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外销艺术策展研究

2021-09-10吴依霖刘海飒

科技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

吴依霖 刘海飒

摘要:清代广东外销壁纸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的文物载体,具有文化传播的价值。本文以清代外销艺术品的展览策划为切入点,分析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在当代的研究价值,提出构建“物-空间-观众”的叙事方式以及完善展览的公共教育,实现文物的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对外销艺术的展览策划与传播提供新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艺术策展;传播策略;清代外销壁纸

近年博物馆热潮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趋势,据2019年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数量超过两万场次,公共教育活动达到三十三万场次。展览在培养社会艺术文化氛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处两千多年中外商贸往来的广东地区,广东与外销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2011年广东省博物馆从国外征集回来的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是清代经由广州口岸外销至欧洲的纸本艺术精品,该外销壁纸记录了中国沿海地区的中外商贸和风土人情,是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产物。

从艺术价值来看,《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绘画元素。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式构图与西方绘画风格的焦点透视,形成一个全景式的视觉空间。有别于其他中国传统绘画,由于外销壁纸主要以雇主的需求为目的,满足西方人对古代东方社会风貌的好奇心。绘画内容主要反映岭南地区社会风貌和人文风俗,是对广东地区风土人情的客观描述。从社会历史价值来看,当时西方社会对东方有着一股热潮。当西方人来到中国后,对当地的生活习俗等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获得直观的图像资料并带回欧洲大陆。《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是中西方文化和商业交流的见证。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清朝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状况,以及那个时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从传播价值来看,广州十三行作为曾经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承载着无数国内外商品的交易。这些外销艺术品是中西方双向交流产物,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当前,国际间商贸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通过展览策划向社会公众讲好这套外销壁纸背后的故事,是实现《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一、建构“物-空间-观众”的叙事方式,实现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科技革命的变革下,以“物”为主导的叙事方式逐渐向以“物-空间-观众”的叙事方式转变。新时代的展览需要处理好“物”、“空间”与“观众”的关系。彼得·弗格的新博物馆学强调博物馆“以人文本”的思想,倡导将博物馆原来是对“物”的守护与展示,发展到对“人”的关注。通过利用新技术手段让观众参与,采用启发的方式,同时注重娱乐与休闲的因素。把“物-空间-观众”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展品的文化传播价值。

(一)展览叙事的线性设计

从展览观看行为的结构上,叙事离不开线性。《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作为一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物,在策展中可设置两条观看线索:一条是按照时间发展的线索,展示外销壁纸的历史。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背后蕴含着两个文明体系的特征。在这条线索中,除了要传达外销壁纸在中国的相关信息,也要加入与该时间段平行的西方社会艺术与文化的相关内容。如受到东方艺术风格影响的欧洲洛可可艺术,清代“一口通商”与西方各国以商业为目的的海上贸易和殖民主义兴起等。观众在展览中以从宏观的角度认識展品以及背后的社会历史关系,给展品的价值挖掘提供更多的可能。

另一条线索则是按照场景主题来规划,讲述外销壁纸中各个生产生活场景的故事。如制茶区、陶瓷区、农耕区等等,各个场景根据史实增添故事情景,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所要了解的场景,让观看行为更加自主和人性化。按场景主题来划分,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置身于场景中,感受展览的叙事。这条线索相对于第一条线索是感性的。理性与感性两条线索交织在展览中,让展览叙事更加丰富。

(二)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虚拟现场

数字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呈现给当代文物的策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展为例,将数字动画的方式融入《清明上河图》中,创作出具有动态化和可交互的数字文物展览。把一千年前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虚拟现场,基于史实合理虚构的方法对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场景动态化。用数字绘画的方法将《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中的场景重新描绘,经过数字化描摹的图像数据在展览中呈现动态化的效果。相比静态的展示方式,栩栩如生的动态视觉效果能瞬间提高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增强展览的直观性与生动性。

第二,添加声音元素。《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约有50组生产生活场景,作坊里有序工作的工人,商行里打着算盘的商人、农田里忙碌的农民,将声音元素加入这些具有声音意味的画面中,可以增强听觉信息传达,使展览效果更具真实感。

第三,搭建虚拟场景。《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主要包含农耕、桑织、制茶、制陶等四个制作场景。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的情景,注入故事化的设计手法。观众在情景体验中,配合可穿戴设备获得视觉、听觉等直观的感知,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更加深刻感受外销壁纸所带来的历史文化氛围。目前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这套外销壁纸只是整套壁纸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余的画面信息,也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再现。

(三)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观众的感知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描绘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距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同时外销壁纸艺术主要是为欧美市场而创作,这类艺术品在国内的普及性不高。因此,在展览策划中需明确强化观众的感知,通过沉浸式体验是有效途径之一。

