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理论视域下医护人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2021-09-10张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

摘要:本文以框架理论学者坦卡特提出的框架列表理论为基础,从新闻标题、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文章结论这六个角度,总结分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发展高峰时段,主流媒体(以央视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为例)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框架及其所建构的医护人员媒介形象。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构建了三类医护人员媒介形象,主要为专业权威、严谨认真的医疗专家形象;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白衣战神形象;被误解、被伤害的弱者形象,旨在拉近医护人员和大众之间的距离,缓解疫情高峰期人们的焦虑心情,同时也促进了大众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

关键词:医护人员;媒介形象;新闻框架;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073-04

一、研究背景

自21世纪以来,医护人员的媒介形象一直在发生改变。21世纪初,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现行医疗体制不完善,因此矛盾也越来越多。“看病难,看病贵”等状况一直存在,以“缝肛门案”“榆林产妇案”为代表的一系列医患纠纷事件,使得医护人员形象有被妖魔化之忧,社会上甚至频发各种弑医事件,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其中,毕珍鑫、庞慧敏等人认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1-2];朱迪迪、张惠娟、秦文琰等人根据研究现状,认为媒体对于医护人员的宣传不当、对事实过于放大都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3-5];针对紧张激烈的医患关系,明朝认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医患之间的信任是一个不断维护的过程性的互动关系,只有重塑医护人员的形象,才能缓和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减少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仇视心理,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概率[6]。虽然医患纠纷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但在近几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舍己救人的行为,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护人员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逐渐有所改观。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危急时刻,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奔赴抗疫一线开展工作,为有效控制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卫建委在2020年3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计4.2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和湖北,他们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多网友都亲切地称呼医护人员为“白衣天使”“战神”“救命恩人”等。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一)框架理论

“框架”的概念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贝特森在1955年首次提出的。1974年,社会学家戈夫曼首次将框架理论应用于传播学领域[7]。戈夫曼认为“框架使它的使用者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事实”[8]。后来,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使用框架理论解释各种新闻现象和内容,从新闻文本入手,分析媒体是如何运用符号和相应框架来建构现实意义的。学者坦卡特(2001)通过实际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框架列表的方法。框架列表包含11个指标:新闻标题(包括主标题、副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的标识、数据、图表、文章的结论[9]。因为医护人员相关报道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本文结合坦卡特的框架列表理论,并根据需要确定了6个指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分别是新闻标题、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文章结论,通过以上指标研究主流媒体对于医护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研究对象

央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典范代表,其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全天24小时都在向大众传递最新新闻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过程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医护人员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医护人员的相关报道内容。我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20日中国政府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和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起,至2月23日中国政府召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会议,是中国疫情防控最重要的阶段[10]。本文选取“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疫情高峰时段(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一整月的图文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报道数量

在对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这32天的样本统计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共有206篇,日均6篇,占总体比重的2.9%;其中篇幅最多的一天共发布了12篇,占总体比重的5.8%。从整体数量来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每天对于医护人员内容的报道较为均衡,但在1月30日至2月19日这段时间,每天關于医护人员的内容报道都在5篇以上,信息量多且阅读量均为10万+,可以充分说明随着人们对于疫情最新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关注度也逐步提高,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疫情的危急性和重要性。

(二)新闻标题

根据统计,在这206篇文章中,标题字数在25字以下的有88篇,超过25字的有118篇。可以看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标题字数基本上是比较多的,标题信息要素比较全面,符合央视新闻一贯严谨认真的作风。其次,标题中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较多,共有49条,占标题总数的24%,如《不要播我的名字,妈妈看了会担心》《妈妈,我能派一架火箭接你回来吗?》等,充分说明了“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挖掘医护人员故事素材时,更强调医护人员内心的感受,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报道主题

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关于人物报道的内容最多,占内容总数的33%;另外,关于医护人员工作日常的新闻也比较多,为总数的26%;科普内容较少,在206篇中,仅有18篇,占总数的11%。可以看出,央视对于医护人员个人事件的宣传非常突出,旨在以鲜明的医护人员个人形象来突出集体形象,同时也从普通人的角度激发受众的共情。同时,这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大众由于疫情产生的紧张焦虑心情,拉近医护人员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

(四)报道篇幅

本研究将图文字数不超过500的分为短篇报道,字数为501~2000的为中篇报道,超过2000字的内容为长篇报道。根据统计,“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中,以中篇为主,故事内容居多,且图文丰富,占总数的75%;500字以下的短篇内容较少,以信息通知为主,在206篇图文中,仅有20篇。这充分说明关于医护人员的内容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更容易使读者接受;短小精悍的图文内容也比较符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如图2所示)。

(五)报道体裁

从报道体裁来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关于医护人员内容报道的体裁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其中人物专访较多,占据27%;新闻和特别报道、消息,分别占据总数的23%、21%、20%;另外,评论的占比为9%,从总数来看,并不是很多。人物专访和评论的报道数量充分说明了央视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之一,在疫情紧要关头,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将报道重点放在人的生命健康上;同时,倾向于以真实的人物故事来展现新闻事实,注重事件真相和人物内心感受(如图3所示)。

(六)文章结论

根据统计分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1月10日—2月20日关于医护人员内容报道的文章结论,除了报道主题为人物故事的内容,无论是在1月20日发布的《警方通报:36岁男子在北京朝阳医院持菜刀行凶,多名医护人员受伤》,还是在2月7日发布的《国家监委派调查组赴武汉,就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基本上都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以正面报道为主,突出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付出和努力。

四、医护人员群体形象与分析

根据文章数据分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疫情高峰时期,对于医护人员的形象建构均以正向、积极为主,主要分为三种:专业权威、严谨认真的医疗专家形象;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白衣战神形象;被误解、被伤害的弱者形象。

