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及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1-09-10谢海燕胡志平

科技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启示

谢海燕 胡志平

摘要:作为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的弗罗斯特,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描写乡村、自然的作品,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在研究其作品的同时,将探究其诗歌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希望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弗罗斯特  深层生态意识  现代生态文明 启示

一、弗罗斯特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态观

弗罗斯特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拮据的家庭,可以说,弗罗斯特青年时代维持生活就是靠“教教书、弄弄报纸、在农庄干干活”,正是在农庄干干活的这种生活经历让作者深切体验到了淳朴的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弗罗斯特把诗歌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家乡,他的生活与他的诗歌跟家乡的一草一木密不可分,他笔下的诗往往从描写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大自然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也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写一个个生动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弗罗斯特一生共创作437首诗作,其中大多数以自然为主题,描写山川湖泊、花木鸟虫、海浪沙滩、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具有浓郁的乡村意识和田园风情,其诗歌笔触细致却又朴实,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在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盛行的社会中,在新英格兰的大自然中生活的罗伯特·弗罗斯特从大自然与田园的风光入手,描写的背景大多是以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为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着自然的变迁,描写普通民众的日常劳作,不管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在其诗歌中都贯穿着乡村的自然风光与风俗人情,因此被誉为了自然诗人。

弗罗斯特早期的诗歌,大多以农村和牧场最普通的事物为题材,在自觉地和大自然对话、和大自然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中创作出的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少年的心愿》(a boy’s will)、《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山间低地》(Mountain interval)已经形成了田园特色,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这三部诗集基本都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从事农场劳作时写下的‚。在弗罗斯特的笔触下,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

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最后一片牧草地》是这样写的——有一片被叫作偏远牧场的草地/我们再也不会去那儿收割牧草/或者说这是农舍里的一次谈话/说那片草场与割草人的缘分已尽。这下该是野花难得的机会/它们可以不再怕割草机和犁耕……,从文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隐忧——这是一块“最后”的牧草地,过度的收割和开垦影响了生态环境,进而恶化的生态环境又要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诗歌的后段,诗人提出了只要人不过多干预自然的草地,“该是野花难得的机会”,又会是一片生机盎然的野花天堂。

在另一首诗歌《城中小溪》(A Brook in the city)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城市建立后“小溪是被砌入到了石板下的阴沟里”,消无声息地消失了,他沉重地叹息“随之而来的是‚肯塔基蓝草— 叶片绿中透蓝的一种庭园的草被水泥覆盖‚再也不能生长‚苹果树则被砍下塞进炉膛中当作柴烧掉……”。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小溪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消失了,生态文明受到了破坏。

生活在美好大自然怀抱中的弗罗斯特对大自然的感情无比深厚,在《出生地》(The  Birthplace)这首诗歌中他用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大山对他及兄弟姐妹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兄弟姐妹足有一打,山岭似喜欢这嬉闹喧哗,还不时对我们关怀一下,总是笑眯眯给我们点啥”,待到 “我们”长大成人,“山岭将我们推离她双膝,而今她膝头上枝繁林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跃然纸上。

弗罗斯特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大山和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具有灵性。人类的活动为什么湮灭小溪,曾经的小溪再也没有人可以记起,为什么要砍掉牧草,野花、牧草再也不能生长,为什么要砍下苹果树当柴烧掉?在弗罗斯特的眼中,自然是美丽无比的,人与自然应该是平等的,是唇齒相依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才能滋养人类,一旦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脱离自然,随意摧残自然,最终的结果只是 “使这新建的城市,既不能工作也无法入眠。”在弗罗斯特看来,人与自然就应该像《出生地》里所描绘的那样——母亲般的大山将一大群孩子养育成人,孩子成才之后离开大山的怀抱,大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仍然郁郁葱葱——“大山把我们推离她的膝下,现在,她膝头的树木已郁郁葱葱”!

