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沟通、细节: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

2021-09-10蒋潇仪张恒军

传播与版权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格新媒体

蒋潇仪 张恒军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分支之一,以记录人物为主,反映人物对生活、生命的感悟。一部优秀的人物类纪录片往往能使观众超越自身所在时空的局限,感受他人的生活。本文侧重研究纪录片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探讨在新技术时代下人物类纪录片如何实现风格的呈现。

[关键词]人物类纪录片;风格;新媒体;呈现

纪录片是传统电视节目类型的“四驾马车”之一,位居新闻、综艺、电视剧之后,其内容以真实性、走心化、紧扣时代脉搏、承载文化价值等特质,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纪录片如何实现风格化的探索,是当前一个主要的实践课题。

一、风格与人物类纪录片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它是艺术作品透露出来的创作者固定的理念、认知思考或是审美。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创作者所处的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密不可分。人物类纪录片是以所记录的人物为中心,围绕着人物展开叙述。因此,其风格也取决于所记录人物的时代背景、成長环境,以及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从而使得纪录片的整体风格与所记录的人物本身相契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大量视频平台的涌现,“网生”纪录片逐渐走入我们的视线。“网生”纪录片即新媒体纪录片,是为互联网而创作的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的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在内容选择和叙事语态上要更加灵活、接地气;展现角度更加多样,观众也多是年轻人;传播范围在进一步扩大[1]。同时,新媒体纪录片的时长相较于传统纪录片也没有那么高。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既取决于其主题、叙事结构、画面造型、人物表现等要素,也取决于其人物选择、展现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而这些要素都要在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中得到体现。

二、前期准备、拍摄与风格呈现

打造一部有风格的纪录片,前期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随着传播形式的发展与大众喜好的变化,人物类纪录片的选题内容涉及的对象逐渐从英雄伟人、业界名人下沉到了普通人,加上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制作者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加广泛,与纪录片所记录的人物(以下简称主角)取得联系的难度也有所降低。但相应地,普通人的自身情况也更加复杂,若是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获取主角资料的也是有难度的。

不同于一般照着剧本进行制作的电影、电视剧,人物类纪录片需要记录人物最自然的状态,避免直接的提问与干预。因此,纪录片制作者在选定主角之后,首先要进行大量的沟通,在与主角的沟通中,了解人物情况,对纪录片的叙事安排做一个大致的预判;其次是拟定大纲;最后是纪录片制作者与主角进行沟通并确定详细的拍摄方案,即形成一个拍摄双方都能接受的拍摄方案。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双方互相了解,缩短主角与制作者间的距离,减少分歧,使主角能够主动配合;另一方面能够使人物经历与拍摄计划相契合,更有利于纪录片后期风格化的处理。

以“背包记者”养老社区采访团项目为例,笔者以“背包记者”的身份进入养老社区采访老年人,拍摄纪录片。在前期准备上,笔者阅读了大量文献,包括老年群体采访技巧、沟通技巧,老年群体心理特征,老年群体情感诉求等,以期在纪录片拍摄中降低沟通难度,减少所记录对象可能会出现的抵触心理,拉近制作者与所记录对象的距离,使所记录对象呈现放松的姿态,做出真实的反应。

除此之外,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还应做好背景资料的查找和实地考察,把握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并结合其对应的社会背景与建筑风格等元素来确定纪录片的整体风格,同时为纪录片的后期剪辑、调色等工序提供方向。纪录片围绕着所记录的人物展开故事化叙述,不只是单纯地“实录”、复制或是照搬,而是在所记录的人物的真实生活中选择一定的内容,结合叙事手法,区分情节的轻重缓急,制作出有思想、有观点、有提炼的作品,在表达制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也把握好观众的喜好。

在确定大纲和详细的拍摄方案后,拍摄也是实现纪录片风格呈现的一大关键。首先,在开始拍摄纪录片之前,制作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包括基本的拍摄器材准备,如电源、内存卡等;拍摄状态的准备,如拍摄设备提早处于开启状态,确定多个机位,含定机位和动机位,以保证人物拍摄的静态及其特写镜头、运动状态的记录;拍摄过程的准备,如做好记录(场记),即记录下人物自然状态下的活动,为纪录片后期调整情节安排、内容剪辑提供侧重点。其次,拍摄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是纪录片风格呈现的重要部分。制作者可选取一位风格较为明显的导演来进行观察与学习。比如,王家卫的电影大多数采用广角拍摄,在前景构图上经常会有遮挡物,给人以一种窥视的感觉。他善于用镜头来表达感情,比如用晃动的镜头来表达内心的绝望,用长镜头来表达孤独感,以此让画面动态与人物表达的感情一致。由此,在人物类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制作者要把握人物的情感,并对应地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利用视觉语言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人物的生活进行记录与还原,而并不是一味僵硬地对照着大纲拍摄安排好的镜头。

