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分析

2021-09-10蒋科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中职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蒋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极其宝贵的精神文明物质财富,也是现代中国崛起的重要基础,更是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创新,就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依靠专业的人才来对其进行渗透和培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传承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体现出人才的重要价值,对人才进行培养,使整体的效果更加良好。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新时代中职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注意的原则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中职非遗传承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方式,希望能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国家方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保护认知越来越明确和清晰,对其产生了重视和关注,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新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政策制度的落实来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积极鼓励非遗文化的创新以及融合。但是实际中有一部分人才中职院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仍然体现出极大的不足性问题,导致整体的传承效果受到了相对应的影响。实际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传承以及创新,需要将其放在国际化的潮流下,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来进行全面性的解读,了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具有的内涵以及价值,充分使用现代化的传承方式,使其能够和科学以及传统文化产生密切的配合,通过技术以及艺术的结合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并且能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大化的保护以及发展,反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在新时代中职非遗传承创新方面需要注意的内容

在新时期所开展的相关艺术教育中,需要体现出国际化的视角,从整体上来实现历史文化的教学,体现出相应的思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来自各民族,但是整体上来说是中国的遗产,本身就体现出独特性,也是华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文明产物,需要对其进行重视。在此基础上,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创新,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其能够和当前的社会体系产生紧密的结合,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在中职的文化体系中,就需要重视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对其进行适当的渗透以及培养,将中职学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创新方面的客观基础。

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以及创新的环节,需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教育的宗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渗透一些先进的思想以及管理体系,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過程中渗透并树立更加正确的思想,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创新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和道德观。

其次,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同步的创新和传承。教学过程中,需要使中职学生本身能够敬畏历史,弘扬历史文化,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些优良素质文化,将自身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学好相关的技艺。与此同时,要求中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能够具有开拓历史的思维,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地去寻求一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方式,使其能够渗透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相应的创新价值,使学生能够在传承历史的过程中具有先进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同步发展[1]。

另外,需要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自我产生更加客观的认知,更好地去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历史,对其进行相对应的传承以及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文化自信,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任,了解到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从而能够使学生基于正确的思想来进行学习,在其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向上、奋发勇敢、自强不息。

二、当前中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创新方面体现出的一些问题

实际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需要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创新和传承,而传承则需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和当前的社会环境产生密切的联系,通过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来将非遗进行融入,将这种文化遗传作为一种资源,转化成为生产力以及产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产生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一种产品进行流通,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使社会经济能够实现协调、稳定的发展[2]。在传承的过程中,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但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创新仍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一方面是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节勇于担当传承大任的人们体现出老龄化的特点,而年轻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出耐心不足以及专业性不足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价值的体现,导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气息极度薄弱,成为了一种高危的产业。一些老龄化的人员掌握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他们去世,这些技艺可能就会失传,并且在整个社会中绝迹,再也无法展现。由于技艺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和学习历程,同时学习的难度也会比较大,将其进行应用的环境也并不良好,对于非物质文化技术的要求会更加严格,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分析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才能够对这些技艺进行精炼,产生相对应的了解[3]。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的传承和应用过程中所获取的劳动收入相对来说又会比较局限,这就会让很多年轻人虽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应的兴趣,但是却对于学习方面产生极度的抵触,他们宁可打工,也不愿意去学习这些专业性的手艺。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具体的制作过程当中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基于手工的形式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要求制作者以及创作的物品之间能够渗透相对应的情感内容,实现情感方面的有效沟通,而年轻人相对来说会更加浮躁,对于这些需要经过长时间磨炼自身性格的内容缺乏兴趣,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即便他们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将其丰富,内涵比较深远,但是仍然觉得这种技艺是属于20世纪的内容,和他们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无法产生融合,也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他们将这种文化遗产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古董,将其保存在博物馆中就可以了。另外是当前整个市场环境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定位极其局限,社会中的一些手工艺制品基本上都已经被机器取代,能够通过机器来完成手工艺品的制作,而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其丰富,同时审美和时尚的特点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变革[4]。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并不是十分明显,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存在,通常将其定位在一种礼品、民族工艺制品以及单纯的审美欣赏品等方面,这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不大,他们在流通的过程中实际价格可能会比较昂贵,将其做成一种高档的工艺礼品或者是将其进行批量生产,成为一种粗制滥造的地摊货,不管怎样的方式都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原本的价值被掩盖,相关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比较局限,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另外是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制品在其创作的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些记忆基础上,审美风格也比较落后,和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思想无法产生密切的配合,这就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难度极大,面对着更加丰富的问题,导致相关的工作存在极其严重的困扰[5]。

