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效果分析

2021-09-10邓雪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3期
关键词:输血

邓雪梅

摘要: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所收集的50例确诊为ABO溶血病患儿进行研究,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25例。对所有患儿的血液进行采集并将其制为标本,实验组患者进行微柱凝胶技术(MGT)检测,参照组患者进行凝聚胺技术(MPT)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经过检测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和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都要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柱凝胶技术;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

ABO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因为母婴之间血性不合造成的同族性免疫性溶血,因此该病又被称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常见情况为母亲属于O型血,但是宝宝属于A型血或者B型血,所以宝宝在母亲妊娠期间就会出现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并且新生儿在脱离母体后的24-36小时间极易出现黄疸症状,而且会随时间不断恶化,随着溶血症状的不断加深,可能导致患儿出现核黄疸,这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临床在该病的治疗上常采取输血方式进行治疗,因为患病的新生儿血型大多是A型或者B型,但是母体血型为O型,所以使用传统治疗方式进行输血可能会引起溶血反应更加激烈,因此在输血开始前需要应用更加有效的检验方式,这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因素[2]。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了解微柱凝胶技术对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效果,现将具体的实验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所收集的50例确诊为ABO溶血病患儿进行研究,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25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0例,最短日龄1d,最长日龄6d,平均日龄(3.15±0.33)d;体质量范围为2.38-3.34kg,平均体质量为(3.02±0.06)kg。参照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1例,最短日龄2d,最长日龄7d,平均日龄(3.46±0.41)d;体质量范围为2.67-3.66kg,平均体质量为(3.23±0.04)kg。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1)RHD血型呈现阳性,并且母亲血型为O型;(2)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无缺失;

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疾病或者有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2)患儿有药物过敏史者;

1.2方法

对所有患儿的血液进行采集,并且将其在2000r/min的速度下离心十分钟,然后将血清和红细胞分离,将红细胞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清洗,制成3%细胞悬液实施血清学三项检测。选择1mL的红细胞悬液,加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水浴七分钟,使温度保持在55oC,的环境下,使用2000r/min,离心三分钟,将放射液收集。之后实施微柱凝胶技术以及凝聚胺技术进行主侧交叉配血,所有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3]。

1.2.1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实施凝聚胺技术检测:对患儿的血液标本以及红细胞血液标本进行收集,之后在试管中滴入1滴配型红细胞悬液+2滴血清,然后将其混合均匀后再滴入2滴聚凝胺溶液,进行离心十秒,将上层清液去除,摇晃试管观察有无红细胞凝聚现象,如果没有就需要重复上述操作;若有凝聚现象发生则加入2滴重悬液,然后摇晃均匀后观察结果[4]。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实施微柱凝胶技术检测:对患儿的血液标本使用微柱凝胶试剂卡标记,然后将其置入凝胶试管中离心五分钟,观察结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检验结果(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抗体放散)。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2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計数统计,t检验和x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检验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直接抗球蛋白例数为24(96.00%),参照组的直接抗球蛋白例数为20(80.00%),结果差异明显(x2=12.121,P=0.000);实验组患者的血清游离抗体例数为25(100.00%),参照组患者的血清游离抗体例数为18(72.00%),结果差异明显(x2=32.558,P=0.000);实验组患者的抗体放散为23(92.00%),参照组患者的抗体放散为12(48.00%)结果差异明显(x2=46.095,P=0.000)。

3.讨论

溶血病的临床症状常见的有贫血、黄疸等,可继发胆红素脑病,因此早期诊断该并对于治疗和预防该病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患儿体内存在着母体的溶血性IgG抗体,一些和红细胞相结合,所以在诊断溶血病可以实施抗体放散、游离血清、直抗球蛋白的“三项试验”。有资料显示,在溶血病的诊断中,抗体释放试验的可靠度最高,因此结合实施三项试验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率。目前临床上常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技术作为交叉配血检验的主要方式,和传统的交叉配血检验方式比较,其应用范围更广[5]。

微柱凝胶技术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有很强的特异性,需要的标本数量少等优势,其作用原理是将符合条件的稀释液制成凝胶,将其注入微管柱,然后实施离心操作,使用微柱中的凝胶颗粒的分子筛,能够将凝聚的红细胞进行截留,使得其显示出凝集反应。凝聚胺技术是通过凝聚胺自身所携带的正电荷,和红细胞之间的结合后使得红细胞表层中的电荷数降低,因此红细胞出现了非特异性凝聚,利用相对溶液与凝聚胺正电荷使得非特异性凝聚红细胞分离,但是对于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凝聚功能不易分离,所以,使用凝聚胺技术进行检测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并且抗体水平很难达到标准,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不高[6]。本次实验发现,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实施微柱凝胶技术检测和凝聚胺技术检测,实验组患者的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抗体放散都要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测实施微柱凝胶技术,其准确度和安全性更于凝聚胺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东昌.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05):69-72.

[2]刘小蓉.微柱凝胶技术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效果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21):146-147.

[3]钱姣,高秦盈,程淑凤,等.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4):130-131,134.

[4]康利宝,霍彩虹.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2):292-293.

[5]孙伟杰,初慧,王依彩.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45-147.

[6]张士跃.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017(001):126-128.

猜你喜欢

输血
高县农商银行:金融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从“输血”到“造血” 阜阳颍东区探索精准扶贫
双创需要金融创新“输血”
患者血液管理的重要性与多学科团队的作用
毛利率连降 97%营收依赖中移动 超讯通信企盼IPO“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