同时还包括了亚文化具体形态的质变和消解等过程,如在网络亚文化中,还具体包含了“二次元文化“”屌丝文化”“腐文化“”晒文化”等多种不同形态,这些都是网络亚文化在形态上的不同演变[2]。网络亚文化再演變导致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由网络“亚文化资本”积累引发了青年亚文化的功利主义;由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价值观;网络亚文化存在的享乐主义和颓废主义,上述都与正确的价值观相冲突。网络亚文化的再演变,有的是由宏观社会经济因素引发的,有的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从网络媒介技术的角度对网络亚文化再演变加以思考,可以有效解释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不断演变和传播的原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一些碎片化、个人主义的亚文化,同时也不断加剧了多元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和正确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边缘化、非主流的文化形态,同样也拥有反传统的、抵抗性的亚文化特点,然而网络亚文化并不能彻底从社会主流文化中分离出去而形成独立发展的模式,时至今日,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二者仍在诸多领域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要想更好地治理与改善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与其带来的影响,应及时改变思维模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纠正网络亚文化对年轻人所造成的负面冲击思想,加强对网络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并存发展的相关研究。

1.通过协调、沟通、引导的方式作为引导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核心模式,在发现、暴露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后,以沟通引导并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为核心目标。网络亚文化在文化矛盾与差异协调管理的模式下,始终处于文化生态系统末端和权力中心边缘,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从主观层面倡导对网络亚文化的引导,其根本还是把青年亚文化视为一种被动客体。伴随着互联网新兴传媒技术的不断壮大,网络亚文化能够对社会主流文化、主力生活模式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其抵抗和冲突意识也随之弱化,协调治理思维也将替代原有的冲突管理思想[3]。协调治理思维强调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相互结合的管理,是以沟通、限制为主流手段的管理模式,提倡在管理网络亚文化时,将管理机构的管辖权限定在相对合理的框架内,更大程度地为青少年提供让网络亚文化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契机。管理机构还应充分认识到引导性管理行为在网络亚文化管理中是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放在首位,通过联通不同层次、元素的文化,构造融合、共生机制,来帮助青少年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接触社会主流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准则,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供的文化引导与重塑能力,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其次,应对处于网络亚文化影响中心的青少年所提出的合理诉求保持更多的重视与理解,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是青少年对于社会身份匹配、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认知过程,是对时代发展、经济发展、传媒技术发展的一种回应,是对其自身利益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网络亚文化的协调治理,必须要把它置于社会整体利益格局之中,尊重青年群体合理发展要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从而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格局[4]。

2.从关系本位代替社会本位的范式变革。从本质来看,范式就是一种世界观,是对某个专门的共同体内成员所掌握技术、价值观念的融合。通过对网络亚文化的引导,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取代社会分配是更加合理的范式变革模式,是对网络亚文化协调治理范式的科学探索。网络亚文化的社会本位治理与冲突管理思维一脉相承,将其总结为青年群体的个体行为和群体思想,并未从社会整体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评价,难以真正触及青年亚文化产生的根源。关系本位则是为了规避社会本位而重构的科学范式,将侧重点放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更多其他方面的交互中,它既认同了社会群体对个体存在道德约束和意识形态构建,同时更加注重个体对社会群体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带来的改变,以双重角度来分析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融合共生,以此满足对社会本位的超越。首先,网络社会的青年群体有更敏锐的感知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信念,具有天然的创新动力;其次,处于网络社会中的青年群体,拥有更加显著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能够运用互联网中先进的传播技术,从多个方面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之中,并且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以关系本位替代社会本位的治理方式,尊重了青年群体的创造天性,充分发挥了青年群体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引领性和超前性,对青年群体的合理诉求予以尊重,充分挖掘网络亚文化的凝聚功能,汲取有益营养融入主流文化中,最大限度降低了网络亚文化的社会破坏性。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群体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在网络亚文化的协调治理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群体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典型中国特色,扎根于中华大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发展主旋律,顺应了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发展潮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價值追求。首先,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技术优势”替代“媒体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引导机制,以现代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感知,以大众化素材和更加亲和的语言方式融入新媒体环境中[5]。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掌握网络空间青年群体的流动特征,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04):5-11.

[2]杨小柳,周源颖.“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8(09):91-98.

[3]刘昕.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34):104-105.

[4]陈宁睿.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认同困境与解决路径的思考[J].新闻前哨,2020(11):106-108.

[5]蒋明儒.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记者观察,2020(30):80-81.

〈荐稿人:张君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