三、新時代中职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一个合理分析

(一)构建良好的教学平台,真正落实非遗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教师的学历结构体系正在产生相对应的变化,但是中职学院的教师仍然体现出极大的限制性,教师的学历水平还有待于提升,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更加专业的人才。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多种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先进,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使中职院校中一些高学历的教师占到整体教师队伍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已经成为了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在中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引进的教师本身需要具有更高的学历水平。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学校方面也需要合理地去创造相对应的条件,让教师们能够在其教学和工作的过程中积极进取,努力的深造自己,尽量去攻读博士以及硕士学位[6]。另外是需要构建形成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引进一些专业水平更高的年轻教师,让学校方面来为青年教师提供独特的教学科研平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参加到学术团体中,参加相对应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教师们能够实现相互的交流以及共同的成长,让教师能够逐渐成为中职院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骨干成员,使教师队伍来支撑中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机构发展[7]。另外是需要积极构建以中职院校的高等人才成长的平台,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优势学科的发展基础,造就并引导形成一批能够引领整个学科发展,提高中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才队伍,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成为学校学术以及技术同步发展的引导者,构建形成专业的教师团队,使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渗透一些中职非遗文化传承以及创新方面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体现出教师团队的重要价值[8]。

(二)基于非遗传承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在中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明确教学工作中渗透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理念,就需要重视人才的有效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联合相关地区的一些艺术剧团,培养相关方面的戏曲专业人才,体现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其次,需要进一步推进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产生紧密的联合,始终坚持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全面性的专业人才需求,打造形成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全面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础。另外是需要重视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非遗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比如说一些戏曲艺术方面的培养,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出一批拥有艺术传承、保护以及发展和创新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文化传承方面的专业骨干,更好地弘扬传统艺术的力量和文化[9]。因此需要时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传承以及创新工作,使整体的传承效果更加明显,从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来挖掘相应的内容,重视发展并提高中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广度,和各大剧团之间能够实现相对应的合作,整理编排一批更加优秀的剧目,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现代化戏曲艺术作品。此外,通过开展适当的民间活动来深入挖掘并整理一些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进行渗透,通过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来促进中职院校的有序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做好中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领导,利用当前学校中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来举办多样化的学历教育模式,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社会培训,积极开展教学体系相关的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方面的专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任务。为了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还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参与到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明确教学方面的教学内涵和任务,提高学历教育的综合水平,加大投入的力度,为未来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创新,为其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10]。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以及传承人才在其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培养的环节,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以及传承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按照相关的原则来开展人才的培养工作,体现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杭建.“非遗”传承的职教路径研究——以常州饮食类“非遗”为例[J].戏剧之家,2019,36:142-143+155.

[2]金星.基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109-110.

[3]王莺洁.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8:167-168.

[4]沈丽贤,兰育平,刘永福.基于大师工作室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180-181.

[5]徐羽中.艺术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价值及其实现——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为例[J].艺苑,2020,04:93-95.

[6]罗晓晴,谈青豹.高校纺织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0:191-192+196.

[7]黄琴,周清.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探究[J].黑河学刊,2017,02:131-133.

[8]张继荣.分享经济背景下的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研究[J].大众文艺,2017,13:249.

[9]董翠.文化自信视域下景德镇陶瓷“非遗”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05:117-121.

[10]李爱香,李明洋.“互联网+”视域下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9,681:313-314.

基金项目:中华职教社《现代职业教育与非遗人才培养研究》子课题《非遗传承艺术表演类项目与职业教育课程有效融合机制与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ZJS-FY-015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柳州 545006)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中职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提高中职舞蹈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