纪录片风格的呈现还需要依靠声音素材,声音往往能够辅助视频画面展现物体的质感或是展现一些视觉上注意不到的细节。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同期声素材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同期声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后期音效搭配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运用到视频中,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

三、后期编辑、推广与风格呈现

后期可以说是纪录片风格呈现的最后一关,是使视频素材呈现统一风格的最后一道工序。首先,制作者需要熟悉已有的视频素材,根据大纲总体构思对拍摄出的内容的编排,剔除一些不必要的镜头和片段,并对脚本进行修改,进一步确定呈现的形式或是时长。目前,新媒体纪录片的时长要求并无明确规定,且多分单元呈现,如由bilibili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呈现烧烤情结的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每季均6集,每集几十分钟。而由王圣志执导,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的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每集5分钟,小巧精炼。对纪录片各部分形式的安排是人物类纪录片风格呈现的重要一环,其起到确定整体格式的作用。

其次,在已经熟悉、筛选后的素材中,制作者要做进一步挑选,即进行剪辑。以剪辑时常用的转场为例,在常用硬切转场的同时,可以根据人物心情等适当地运用其他转场,如在抒情时运用较为柔和的渐变转场等。转场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纪录片的最终呈现。在人物类纪录片中,转场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人物,而不是一味追求花哨的转场而模糊了表达重点、忽略视频主题。人物类纪录片剪辑的风格呈现最终还是要突出其“纪实”这一特点。

再次,各个视频片段的时长与升格也是凸显纪录片风格时需要注意的。比如,诗意型纪录片不强调连贯剪辑,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注重的是情绪、情调的传达;阐述型纪录片,注重于证据剪辑、全知视点,所有的片段都是为了向观众阐明某样事物或者说服观众。视频片段的升格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状态。比如,想要表达不苟言笑的人物难得开心的状态,制作者可以使用“变速”将人物的笑容动作放慢、时间延长,从而进一步凸显细节,更好地为人物类纪录片服务。这种方式的运用与转场运用一样,不宜过于花哨。

此外,声音的运用也有助于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声音元素主要依靠的是解说语言和背景音乐。解说语言是对所叙述事件的概括,甚至是升华,具有直白的效果,但制作者在运用過程中应该注意所选配音的音色是否与纪录片整体的感情基调相符,一般选用较为低沉的声线,既能达到解说的目的,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而纪录片的背景音乐则能起到烘托内容气氛的作用,使观众更直接全面地从视听角度体会影片理念。音乐的整体风格,是决定人物类纪录片风格的一大关键[2]。这需要制作者根据情节与人物感情来挑选,甚至可以为纪录片本身专门制作一支背景音乐,但其仍旧必须是服务于纪录片最后的情感表达,增强纪录片的风格呈现。与此同时,同期声的运用对纪录片的风格呈现也起到一定作用。如声画统一有着增强真实性、强化纪录片影片风格的效果;而声画对立则能增强对比效果,强化纪录片人物情绪的表达。

最后,色调也是决定纪录片风格呈现的关键之处。色彩表达具有直观的造型作用,能够使影片风格快速统一,而后期调色则是使杂乱的视频素材色彩平衡下来的最见效的方法之一。在后期,制作者在原有的真实片段上进行调色,能够使视频中的颜色尽可能地还原日常生活中肉眼所看见的颜色,令纪录片在视觉上更加真实,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强化观众观看体验;而在细节上的调色能够起到强调情感,突出重点的作用。后期调色是人物类纪录片风格呈现的重要一环,也是观众直接接触纪录片风格的方面。

在后期的剪辑、配音、调色之后,制作者还需要检查,注重细节、精心打磨,着重查看纪录片的表意是否明确,剪辑是否流畅,声音和色彩是否顺畅达意等。只有重复检查和修改,做到各个方面的统一与流畅,一部具有自身风格的纪录片才算走完了所有工序,能够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结语

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其制作需要前期准备与后期编辑,制作团队与人物的多方面配合。其所涉及的整体情节、视频素材来源、情感基调都要源于人物自身;所呈现的风格也是被记录者的风格,尽管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制作者制作影片风格的影响。此外,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还取决于制作者的心态,需要制作者去除浮躁,客观看待,静下心来揣摩人物心理,掌握更多的编辑制作手法,将纪录片细细打磨,最终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斌,张卓.论网生纪录片的先锋意识[J].当代电视,2020(07):46-50.

[2]张恒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J].中国商贸,2012(34):242-243.

猜你喜欢

风格新媒体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