(一)专业权威、严谨认真的医疗专家形象

根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1月10日—2月20日疫情高峰期间发布的文章数据统计,在共计206篇医护人员事件报道中,和医疗专家相关的新闻数量为27篇,占据文章总数量的13%,几乎每天都会有1~2篇关于医疗专家科普或最新研究动态的新闻。如《独家视频,回到广州的钟南山院士在做什么?》《农历除夕,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赴京参加了一场重要的会议》等。通过推送此类关于医疗专家最新行踪和最新信息的新闻,可以进一步缓解和消除大众的焦虑和疑惑,同时也展现了医疗专家专业权威、严谨、认真的形象。

(二)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白衣战神形象

从报道体裁统计结果来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于人物专访类文章的推送非常频繁,例如《为方便穿防护服,90后女护士齐腰长发剃成光头》《我可以上!但请别告诉我妈妈……》等,文章均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并采用大量直接引用,展现了医护人员在社会中作为普通人的信念和选择。他们不畏生死、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使大家看到了医护人员在工作背后的辛苦与不易,进一步拉近了医护人员与大众的距离,促进了人们对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被误解、被伤害的弱者形象

在疫情危急时刻,也有关于医护人员被误解、被伤害的新闻出现,如《警方通报:36岁男子在北京朝阳医院持菜刀行凶,多名医护人员受伤》《伤医案件再发生!北京市卫健委:强烈谴责、坚决打击》等。从标题可以看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医护人员除了面临病毒带来的生命风险,个别人还面临患者带来的风险,代价非常大。但作为特殊的行业从业人员,医护人员在全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刻站出来,到临床一线工作,他们不讲报酬、不计生死去救治每一个病患,但却遭遇个别患者的误解和伤害。此时,其媒介形象就是弱小无助的,需要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五、结论与思考

(一)要充分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医护人员形象

媒介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是利用当下的媒介事件;通过一定的媒介事件,展示医护人员形象,也能完成对医护人员形象的塑造。在塑造医护人员形象的报道中,多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现状、医患在医院中的相处模式、特殊醫护人员家庭、医护人员的新春、欢送出院患者等事件结合,来报道医护人员。如“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不是重症,谁过年往医院跑?他们是除夕的守夜人》《拒绝进食、一度想放弃的病人,为她竖起了大拇指!》《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走了,曾给妻子留下这样的一条信息》等,通过与当时民众关注的疫情事件相结合,讲述和传递医护人员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耐心细心、舍生忘死的品质。

(二)标题客观,注重多元视角和多元声

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客观真实,能直接引用,则避免间接引用,另外还注重从多元视角进行叙述。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关于医护人员内容报道的标题中,也有很多从医护人员、患者、医护人员家庭的角度,采用直接引用来讲述故事。如《“若一人能换一个区域老百姓安危,值了!”》《“挺住!我把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这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表述,充分贴近读者内心,又从多角度真实地反映出当事人的真实感受,用客观事实展现了医护人员的形象。另外,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医护人员内容报道的标题中也有一些轻微的主观词语出现。如《北京六大医院整建制接管这一重症病区,这就是尽锐出战!》,可能是因为疫情到了紧要关头,人们需要看到希望,所以为了给人们信心,采用了“尽锐出战”的词语。但是一般情况下,主流媒体新闻内容应尽量避免在标题和行文中出现主观色彩。

(三)以小见大,注重人物内心真实感受

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得到人们尊重的同时,也随时面临误解和冲突;医患双方缺乏沟通和理解,使得各种矛盾突出。媒体作为社会群体沟通的桥梁,更应该通过图文和镜头更好地展现矛盾背后的故事。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关于医护人员内容的报道中,很多故事都是从微小的角度来叙述,将医护人员普通化,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充分展现了医护人员也是别人的儿女、父母,他们有辛苦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如文章《泪目!得知母亲过世,火神山护士含泪向家的方向三鞠躬……》《丈夫:赵英明,平安回来!一年的家务我包了》,通过对于人物故事的讲述,展现了一个个医护人员脱去一身白衣后普通人的模样,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医护人员的内心真实感受。

医护人员的媒介形象影响着大众对于医患关系和医院的认知。根据研究发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对于医护人员的媒介形象建构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提升。在此次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经历了抗疫的检验和历练,为缓解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体系和医疗制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医患关系作为社会长期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医护人员良好的媒介形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只有媒体充分利用媒介事件,坚持多方位、全视角、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才能逐渐从根本上改变大众对于医护人员群体形象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毕珍鑫.职业的崇高与现实的晦涩——浅析电视剧《医者仁心》[J].当代电视,2011(03):9-10.

[2] 庞慧敏.话题剧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与社会身份的重构——以《心术》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6):73-76.

[3] 朱迪迪,林梦洁,连欢,等.医生职业形象与医患关系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34(09):49-53.

[4] 张惠娟.医患冲突报道中医生形象的重构[J].青年记者,2015(02):26-27.

[5] 秦文琰.自媒体时代医生群体形象的自我构建[J].青年记者,2019(32):37-38.

[6] 明朝.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与提升[J].中州学刊,2019(05):87-92.

[7] 赵艺扬.框架理论视域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2013-2017年“一带一路”报道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8(05):160-165,188.

[8] 戈夫曼.框架理论分析[M].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74:21.

[9]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32(09):18-24,62.

[10] 董丹丹,刘宸.中国应对疫情分为几个阶段?[EB/OL].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http://www. cikd.org/chinese/detail?leafId=212&docId=1429,2020-04-18.

作者簡介:张迪(199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健康传播、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