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2021-09-10王英杰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城市

王英杰

摘 要:近些年,我国城市发展迅速,道路交通为我国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道路路权和资源正在向机动化交通方向倾斜,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重视不足,不断挤压慢行系统的交通空间,相应设施的服务水平也不断下降。合理地规划慢行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交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行系统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

0 引言

在近几年发展中,慢行交通发展需求逐渐提高,但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无法跟上交通发展速度。交通规划作业中,通常只结合汽车通行的便捷性进行考虑,却忽视了慢行交通系统的科学规划,导致交通行驶空间不足,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深入分析慢行交通系统,总结其中的现存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1 慢行系统的特征

(1)影响全域性,覆盖全区,粘合交叉混合出行提升慢行空间的品质,可以吸引市民参与公共交通,实现交叉混合出行,从而有效疏导交通拥堵。同时,慢行系统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接驳,强化了区域间联系,实现出行模式全域覆盖。

(2)具有人本性,承载活动,粘合社会交往慢行系统同时粘合社会交往与交通方式。慢行系统直接对人的行为感受负责,是人活动的直接载体,不论是步行交通还是自行车交通的设计,都具有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特征。

(3)形态多样性,孕育业态,粘合多种功能在空间形态上,慢行系统较为自由,形态多样,可承载功能业态较为丰富,诸如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等多种功能,均可混合高效地集聚于慢行系统,形成强大的客流吸引力。

2 慢行交通发展现状

2.1 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

中心城区现状主次干道中,除快速路外一般都设有人行道,人行道宽度3 m及以下、3 m~5 m、5 m及以上的分别占34%、6%、60%(此数据为预估数据)。采用机非隔离带的道路仅占5%,大部分非机动车车道宽度为3 m~6 m。总体上,现状非机动车道路硬隔离设施比较缺乏,老城区的主次干路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基本能够保障,但是很多支路,受用地条件限制,道路人行道不能保障统一宽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在小街巷,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2.2 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交叉口相关道路标志十分复杂,导致行人容易产生错觉,通过标志线来取代过街安全岛,增加了过街行人的不安感,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行人的出行安全。相关调查中还进一步发现,大部分道路对过街信号时间进行设计时,通常都没有结合行人清空时间进行考虑,导致出现行人被动闯红灯问题,此外,道路中央没有设置二次过街岛,无法保护行人的人身安全。

2.3 机非混行现象严重

在部分等级较低的道路上,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慢行车道,此时会出现机非混行现象。混合交通是指各种交通工具包括行人共用一条单幅路的交通现象,机非分离不彻底的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机非分离不彻底不仅给城市道路管理带来了难度,还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在交通安全上也存在很大的隐患。人们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由于城市道路空间有限,往往忽略了交通系统中慢行专用道的设计,没有对整个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进行系统的规划,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

3.1 人行道参数设置

(1)人行道的宽度。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不应小于5 m,次干路不应小于3 m,支路不应小于2 m。道路交叉口等行人聚集的地段,行人通行带宽度也应参考上述指标比路段相应加宽。

(2)行人旁侧空间。公交车站设施,天桥、地道、地铁等其他设施的出入口,应避免占用行人通行带空间。不得不占用时,行人通行带须相应拓宽。当空间足够时,人行道可增加更宽的旁侧空间,这样的旁侧空间可分别作为花草、树木、灌木等景观性质内容的设置空间和市政设施、灯柱、标示杆、非机动车停车、垃圾收集站和消防栓等设施空间。

3.2 道路交叉口的优化设计

基于城市“公交+慢行系统”的出行方案来讲,慢行系统中的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工作十分重要。但从目前我国几个城市的慢行系统实践情况来讲,许多地区的慢行系统设计中的道路交叉口设计欠缺人性化。

对道路交叉口优化设计的主要手段是提高道路设施的服务质量,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志线、信号灯,增强对机动车辆和慢行系统之间的分离效果,可以通过增强道路隔离带的安全设计,例如道路旁缓冲绿地的建设,避免机动车辆与慢行系统中行人之间的交叉产生冲突。借鉴西方有效的设计经验,交叉路口人行道的斑马线设置为3D图案,或采用凸起的方式,引起交通主体的注意以及对机动车辆减速。另一方面,则是应尽量避免在拥堵地段设置道路交叉口,有效降低慢行交通主体与机动车辆之间的时间冲突。如无法避免,应在道路交叉口提供一定空间的慢行等候区,可以在机动车候车线前设立自行车候车区,并且给予自行车先于机动车过路的优先权,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绿灯开始阶段机动车和自行车容易冲突的问题。

3.3 混合交通管制

针对道路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人性化原则开展道路设计工作。做好混合交通管制,并联系慢行交通发展需求,促进慢行交通流和机动车流之间的有效分离,预防非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设置专门的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当下在某些大城市中都会针对非机动车辆设置专用车道,并于非机动车道以及机动车道之间形成物理隔离,比如设置分隔带和分隔栏,将非机动车道以及机动车道两者强制性分离开来,利用分隔带空间分离两种车辆。

3.4 机动车停车优化

为优化停车方式,合理利用空间,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设置“内嵌式”停车位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尝试。我国首都城市北京近期在石景山试点“内嵌式”停车位,得到了社会广大人士的关注。在交通流相对不密集的路段设置“内嵌式”停车位,不仅解决了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还运用停车位达到了机非分离的效果。合理利用空间,优化停车位应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次,增设违法抓拍设施,加强对违法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停放的处罚力度。

3.5 慢行空间的环境优化设计

对慢行交通系统空间的环境设计往往是其设计过程中极其容易忽略的部分,一方面,许多城市发展慢行系统的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去进一步的优化慢行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设计过程中对慢行系统的基礎铺装设计、盲道设施设计连续性不严谨的设计问题。

基于此,对城市慢行系统的空间环境的设计优化需要考虑诸多要素,比如组织慢行线路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慢行道路铺装材质的选择、不同铺装材质之间的搭配以及与不同性质的城棚地和公共设施相配合。可以利用彩色沥青进行慢行车道的铺装,并且与机动车道相结合的方式。

在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城市的功能区特点,从慢行交通的出发点到吸引地出发,设计符合百姓需求的慢行圈,并在慢行圈内实现道路网络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应积极地培育本地植物品种来塑造慢行系统内的景观塑造,一方面体现城市特征,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重复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提供给行人一个舒缓的慢行空间,吸引人们逐渐改变出行方式,接受慢行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道路中占据重要地位,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短距离出行。本文针对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并在后期慢行交通系统设计规划中,形成安全、快速、高效的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璐,高晓原.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中的经验与思考[J].低碳世界,2016(19):216-217.

[2]张育.“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城市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