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手机拍电影

2021-09-10邓静谷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4期
关键词:影像新媒介手机

邓静 谷琳

摘要:电影的诞生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电影的艺术表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每一次技术的迭代更新,都助推电影艺术去探索新的表达形式,甚至发展出新的电影语言。当下,手机作为新兴的影像记录载体,越来越受到大众乃至业界的重视。本文将从“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两个方面,分析影像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时代意义;并从手机的技术特性出发,结合“疫情背景下手机拍电影的应用”和“手机电影作为‘新影像’探索”的相关案例,论证手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影像表达形式,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性与行业认可度。

关键词:电影技术;手机;电影创作;影像;新媒介;大众

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技术与艺术互动的过程,一次次的技术革新都推动了电影艺术的演进。然而,在每一次电影技术创新的初期,整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内的创作者们有的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技术带来的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也有的因为新技术的不完善而保守的维持传统的创作手法。但是,技术的发展总会走向成熟,个人的兴趣与意愿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变化。

用手机拍摄电影的探索,已经通过手机品牌的不断推广,业内知名导演和专业创作团队的加入,逐步受到大众的认可。笔者通过梳理电影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影像技术的全民化现象,来探讨用手机拍摄电影的意义。

一、电影技术的发展

电影技术的发展从电影的诞生開始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品,为电影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的诞生,凝聚了一批批创作者们智慧的结晶。

(一)电影诞生

1895年,电影诞生。电影的诞生是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1832年,普拉多和丹普福尔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诡盘”,将静态图像以快速、连续的方式呈现,从而产生动态假象。此外摄影机与感光材料的产生与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技术可能。

“在电影产生之前,还没有哪一门艺术与科学技术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伴相生的关系” [1]电影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在诞生之初是纯粹的技术实践。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的电影留影机和电影视镜,德国人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和埃米尔发明的拜奥斯科普放映机,以及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这些影像记录或输出设备的发明创造,是电影得以诞生的基础。

(二)默片时期

默片,又称“无声电影”,是指单有影像画面而没有对白和声效的电影。从技术角度分析,默片时期的电影放映胶片只能存储影像信息,没有音轨,无法存储声音信息。因此,为满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听觉享受的需求,在默片时期,电影放映时会伴有乐队现场演奏音乐;而在日本,则出现了“弁士”这一专职负责解说电影的职业。

默片时期的电影创作,非常依赖于演员的表演,需要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吸引观众,使观众看懂剧中角色的内心想法。例如喜剧大师卓别林即是默片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默片时期的电影制作虽然缺少声音元素,但在摄影方式、人物表演、美术置景、剪辑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与探索,使电影艺术日渐成熟。

(三)有声电影时期

1927年,由艾伦·克罗斯兰指导的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

有声电影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声音录制、存储、输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926年8月,电影《唐璜》首次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之后,华纳兄弟出品的电影采用了以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相较于“Vitaphone”声音系统,能够更加便捷的实现声画同步,并由此确立了电影24格的放映速度,一直沿用至今,此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在有声电影时期,电影创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声音作为核心元素参与到电影的创作当中,这使得电影“再现真实”的属性进一步增强,也使电影成为一门更具包容性的综合艺术。

(四)彩色电影时期

电影从黑白走向彩色,是影像技术长时间积累突破的必然,这也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和美学思路。

1935年的《浮华世界》是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彩色电影的诞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1900年,以模板机械印制法逐幅画成的彩色电影胶片问世。1908年,法国的贝尔通将光的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相加得到了彩色图像,并由此发明了透镜加色法。1912年,德国化学家菲舍尔发现,利用某些化学物质的氧化和偶合作用可以生成颜料。在此之后,贝拉·加斯帕发明了分解胶片颜色膜成像的彩色技术,该项技术专利被美国柯达公司购买,并以此推出了彩色胶片。

彩色电影诞生之初,其美学价值受到广泛的质疑,特别是欧洲和亚洲的许多电影艺术大师认为黑白片更能够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剧情的推进。但随着彩色电影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新兴的电影形式已然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五)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以高频迭代的发展速度,应用于电影制作、放映的各个阶段。数字电影是高科技的产物,以数字化为核心,将声、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在电影拍摄、制作与放映中,数字化处理已成为主流方式,基本取代了传统胶片的媒介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绪观念” [2]数字电影极大地节省了电影拍摄、制作、发行的成本,并更易于保存。数字电影时代的技术革新使电影的创作更加自由,使导演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使电影的视听效果得以更完美的呈现。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胶片电影,数字电影更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二、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全民”影像时代

与传统胶片电影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技术门槛相比,数字电影更具备在大众范围普及发展的优势。数字DV摄影机的发明与普及,使原本高级而神秘的电影制作向大众开放。1998年,DOGMA95的首部电影《家宴》开启了DV电影的先河。同年,贾樟柯在《南方周末》发表《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到来》一文,被誉为将DV电影概念介绍到中国内地的第一人。

