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在路上

2021-09-10张冠华

在线学习 2021年4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育人

张冠华

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高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

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擘画了施工蓝图。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这3个80%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正进入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新阶段,各高校都在推进课程思政,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有两个重要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其次是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贴标签”现象,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所谓的思政元素硬搬到专业课程里面,做不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在3月20日举办的“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专题研讨会”首场活动上,多位专家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深入探讨,通过分享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新思考、新探索、新成果,大家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高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为何”与“何为”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是2014年前后。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其良好成效及示范效应吸引了国内不少高校效仿。此后,“课程思政”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也不断丰富。但时至今日,对于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不同专家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认为,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性、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使知识成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祥认为,课程思政把实事求是的精神与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丰富内容有机融合,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也有学者将课程思政定义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无论何种定义,都离不开“育人”这一根本。立德以树人,树人先立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比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礼记》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思·冯·劳厄也曾说过: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创新人才,他们必须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课程思政关注的品格、价值观、使命感等在面对未知的真实情景中的高级表现。”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青对课程思政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坦言,教学的初心是让学生对物理更感兴趣,但经过《电动力学》《费曼物理学II》课程思政实践,发觉真的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切实提高课程的质量。

“我们培养的学生,知识越多能力越强,他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就有可能越大。但是这种可能性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他所具有的价值观。”南京大学教授、高等学校天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向东认为,价值塑造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良好机制,让学生在那个环境里面能够更好地成长。

从“融合”到“化合” 让课程脱胎换骨

谈及课程思政工作,人们常用的一个比喻是“如何将思政之盐溶入课程之汤中”。王青则进一步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是如盐在沙的“混合”,然后是如盐在水的“融合”,最高级应是化学反应生出新产物的“化合”。“建设起点至少是融合,目标是化合。”

关于课程思政,杨祥认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李向东则表示,“课程思政是焦点,不是终点;是矢量,不是标量;是融化,不是僵化”。二人的观点着眼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变革特性,与王青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专业教育侧重于知识的“求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如何将“真”和“善与美”“融合”, 进而产生“化合”,成为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能很容易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相对比较丰富,而自然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则相对较少,所以教师在挖掘的时候一定要唯实,不能为了开展课程思政而盲目甚至虚假地创造思政元素。

王青指出,目前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只有生硬的混合,而没有灵魂;另一种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自己编一套说辞,将原来的教学重新包装一下,把这说成是课程思政。“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这两张皮的问题。建设有灵魂的课程思政,不能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而应是对课程根本性的改造,这同时也是让课程脱胎换骨的过程。”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晓洁认为,“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

润物无声浸心田 破解“两张皮”现象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不同专业的老师给出了各自的“高招”。

李向东主持建设的“宇宙简史”课程将天文学与文史哲思维贯通,面向文科学生,上线中国大学MOOC后,获得学生和社会各界好评,2018年入选中国“最美慕课”一等奖,被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称为“体现了科学之美”。李向东认为,“宇宙简史”的课程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所谓宇宙观,不仅指人们对于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还包括人类认识宇宙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他们从课程的建设目标和面向对象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中心凝练知识点,重构课程大纲,结合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和学习程度的递进设置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提出一个融合科学与价值观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揭示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方法。有同学在上完这门课后表示,“如果说大部分的学科都是关注人类自己,是向内的目光,天文学就是宇宙的目光,让人类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南开大学刘玉斌教授的“理论力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为目标,助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高尚科學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他认为,“一流课程的目标是铸魂育人,灵魂是课程思政”。一门课程的功能不可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部要求,因此在课程思政核心构建方面,重点是依托课程内容聚焦专业培养目标,从质量和内涵出发挖掘思政元素。

复旦大学教授杨振国在“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中,把科学精神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他以英国“泰坦尼克号”特大海事事故为例,通过构建失效模式、失效形式、失效缺陷、失效机理与失效原因的相互关系,培养和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对该案例的再分析,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今天有这么一种对部分学生的评价,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西方把这些人称为‘优秀的绵羊’。在评价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问一问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是不是‘优秀的绵羊’?”演讲中,李向东的提问直指教师素质,令人振聋发聩。他认为,教师应该先“立德”,方能达到“树人”的目标。这里“立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自身要有优良的品行和学识,二是要有意识地将育人理念融进每一节课的教学,真正达到树人的目的。

完善机制建平台 课程思政“在路上”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想真正见效,需要完善的政策引导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和评估评价机制。《纲要》积极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强调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未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将成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长远布局,成立交流合作的机构和平台非常有必要。2020年12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牵头发起,全国30余所财经类高校参与的全国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联盟成立,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职业教育领域,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院和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已先后成立,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工作,提升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质量,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王青呼吁,应集合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专家和数字公司、出版机构的合力,成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院,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促进融合创新机制的建立,通过机制打造基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系列思政示范课程。

“大跃进、一哄而起出不了精品,能流传的好东西都是慢慢熬出来的。”王青认为,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高校教师应该像做基础研究那样,甘坐冷板凳,心无旁骛地进行真研究、深研究。

研讨会召开之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面向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正在路上。

责任编辑:周淼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