农耕文化,是中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展览中设置农耕文化的区域,如岭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科普、生产农具展示以及农耕情景体验等。根据《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出现农耕场景,还原农耕的真实情景,观众可以参与到模拟的水稻插秧、磨米等传统农耕活动中。为了沉浸式体验更加真实,在三维场景中加入时间的体验,打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四维时空:场景中预设体验时间为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中,体验者可以体验从太阳升起开始一天的耕作活动到日落时分收拾农耕工具“回家休息”这样一个古代农耕的过程。通过二维的农耕信息传达,到三维的场景感知,最后四维的全方位体验。还原真实农耕情景,让观众对农耕文化的感知更加深入和具体。

商贸文化,是广东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从清代实现“一口通商”政策,到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再到近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繁荣开放的商贸文化一直孕育着广东这片土壤。《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所描绘的商贸场景主要是茶叶、丝绸、陶瓷等外销品的工作坊场景。在展览中展示商贸文化的区域里,搭建“茶寮”、“桑织作坊”、“陶瓷铺”、“广州港口”等相关模拟场景,并在各场景中加入完成任务有纪念品的游戏环节。如在“茶寮”中学习茶道,体验茶叶制作工艺;在“桑织作坊”中了解古代植桑养蚕,取丝纺织的过程;在“陶瓷店”了解外销瓷器;在“广州港口”与西方商人交流等等完成了一系列关卡任务后,将得到相应的奖励。观众在场景模拟体验中,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商贸文化,深切感受中西文明交流的成果。

二、完善展览的公共教育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公众对展览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关注。公共教育通过开展导览服务、讲座科普等形式共享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作为展览的延续,公共教育应具有普遍性、创新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开展外销艺术品展览的公共教育,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开展专家导览活动

邀请不同领域并对外销艺术有相关研究的学者进行导览,旨在增强观众对《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系统性的认识。博物馆肩负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导览工作是展览辅助观众观展的重要手段。透过一系列多元与专业化的导览活动,从历史学、文物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各个学科角度给社会公众解读展品。在展品的知识普及和价值传播上达到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在导览过程中让观众与讲解内容生共鸣,激发观众的兴趣与思考。

(二)采用角色化的多媒体导览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博物馆开设角色化的导览服务,他们主要是以线下“小剧场”或者在导览手册中以展览主题人物的视角撰写导览文案。针对本研究内容,开发虚拟的移动端导览。根据《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特点,确定三个讲解主题:艺术、人文和文化传播,然后基于史实合理虚构三个虚拟导览员。对应的角色分别为外销壁纸的画匠、十三行的中国商人和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最后根据展品的特点与角色的定位,为三个不同身份的导览员设计导览文案。观众可通过移动端自行选择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导览服务。多媒体导览中,角色化的导览方式生动有趣,更易让观众接受。

(三)开发线上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线上数字博物馆。将展品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三维的展品数据库,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多角度地欣赏外销壁纸。注重加强用户体验,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开发相对应的线上公教活动。如针对少年儿童群体,通过制作动画版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讲解可以加深低年龄段的观众对展品的理解。而针对其他年龄段的观众,通过开设虚拟展厅,提供高清的数字版《清乾隆农耕商贸图》浏览服务,提供线上的专题讲座视频等。

信息化时代,开展公共教育的形式更多元,渠道更丰富。提高导览团队的专业化,让展品的知识更全面和系统地传达到给观众;结合移动端的角色化导览设计,让知识获取更加自主和有代入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开展线上教育资源,让展览的公共教育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实现清代外销艺术品在当代可持续传播的目标。

三、结语

讲好文物的故事,实现文物价值与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当代文物策展的重要任务。只有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策展途径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同感。通过探究《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展览策划,构建“物-空间-观众”的叙事方式以及完善公共教育途径,实现广东外销艺术的文化传播。同时以此为契机为其他清代外销艺术品在展览策划中提供新的思考与策略。让更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播,在探索文化中国时代背景下,不断输出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戴璐. 对市井题材外销画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

[2]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32(02):31-41.

[4]王伟毅.从“物”到“人”:展品、展览叙事方式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的轉变[J].中国美术馆,2017(03):95-99.

[5]李德庚.流动的博物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吴依霖(1993.05—)女,广东省广州市人,广州市海珠区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生。

刘海飒(1972.02—)女,广东省广州市人,广州市海珠区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教授。

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广东外销壁纸多媒体呈现研究”(项目编号:GD19CYS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
从读者发展角度分析阅读传播策略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大数据时代精准广告的传播策略及产业重构效应研究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