进入21世纪,数字影像的普及推广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而越发广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又助推数字影像产业不断迭代发展,使更多专业级的数字影像技术下放到民用市场的产品应用上来。

影像制作的门槛因技术的发展而逐渐降低,为全民进行影像创作提供了技术条件。

此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影像的普及,推動人类从“读图时代”迈向“视频时代”,影像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由此,近些年来,各类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根据2020年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服务商QuestMobile获悉其最新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年半年大报告》可知,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过程中,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已占据总时长份额的20%,仅次于即时通讯。

在短视频平台,用户上传自制的视频内容,分享生活、情感、知识,以影像传递信息,表达自我,而在此过程中,影像创作的边界得以进一步延展,除传统的视听语言理论的应用外,在短视频平台的影像内容还衍生出了一套特有的表达方式,适应于手机这一新的媒介,适应于竖屏的观看方式。

三、疫情背景下手机拍电影的应用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采取了居家隔离政策以控制疫情的传播。“新冠”疫情造成电影行业处于停摆状态,电影项目的拍摄延期,电影院暂停营业,各电影节线下活动暂停举办。

在此背景下,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邀请了多位国际导演拍摄主题短片集,呼应当下的国际疫情,短片集以“限制”为主题,整体创意来源于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所著书籍《Species Of Spaces And Other Pieces》。据悉,每部短片的长度需在10分钟以内,并且需要导演在家中用手机拍摄,在家中完成制作。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的此次活动是对手机拍摄影像的专业性实践与探索,从电影艺术创作的角度,发掘手机作为新型影像记录工具的优势与潜力。

在疫情期间,影视教学亦受到严重影响,影视学院大多采用居家网课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时,更多会选择使用手机拍摄。

四、手机电影作为“新影像”的探索

手机拍摄在近些年随着硬件技术的提升,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影的拍摄当中,例如iPhone邀请大导演来拍摄电影,创作出《三分钟》《一个桶》《女儿》《阿年》等优秀的电影作品。

相较于专业的电影摄影机,手机具有轻便、易操作、价格低等特点,并已在社会大众范围得到普及,但是,手机电影的制作方式并非是粗粝草率的,而是具备同电影制作一样的专业流程。

以iPhone出品的几部作品为例,第一部由陈可辛导演创作的《三分钟》是以iPhoneX作为主体拍摄工具,但在实际拍摄当中,外接了专业的电影镜头、移动辅助器材,以及无人机。作品的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都是以专业的电影制作流程推进执行。

相较于在拍摄过程中外接了庞大复杂辅助器材的《三分钟》,在2021年1月发布的iPhone新春贺岁片《阿年》全程使用机身镜头拍摄,配合以简单的辅助设备,成功营造了中国的年味,以及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奇幻氛围。

从2018年到2021年,短短三年的时间,手机的影像系统技术不断更新,朝着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现在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电影镜头的拍摄需要。

手机电影作为“新影像”的探索,在电影理论学界和电影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2019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与华为达成合作,设立“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环节,鼓励创作者使用手机进行影像创作。在此次电影节期间,华为携手金鸡百花电影节组织了有关手机电影的主题论坛,业内人士针对手机电影的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传统电影创作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20年,Vivo与First电影节合作设立首个超短片单元,征集5分钟以内的电影短片,并要求不可以使用专业的摄影机器拍摄。这样的征片限制,极大降低了电影创作的技术难度和制作成本,能够更好的考察电影人或创作团队的创意思维和技术能力。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所表现的是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情感,而电影的各项技术只是创作者用以表达的工具。手机作为新的媒介,满足了影像创作的技术需要,能够高效的帮助创作者进行影像化表达,帮助创作者将关注点聚焦于故事创意、人物塑造和剧情叙述。

手机电影时代的到来,让表达更加轻松,使非影视专业的大众群体能够轻松体验到电影制作的乐趣,为个人的自我表达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对影视行业来说,手机电影的发展,有助于发现好的创意,发掘优秀的创作者,让创意开花结果,为电影产业的持续高质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电影诞生百余年来,是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使电影永葆生机与活力,长久以来深受大众的喜爱。新的技术出现,会带来新的变革、新的语境、新的创作方式,甚至新的审美内涵。手机电影作为新的电影表达形式,其关键在于通过技术的提升简化影像记录的过程,降低拍摄影像的难度,但作为电影的一条发展分支,其创作的核心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人性情感的感悟。

在今天,电影制作的门槛因手机拍摄技术的进步而降低,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诞生,所需要的是创作者具有一颗敏锐且富有想象力的心。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 电影学导论[M]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2] 彭吉象. 影视美学[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28

本文为四川传媒学院2020年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项目: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四川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影像新媒介手机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