二、弗罗斯特的深层生态意识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热爱自然,保护地球自然生态

擅长于描写自然景观的弗罗斯特以田园风光为素材,在诗中刻画了田园的自然景色,多次描写村舍、树林与湖泊,在他的笔下,自然的美动人心魄,万物皆灵动。在他的《找水》(going for water)中,溪水恍如美妙的音符,且具有珍珠般的光泽——“知道已听见溪水的流淌 犹如从一处传来一个音符,涓涓的流水叮叮咚咚落进水塘,在潭面形成浮动的水珠,像珍珠,又形成银色的刀光。”。在《雪夜林边小驻》这首诗中,作者写到“林中万籁俱寂,了无回声,只有柔风轻拂,雪花飘落”,他甚至直抒胸臆“这树林真美,隐秘而幽深”,如果不是“还要走漫长的路程”,我想作者可能就想在这白雪覆盖的林子里住下去了吧。在《割草》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在寂静的树林里割草的美丽场景,翻开诗作,我们就能感觉到清新的山风迎面吹来,闻到其中淡淡的草香和花香。在《一株幼小的白桦》中,作者写到——“它不久就会一身素白高大巍然,使百日成双,把黑夜劈成两半,树皮白皙如雪,唯有树冠青翠”。在作者笔下,古老的村镇、深邃的树林、绿色的草坪、高大的树木、干净的湖泊、安静或热闹的小溪、起伏的山峦等大自然的原始之美是永远吟唱的主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大规模采矿、水产养殖以及工业捕捞伐林、道路和航道扩张等等行为,都对原始的自然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威胁,地球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统计,人类的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并改变了地球87%的海洋和77%以上的土地(不包括南极洲)。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在1964年曾说道,“如果想要我们的后代在记起我们时心怀感恩而非蔑视……就需留给他们一瞥世界最初的样子。”人们应该在自然界能承受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改造,尽量保留地球最初的样子,在保证满足人类需求和生态平衡之间取得双赢的平衡点。我们欣喜地看到,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最坚强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最得力的措施,正在治理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问题,成效显著,祖国的大地正在逐渐恢复原来的美丽姿态,环境正在美起来、绿起来。

(二)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发展之道

热爱自然的弗罗斯特经历了美国的工业革命,为了创造了物质财富,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人类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建房建厂,导致森林锐减,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在《海龟蛋与机车》(the egg and the machine)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海龟对着即将毁灭海滩的机车呐喊“你们最好不要再来打搅我‚打搅这地方‚” “我已全副武装准备打仗。机车下次如果再胆敢开将过来‚血浆就将在它车窗玻璃上溅开。”诗人对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的行径深感忧虑,对工业文明霸道地欺凌自然的愤慨跃然纸上。人类之所以能改变自然、创造文明,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人具有有意识地去顺应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虽然创造了文明,但人类同地球所有生灵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的。

时间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崭新的纪元,社会生产力急剧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加强,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虽然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但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工业污染造成了江、河、湖、海、洋和大气的污染,形成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灾害性天气不断发生。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工业革命初期的弗罗斯特已经意识到了生态危机的问题,通过他的诗歌给后人敲响了宝贵的警钟,也给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和思想指导。人类要想避免生态危机,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就必须改变人类是地球的主宰的思想文化观念,必须改变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生相成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改变在工业时代粗暴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发展,要有放眼长远,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做发展经济的文章,充分释放绿色生产力,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推崇简朴生活,提倡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11岁丧父,随母亲来到农场,一边务农,一边学习度过了青年时代,在农场生活的经历使得弗罗斯特厌恶对尔虞我诈的城市生活,他对工业化进程有一种天然的排斥与憎恶,他认为只有自然才能给予人真正的富足,只有生活在田野里,通过自己的劳作,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如《见过一回,那也算幸运》中,作者以“井的深处中”的“不确定的白色物体”来比喻真理,只有“试着将下巴贴着井栏”才能“如愿以偿地越过透过那影像”看见“比深还深”的真理。弗罗斯特喜欢在农场劳作,他认为那是愉快而又亲切的,比如作者与《采树脂的人》同行,与他同行的五英里路因为共同的劳动话题竟然“比让我乘车骑马都更舒畅”,采树脂的人“他让我看那些芳香的树脂块,它们像尚未雕琢的宝石。”弗罗斯特认为采树脂“是一种惬意的生活,终日在阴暗的林间树下,让树皮贴近你的胸膛,伸出你手中的一柄小刀,将树脂撬松,然后采下”,这首诗歌中鲜明表达了作者歌颂劳动者,赞美劳动者的态度,认为劳动是快乐的源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另一方面,作者推崇简朴的生活方式,推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如《the birthplace》中,作者写道“在这儿,更高的山坡上,比以前任何地方都更有希望”,在简朴原始的山间,在这简单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甘之如饴,“建了家园,在周围用铁链做成一道围墙,把荒地改良成牧草场,迎来我们不同的生命在此成長”,并且乐在其中“我们有十几个男孩女孩,山林似乎喜欢我们的喧嚷;她总微笑着为我们提供什么,让我们有一会儿可以消磨时光”。诗中,一大家人以山为生,生在山中,长在山中,而又保护着山中生态,你看,当“大山把我们推离她的膝下,现在,她膝头的树木已郁郁葱葱”。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应当珍惜节约资源,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消费有度,反对一味追求更好更高的物质享受。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树立新型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物质需求,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出发,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大力节约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参考文献:

[1]曹明伦.弗罗斯特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程虹.生态批评[J].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李海明.弗罗斯特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葛桂录.论R.L.

[5]黄洪玲.弗罗斯特诗歌乡村生态意识分析[J].农业考古,2008(3):212-214.

项目基金:

1.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355

2.永州市2018年度科技创新指导性项目——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及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18ZD5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谢海燕(1975.1——),女,毕业于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助理研究员,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教育与管理

第二作者:胡志平(1969.1——),男,副教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启示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在高铁上读弗罗斯特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不深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