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编辑力

2021-09-10钱丹

传播与版权 2021年3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新媒体

钱丹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图书编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编辑要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图书市场品种的进一步细分和销售推广的多样复杂,使图书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要不断修炼编辑力。文章提出要从审读力、思想力、创新力、沟通力、执行力五种职业核心能力来提升编辑力。

[关键词]新媒体;图书编辑;编辑力

编辑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新媒体时代的编辑,不仅要有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理想与情怀,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使命。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图书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等,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文化质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终端的多样化,編辑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又直接影响出版物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在这种新形势下,图书编辑如何提高编辑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行业变化,把自身打造成为视野开阔、崇尚科学、尊重创造、包容多样的复合型编辑,是摆在其面前的重要命题。

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国内学者或同行均从不同角度对图书编辑的编辑力进行了探讨。如敬亚平提出:“编辑力包括编辑的创造力、策划力、选择力、营销力以及公关力,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刘逸提出,“编辑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从狭义上理解,编辑力可以仅指编辑的文字处理和加工能力。从广义上理解,编辑力是指编辑运用自身的眼光、素养、知识、专业技能等,进行稿件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加工等创造性活动,以提升做好书的能力。笔者根据已有的参考资料和自己十几年的工作认识与经验,尝试提出图书编辑的五个关键职业能力,即审读力、思想力、创新力、沟通力和执行力。

一、审读力

编辑是文化内容的选择者和把关者。因此,编辑要认识到自身对图书选择和质量把关对引导大众阅读的重大影响,时刻把图书内容质量放在首位。而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文字处理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是编辑的基本技能。

(一)判断能力

编辑拿到书稿后,首先要对书稿从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审查,把握书稿整体的结构性。其次,通过审读,编辑要对书稿的出版价值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对书稿的销售发行情况有一个初步的预判[1]。因为编辑对书稿的判断正确与否,判断水平的高下,会直接影响图书编辑和出版的效果。

(二)文字处理能力

编辑要对书稿进行精心修剪和打磨。编辑的文字处理能力表现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为高超的编辑水平,以及良好的文字梳理能力。编辑在工作中应秉承工匠精神,求真务实,存疑必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编校知识。

(三)学习能力

编辑是一专多能的杂家,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的要求。向内看,编辑要做个有心人,在日常工作中多观察、总结、归纳、提炼;向外看,编辑要有大局眼光,关注出版趋势及走向。书稿的内容是变化无穷、内涵广阔的,而编辑的知识储备却是有限的,编辑对书稿编校的过程便是编辑以自身有限的知识储备应对丰富多变的书稿内容的过程。这就倒逼编辑要求取新知,自发学习和熟识各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自身思维的活跃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强对有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曾说:“编辑这个职业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它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什么时候你放弃了学习,你也便远离了出版的中心。”

二、思想力

编辑是源头活水的生产者,是新知识领域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发现者、催生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工程师。因此,编辑应勤思、善猎,有悟性。

(一)勤思

1.内思。编辑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反思自己。曾子语“吾日三省吾身”,编辑只有从多角度不断地检查自己,才会认识不足,加强思考学习,不断进步。只有了解、熟知,编辑才会发现某一领域的新需求、新选题,才能搜寻或挑选到可以出版的优秀稿件[2]。

2.外思。编辑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不断了解和思考在出版市场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借势发展。比如,编辑要了解当当网、亚马逊、京东、淘宝店等线上图书销售渠道与实体书店图书销售的异同,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的营销推广。如《人生海海》等图书通过直播获得巨大订单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其他图书是否可复制此类做法?图书的圈层营销是否可行?……这些都是值得编辑思考的问题。

3.建立链接。编辑要常思考如何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知识桥梁,不断思考和发现读者未被满足的阅读需求,根据读者需求找到最好的作者。或者编辑要思考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建立链接,挖掘书稿中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3]。如量子力学专业知识性强,容易“曲高和寡”,但若将其转换成漫画形式,就容易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和理解。这就是通过转换形式来建立作品和读者的链接。

(二)善猎

编辑要有一双鹰的眼睛,做慧眼识珠的猎者。只有这样,当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从眼前经过时,编辑才能迅速抓住。只有时刻准备着,编辑才能发现别人没做过的选题,发现别人忽略的选题,发现别人已经做了但没做好的选题。编辑要敏锐地感受和把握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寻找满足市场潜在阅读需求的选题。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科学的春天》一书,其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4]。该书编辑从科学普及、科学精神普及的角度策划组稿,内容出版后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好评,上市后两个月内即连续加印两次。

(三)有悟性

编辑应具备敏锐的悟性,能对出版形势审时度势,遇到问题时有合理的对策,善于开拓创新,善于规避风险,且有较好的编辑成果。具体可表现为对编辑创造力的理解与自如的运用。编辑的悟性来自编辑工作的大量实践,也来自编辑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更来自编辑的善于学习与思考。老一辈出版家郑一奇在《编辑的悟性》一书中就提到:“从普通编辑成长为编辑行家,似乎也要经历一个由实境、悟境到妙境的过程。”

三、创新力

编辑是一个魔法师,需具备化平凡为非凡,提升书稿价值的创新能力。想要一本书别开生面,其内容屹立于众多出版物面前,就要有所创新,若没有创新,就等于出版后是给众多同类品种垫底,生命力也就是几个月[5]。

