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的深圳力量

2021-09-10余晖

时代商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对口深圳

余晖

深圳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圳质量”“深圳机制”“深圳生态”深度融入扶贫工作,探索出“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扶贫范本。

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八年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堪称奇迹。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华民族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照进了现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为党分忧,为国担责,身为尖兵的深圳始终冲锋在前。

践行“两个大局”,回报全国人民,深圳当仁不让。据统计,自1990年首次承担对口帮扶梅州市任务以来,深圳累计与全国16个省(区、市)的105个县(区)开展帮扶合作。共计投入到对口帮扶的财政资金445亿元、社会无偿投入资金760亿元,派出各类援派干部人才8048人,帮助194万人脱贫。

目前,深圳对口帮扶9个省(区、市)的54个县(区)。多年来,深圳从受援地需求出发,精准推动当地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尽己所能,输出产业特色、创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生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圳质量”“深圳机制”“深圳生态”深度融入扶贫工作,探索出“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扶贫范本。

产业扶贫 授人以渔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始终在全国一盘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辐射、引领、带动、服务全国是题中应有之义。

胸怀大局,精准施策,力求实效。深圳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行责任,举非常之力,尽非常之责,成非常之事,以特区担当为全国大局贡献力量,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发力,着眼长远,深度智援。

努尔古丽·艾尼瓦尔以前是农村妇女,如今却成为美丽奥公司一位月薪3000元的“上班族”。改变源于两年前:“在家乡喀什就业,让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

新疆喀什深圳产业园内,随着522家企业入驻,1.3万名和努尔古丽一样的员工在此就业,其中近半数从贫困家庭走向劳动一线。在他们周围,深圳援建喀什深圳产业园、深圳城、喀什大学、喀什综合保税区、深喀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年内拔地而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深圳援疆“五朵金花”。

江杰富是汕尾本地人,在珠三角打拼了多年,2019年决定回家乡发展。他告诉记者:“深圳帮我们家乡引进了很多大企业,福利、待遇好,离家又近,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他如今是汕尾市红草产业园天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主管。

红草产业园是深圳与对口地区合作共建的异地产业园区之一。深圳将自身产业优势和对口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优势相结合,引入深圳市投控、特建发、深圳中航等专业园区建设企业参与,与对口地区合作共建16个异地产业园区,实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建立产业链跨区域布局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其中,支持深圳与河源、汕尾共建12个产业园区,出台《深圳市对口帮扶产业园区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不同项目按30%—50%标准进行贷款贴息。

深圳注重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支持对口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目前,帮扶实施了喀什百年小圆枣古树认养计划、西藏察隅县汽修市场、“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旅游协作等产业扶贫名片工程,河源、汕尾“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行动帮扶324个贫困村实施到村产业项目2943个,形成了龙川油茶、东源板栗、源城小坑土鸡等一批特色品牌。

随着新零售等业态的出现,深圳注重线上、线下两相结合,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和服务融入全国市场。线上用好本來生活网、京东“深圳扶贫采购馆”、“圳扶贫”小程序,引导维吉达尼、百果园、优果汇等电商企业开展产销对接,给扶贫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线下支持对口地区参加绿博会、餐博会等展销活动,建好用好深圳市消费扶贫中心、福田区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商贸流通网点,推动对口地区特色产品打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劳务协作 扶贫扶智

2020年2月24日晚,6辆爱心大巴缓缓驶进龙岗区长途汽车客运站,来自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112名务工人员抵深复工。

深圳从贫困群众、市场两个方面发力,着眼“出得来”加强劳务输出服务,着眼“干得了”实施技能提升工作,着眼“就近干”开展载体建设,力争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为让贫困劳动力在深找到合适岗位,深圳开发建设“贫困劳动力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贫困劳动力从帮扶入库、稳岗就业、离深返乡全过程闭环管理。十八大以来,我市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企业见面会、远程招聘等活动累计提供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教育培训是实现稳定就业、斩断穷根的根本之策,深圳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大力开展种养、家政、汽修等职业技能提升,已培训1054期,培训近10万人次,支持贫困群众变“靠苦力吃饭”为“凭技能吃饭”。

对中学毕业未就业的贫困生,面向百色、河池等对口地区出台专项政策,按人均不低于3万元标准落实助学金、生活、交通补助,完成学业后即可在深圳落户就业。深圳技师学院、深圳第二高级技校等目前在读1012名。此外,我市决定在3年内再招收2000名云南昭通籍贫困家庭学生到深圳就读职业院校,目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录取昭通籍贫困学生1453名。

为帮助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深圳积极帮助对口地区建设扶贫产业园区、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等,鼓励不愿或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目前,累计在对口地区建设273个扶贫车间和扶贫工作坊,帮助贫困人口就业。

据统计,目前深圳与对口地区326所学校进行结对帮扶,援疆教师韩世国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获“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同时,开展教育援建工程,援建喀什市十八小、深喀教育园区、喀什大学等项目,建立起喀什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梯次教育体系。深河中学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深圳市属国资国企助学基金等一批公益助学金,累计为18429名大专以下(含大专)贫困在校生提供教育补助。

民生为本 结对帮扶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宽30米、长1.16公里的“深圳路”横贯安置区,成为小区近1.2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出行的主干道。道路两侧,深圳福田扶贫车间·松声电子厂、罗城·深圳实验小学、罗城·深圳福田幼儿园等项目配套齐全,见证着深圳市、福田区扶贫协作的友谊。

