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生态城市的思想内涵

2021-09-10孙斌

科技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城市文明生态

孙斌

摘要:生态城市作为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住区,其内涵必将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它不仅需要对现有人类住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的重建、重构,还必须有变革传统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哲学、文化、经济、技术等四个层面来解析生态城市的内涵思想。

关键词:生态;城市;文明;思想

一、生态哲学层次

现代哲学是由笛卡尔——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支撑着的,主张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原则的哲学。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发展了控制自然的技术和“反自然”的实践。人类作为自然征服者的地位观,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行动哲学。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机械世界观,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局面,就必须超越这种旧的世界观,而转向一体化宇宙的、生态学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并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进行一场真正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发展到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忽视这个原则的任何政府或经济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自杀”。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大于人—自然统一体的整体价值。

二、生态文化层次

生态文化摒弃了“反自然”的文化,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达到两者的双赢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然矛盾的消解。这是生态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微观层面上看,它又是多元化的,反映生态城市社会生活民主化、多样化、丰富性的特点,即生态文化体现的是从人与自然整体的角度来协调、统一不同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能共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专制、单一、缺乏活力的,更不是统一在一种宗教或意识形态而排他的铁板一块。

生态城市从其文化观念意识的深处,崇尚健康、节约、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而反对浪费、挥霍、放纵、自私、特权、侵略、征服、掠夺、急功近利、历史虚无主义、沙文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

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动态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一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成为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三、生态经济层次

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费、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去谋取最多的利益,即从“最少、最快、最短、最多”为价值导向追求经济无限增长,认为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物质财富的持续增加将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幸福。但这一观念却掩盖了经济增长测量手段本身是否合理、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正、人们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人类是否因此付出其它代价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财富来源于劳动、物质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三要素。因此,经济的发展质量可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总量及其比例来衡量。在一般情况下,生活消费的总量随人口和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自然资本和由自然资本转化而来的物质资本的总量则相应减少。如果没有人才资本的弥补,经济发展是无法长期持续的。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其过度使用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是一种“外在化”的资源经济。而生态城市建立的是一种以人力资本占主体的“内在化”的知识经济,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资源与资金的配置,对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经济结构进行根本变革。传统产业智力资源开发比重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而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源的综合物化,且不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智力成为生态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是非物质性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物质资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非物质财富的增长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在知识生产和基本物质生产中注重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知识、信息运转高效,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区内闭路循环、收支平衡、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并实现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短缺以及资源(能量)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实现以最少量的能源、资源投入和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代价,为社会生产最多、最优质的产品,为人们提供最充分、最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投入、保护和增值,保持并扩大自然资源总量和供给能力。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集约内涵式的,经济活动(生产、生活、流通与分配)也是有益于社会和环境的,资金是“清洁”的治乎伦理的(不是通过掠夺生物圈而获取的),经济成果的分配是公正的。

四、生态技术层次

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19世纪中叶以后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迅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然而这种技术方式由于建造机理的本质缺陷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弊病,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性影响,严重影响了生物圈系统的生态稳定和有序,出现了种种危机。这种技术方式是“浪费型”的,是“反自然”的、“反人性”的。

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使之不可避免地从兴盛走向衰落,而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海洋和空间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和发展,它们是利于人、自然和睦相處的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体系,是以知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取代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以理化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工业技术,是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协调的新技术体系,是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技术群。

生态城市正是主要凭借生态技术这一物质手段超越现代城市实现自我发展的。生态技术主张和其它生命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可再生利用,只投入少量的能量,只有很低的污染或完全没有污染,它根据自然生态规律确定技术发展的界限,在价值观上,它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目标,还有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目标,它的组织原则是循环的,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生态城市对技术选择的基础不仅仅是技术的考虑和论证,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环境、能源和社会条件的标准。但仅仅通过科学技术方面的变革,而不考虑社会功能、人生态、道德伦理、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变革“技术解决”是不可能创造生态城市的,必须同时进行文化革命,创造相应的社会文化。

五、结语

正确的观念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全面解读,来自对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理性判断。生态城市作为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聚居模式,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可能基础上的,它是人类社会及其住区(城、乡)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是为了实现全球、全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生态城市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说至少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生态城目标的实现,将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行动。

猜你喜欢

城市文明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