因此,与其盲目出版,编辑不如拿出创新力,在图书内容和形式创新方面多下一些苦功夫、真功夫。

(一)创新能力

目前正是传统出版向新媒体融合出版发展的转型时期,以往图书编辑主要对较为单一的文字材料或音视频素材进行加工,而现在编辑则需要熟悉对全媒介元素素材的加工,要研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设置、关键词、超链接等媒介元素和网络元素。这就需要编辑提升创新能力,以顺应时代之变。

互联网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出版物内容呈现方式上,也体现在阅读方式上。同时,读者的阅读喜好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其阅读时间和内容均呈现碎片化特征。这就需要编辑勇于创新,主动应对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主动学习了解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和各种新技术,推动图书内容生产向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把静止的文字转变为动感的符号,如有声读物、AR读物等,把优质内容传播到需要它的读者中去[6]。如2020年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战至春暖花开时——广东援鄂抗疫一线医护日记》一书,充分运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及其受众的资源进行图书的营销,通过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推送该书的部分内容,营造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氛围,该书内容在朋友圈被频频刷屏。

(二)整合能力

新时代的编辑还需要有庖丁解牛式的内容或资源整合能力,编辑要根据书稿的内容和目标读者,充分挖掘作者、读者及内容的衍生价值,为内容增值,或是对汗牛充栋、浩瀚的前人资源做二次开发与利用,以达到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的目的。

尤其是教材类图书编辑出版,图书编辑的资源整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公共艺术·音乐》一书为例,该书是针对中职学校学生介绍音乐基础知识和主要作品欣赏的教材。编辑在整合相关出版资源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相关作品的视频或音频通过ISLI的形式链接到纸书中,读者在学习时,扫码即可欣赏作品,使得该书达到了让纸书发声、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直观的良好效果。

四、沟通力

编辑还是一名谈判家,应拥有独特的“究通力”(“究通”即司马迁所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作者交往,与读者联系,编辑要架起两者连接的桥梁。好的稿件多半是在编辑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中产生的。

(一)与作者沟通

编辑应拥有多方面的兴趣,虽然编辑与作者在专业层面上不在一个等量级,但两者就像两个足球,总能彼此找到共同的面。因此编辑要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1.会联系。编辑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寻找稿源,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联系最佳作者,以最恰当的方式与作者交流沟通。编辑要主动开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意识地广交朋友、开放视野,秉持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真诚的交流技巧,增强发现和把握优秀选题的能力。

2.会提问。编辑选题策划的创造力往往来源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即将社会、受众尚未成形的需求转化为问题,在对作者的提问中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这样编辑才能通过与作者的问题碰撞,激发作者的创作意愿。

3.会沟通。约稿、交稿、改稿都需要编辑与作者反复沟通交流,以保证图书质量以及图书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顺利推进。因此,编辑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会沟通,争取作者最大限度的配合。在和作者的交往中,编辑要有意识地为作者着想,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在与作者约稿后,编辑要时时激励、督促、协助、夸赞、支援作者,想尽办法让作者写出好书,按时交稿。

(二)与市场沟通

对图书市场来说,终端销售人员以及读者都是编辑最好的老师。对编辑来说,创意思路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但关键要找准营销对象,找准市场,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阅读服务。编辑可以通过“有没有意义”“实现可能性”“销路”三个问题来判断一本书的市场前景。

(三)与读者沟通

图书是编辑与读者沟通最直接的途径,要让图书更能满足读者阅读所需,编辑就要不断了解读者,引导读者。在编辑图书时,编辑要懂得站在读者的立场去思考和把握内容。此外,编辑还要尽力做好编读互动工作,为读者传递更加优质的文化内容。

五、执行力

图书编辑不仅是让一个选题从策划到成稿的导演,同时也是保证稿件从编校到付印上市的监制。如何按期、保质让出版方案落地执行,这就需要编辑对图书的全流程具备把控能力,即执行力,或称为经营力。

随着出版竞争的加剧,编辑工作的内涵无限制地扩大,编辑不仅需要简单地加工书稿、申报选题、策划选题,还要参与更多的环节,诸如线上线下营销、产品运营、配合渠道推广等。在这些流程中编辑必须考虑时间和成本。因此,图书编辑的很多工作常常同时进行,多书交叉进行。如在构思策划的同时,编辑还得与美术编辑沟通完成封面设计,并跟营销部门协商[7]。如何让总编室、校对中心、排版设计、出版印刷、营销推广等相关部门配合,与相关部门的同事准确顺畅地沟通,从容应对所有突发状况,保证书稿出版工作顺利无碍地向前推进,是编辑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编辑在选题实施之前应把每個环节考虑周到,什么时候该采取何种步骤,该与哪个部门配合,营销该在什么节点上,分几个步骤推进,都应该了然于胸。例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科学的春天》一书的推广过程中,充分利用“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推介机会,赶在暑假前上市推广,吸引了青少年读者的注意力,取得很好的市场效果。

六、结语

扎扎实实做内容、出好书是出版业永远的源头活水,而编辑力就是编辑精耕细作,做好书、做成书的本领。审读力、思想力、创新力、沟通力、执行力这五种职业的核心能力,就像编辑自身硬盘里拥有不同功能的优秀软件,决定了一个编辑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敬亚平.关于增强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力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05):5-8.

[2]刘逸.试论编辑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44-446.

[3]李彦红.编辑素养与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J].科技传播,2020(06):30-31.

[4]魏春玲,雷鸿昌.论新时代图书编辑工匠精神[J].中国出版,2019(20):59-61.

[5]郑一奇.编辑的悟性[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沈瑞.也谈“编辑力”[J].编辑学刊,2012(06):102-104.

[7]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陈宝莲,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