深圳立足帮扶工作实际,把80%以上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切实提升对口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海拔高、水质差、贫困发生率高,当地有5.6%的居民患有包虫病。

石渠县是深圳对口帮扶地区,南山区桃源街道干部黄斌自2018年5月起,挂任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在他的牵头推动下,石渠县打下了750个加装过滤设备的深水井,有效阻断包虫病传播;建成邓玛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青藏药谷基地和4个国家4A级景区,让老乡们挑上了“金扁担”。

2019年,石渠县完成了5621户25037名贫困人口减贫、112个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任务。

针对贫困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深圳通过实施组团式帮扶、硬件援建、网络远程诊疗等方式,提升对口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目前,深圳与对口地区140所医院结对帮扶,重点援建喀什市人民医院东城分院、塔县人民医院、察隅县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医疗工程及其专科建设,其中,塔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结束了新疆唯一一个高原县没有二级甲等医院的历史;援建的深喀精神卫生中心,填补喀什市没有精神卫生专科的空白;各投入16亿元的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是目前深圳在建最大的单体援建项目。

根据对口地区需求,深圳打造了一批重点住房保障项目。累计援建喀什、塔县25464套安居房;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推动百色市深圳小镇建设,已安置贫困户4293户18469人;协助河源、汕尾市完成危房改造5472户。

社会力量 深圳情怀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靠的是中央的改革开放好政策,靠的是全国的支援和帮助。特区发展之后,深圳人民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以不同方式回报国家。

从一开始到老区建设希望小学,到普通市民大面积资助困难地区学生学杂费甚至生活费,深圳的民间帮扶一直充满蓬勃力量。

万科2008年发起成立万科公益基金会,在精准扶贫、教育发展、儿童健康、生态环保和古建筑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腾讯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腾讯公司承诺每年把利润的固定比例捐赠给该基金会,累计捐赠近12亿元,用于开展扶贫救灾、大病救助、青少年教育发展等公益项目。恒大积极参与从2010年开始设立的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为广东各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约30亿,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中国全国爱心捐助奖等荣誉。

深圳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扶贫生态”,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从受援地需求出发,精准推动当地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在河源市,中国·河源国际手机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球900多个团队及个人参加;在深汕合作区,革命老区从农业镇发展成产业新城,76个产业项目投资1200亿元,重大项目助力粤东粤西粤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延长线”。

深圳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2019年6月,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认捐及到账善款超12.33亿元。提出“深企帮千村”行动,引导企业以科技金融创新扶贫。中国平安面向“村官”“村医”和“村教”的“三村智慧扶贫工程”,仅互联网“空中课堂”就惠及23万名师生。

多年来,深圳选派挂职干部和支医支教人员约3400人次,平均1位扶贫人员与受援地一起帮助322人脱贫;培训干部人才约2.5万人次,平均7.8平方公里就有1名深圳培训的当地干部。

扶贫生态 创新伙伴

近半年来,广东河源迎来一批批电子信息领域的海内外科技创业者,这主要源于2019年底举办的中国·河源国际手机创新创业大赛。这一深圳对口帮扶项目,吸引了来自德国、法国等多国和地区的900多个团队及个人参加。

决赛亚军李俊发现,2019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已破千亿,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颇具规模。“这里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大平台,如果现在来广东发展,我首选河源!”

就在河源龙川县,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業园科技产业创新创业基地正在加紧规划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创业空间、人才公寓等高标准完善配套。过去4年来,园区开发面积由1.5平方公里拓展到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由42家增长到90家,工业总产值由13.37亿元增加到56.04亿元。“我们希望充分发挥珠三角在科技、资本、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将龙川打造成为集产、学、研和生产制造于一体的高端发展平台。”扶贫干部张百松说。

扶贫项目激发创新资源集聚,助力粤东西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延长线和产业牵引区”,这是深圳打造扶贫生态的探索之一。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是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如今这个理念正输入扶贫工作。

“政府不是大包大揽,深圳在完成上级交办扶贫任务的同时,通过创新模式的构建,搭建一个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参与、并能与受援地形成长期互利共赢的‘扶贫生态’。”一位扶贫干部说。

上述生态中,龙头企业以科技赋能引领扶贫新模式,为深圳扶贫带来“倍增效应”。中国平安面向“村官”“村医”和“村教”开展“三村智慧扶贫工程”,其中仅“村教工程”已经吸引逾25万人支教服务33万小时,互联网“空中课堂”惠及超23万名师生。而在深圳对口帮扶的161个贫困村中,6400多名村民正通过一个智慧乡村平台了解村务信息,连接外面的世界,这是腾讯打造的“为村”项目。

直击贫困村庄的深层次问题,例如乡村空心化、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痛点,以创新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打造独具“深圳特质”的智慧扶贫模式。

深圳对口帮扶工作获得中央、省充分肯定,援疆综合绩效居全国各援疆省市前列,受到国家通报表扬;援藏工作打造了察隅县新人民医院、边境小康村、“彩虹桥”等一批援藏项目深圳品牌,受到当地干部群众高度评价;援川工作扎实推进,取得较好成效;牵头实施的对口广西扶贫协作连续3年被国家评为“好”档次,习近平总书记对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和充分肯定;对口帮扶河源汕尾扶贫开发工作连续3年被省评为“好”档次。国务院扶贫办评价深圳在脱贫攻坚战中政治站位高,帮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商

编辑/春  雨

猜你喜欢

对口深圳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2020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计划
2020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回到深圳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