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目标

2021-09-10蒋庆明

科技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全球性问题愈发凸显,在此大背景下,如何認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急需思考的重要课题,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学地理教育逐渐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地理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学校课程中的地理课承担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态度、意识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中学地理  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持续发展,也包括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态持续发展。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过程中也制定了全面的行动纲领,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民战略。全民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决定可持续发展所能达到或实现的程度。学校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

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成长阶段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主动去寻找一种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最佳配置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受教育者无论是未来的社会决策者,还是一般公民,在现时进行这种教育都是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面向21世纪教育的要求,地理教育的内涵应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这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关系极为密切,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应该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事业对地理科学的倚重,不仅将极大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地理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重视环境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机器、汽车、化工合成材料、农药和化肥的广泛使用,排放出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然支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而协调好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为此,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纵观人类在地球上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地球本身的自然环境,还是人类活动改造的社会环境,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此深刻。这些影响,许多是具有破坏性的。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增多,相当一部分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由于人类肆意地破坏森林、草地等植被,不加限制地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被淹;过多地抽取地下水,使地面下沉,建筑物倾斜倒塌;填湖造田,使雨水、河水无处藏蓄,洪涝加剧。在地理教学中,介绍人类活动对环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方式。

2.加强国情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类资源、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广阔的境域内,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国情,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规模大,对环境产生的压力也大,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必然无法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耕地不断地被蚕食,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严酷的现实,促使我们冷静地审视以往走过的道路,总结过去通过高能耗追求经济总量增长、忽视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教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我国今后的总体发展思路。

3.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正确的人地关系,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中学生将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文化知识、自身修养、道德水准大都是在学生阶段逐渐形成并加以完善的。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各项社会活动中,自觉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当前的经济利益,从而避免陷入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总之,可持续发展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无疑要以它作为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既需要政府的干预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只有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教学目标,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才能实现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4.3

[2]吴从梅.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10

[3]段景春 .论地理教育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作者简介:蒋庆明(1972年12月)男、河南省鹿邑县人、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