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可见”

2021-09-10李余献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可见条线小棒

李余献

以往,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思维才是力量。课堂上知识获取是思维培养的载体,思维培养能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有效课堂,一定是思维提升的课堂。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达成高阶目标。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习惯于“知识”的视觉,困惑于“思维”的隐性。如何破局?笔者从为什么要让思维“可见”,如何让思维“可见”,以及对思维“可见”课堂进行实践研究,以期让思维“可见”教学理念变得可操作、可落地。

一、为什么要让思维“可见”

(一)思维过程的不可见性。

思维不像声音可以让人听见,不像颜色可以让人看见,不像形状可以让人摸到,不像温度可以让人感觉到。它有其隐蔽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

(二)课堂交互的显性需求。

我们上一节课,知识的起点我们容易找到,但思维的起点我们很难发现。如果我们能了解学生思维的起点,知道学生怎么想,想了什么,想到哪了,知道学生对某些内容与方法是如何思考、理解与判断的,我们再来设计教学,调整教学,会事半功倍。

(三)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习效果要走向纵深,需要一些理清思维的辅助工具,有时候我们把一些重要的信息用动作、画画、声音等形式表达出来,把理解过程进行切片,辅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

二、课堂如何让思维“可见”

(一)把思维做出来。

镜头一:上《垂直与平行》这节课时,为了了解学生对垂直与平行内涵的理解是否到位,除了在二维的平面上理解概念外,在三维的空间里建立概念表征。在课堂结尾时,我让学生把老师看成一条直线,把自己也看成一条直线。如何把自己与老师形成相互垂直?课堂上一个学生跑上来差不多躺在了地上,跟老师说,老师,这样就跟您垂直了,当第二、三个学生再跑上来的时候,大家发现原来跟老师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而且以老师身上的一个点组成的垂线可以形成了一个圆形,当一圈一圈重叠上去时形成了一个圆柱的轨迹。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你们如何与老师形成一对平行线呢?一个学生跑上来站在老师边上说,老师,这样我们平行了;第二、三个孩子陆续上来,第四个孩子在座位上站起来没有上来,跟全体同学讲,其实不用上去,我站在这里就能与老师平行了,全体同学为他鼓掌;最后,老师说,同学们,老师说两个字,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相互平行,全班同学继而一愣,接着,老师喊了声“下课”,全体学生起立后,会心一笑,发现真的全都平行了。

镜头二: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一些小棒和接头,让学生自行搭建一个长方体,搭建后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首先,学生把自己做出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了汇报:

接着,针对为什么不选择红色小棒进行了讨论,得知制作一个长方体如果要三种棒,每种4根;如果两种小棒,一种4根,另一种8根;如果一种小棒,需要12根。无论怎么选,都应该是4的倍数,而且总数一定是12根。

然后,老师让学生做减法,把刚才的制作的长方体,一根一根去掉,当最少剩下几根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个模型与原来长方体的模型一样。最后得出一般长方体留下3根,即表示长方体的三个最基本的元素:长宽高;当是正方体时,只要留下一根小棒就能想象出这个特殊长方体的原型。

(二)把思维画出来。

镜头三:教学《运算定律的整体与复习》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这个单元的所有的运算定律,其中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性质。接着老师出示了一个点子图(12×15),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七种运算定律的理解,把它画出来,并给与诠释。

学生们在点子图的引导下,展开小组讨论,以自己画好的图形为素材,系统的表达了自己对七大运算定律的理解。

接着,老师再出现两道学生易错题99×35与99×35+35,让学生画出来,再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比对。

镜头四: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时,笔者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打通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格子图上(每格为1cm×1cm)根据算式6×4cm2画出这个单元学习的图形,并标出必要的数据(可以画一般多边形或组合图形)。学生们纷纷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的开展画图活动,有序的得到了以下这些图形。

再让学生根据以上画出来的图形,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得出所有的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梯形面积公式是所有图形求面积的通式。

(三)把思維写(说)出来。

镜头五:教学《直线、射线与线段》时,笔者在荧幕上出现一只小虫子,让学生说说,如果从A点爬到B点,可以爬出怎么样的路线?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从右边爬过去,有的说从左边爬过去,也有的说直直的爬过去。我把孩子们说的线路在荧幕上用笔给与画出来,然后问:这么多是路线中,哪一条线是最短的?因为直观,学生很快就发现直直的那条是最短的,我们给它取名叫“线段”。然后老师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小虫子按直直的这条线的方向继续爬出去,又爬了1个小时,10个小时,1天,1个月,一年,十年……你觉得小虫子会到哪里了?让学生说一说。学生通过想象,告诉大家说,现在已经爬到了黑板的边缘上、房顶上、山顶上、月球上……我继续进行引导,如果这条虫子是长生不老的话,你觉得爬出来的这条线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通过想象说,这条线还是直直的,这条线是量不出来的,这条线是没有尽头的,这条线向着一个方向没有尽头…….

镜头六:教学《平均数》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明参加投篮比赛练习,投了5次,王老师说,小明的水平在每次13个,你觉得小明每次可能投中多少个?请你写出可能的数据,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了很多种可能。

针对学生写出来的猜测与想法,首先给与肯定,这些想法都有可能,而且想法都很好。接着引导学生逐个进行分析,学生1这种可能性很小,学生2和学生3有可能,但不是很精准,学生4有可能而且很精准。然后,再讨论为什么5个数据中没有“13”,但可以用“13”来代表小明的水平呢?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三、思维“可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可见”的目标是“化繁为简”

为什么要让思维可见,其目标是把隐形的思维进行显性表达,既让学生清楚表达,又能让老师明白学生的表达,无论是做、画、写或是说,都是把复杂的思维可视化和情景化,这一些方式都是基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核心要素,进行关键表征。就如问题解决时画线段图,理解重叠问题的韦恩图,鸡兔同笼的表格,都是把繁琐、复杂的问题条理化、简单化。

(二)“可见”的策略要“因课制宜”

思维可见的策略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把思维“做出来”,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把思维“画出来”或是“写出来”,我们要因不同的课采用最合适的策略进行“可见”,如《直线、射线和线段》在教学让学生体验射线的特点,因为其延展性和无限性,我们难以让学生“做出来”或是“画出来”,我们只有让学生“想出来”,再“说出来”会比较合适。在《垂直与平行》的学习中,因为想在三维的空间里体验垂直与平行,把人当作学具,把垂直与平行给“做出来”就比较形象、直观又有趣了。

(三)“可见”的结果要“深度追问”

我们见到了学生的思维,但如果仅仅只是看见,没有后续的学习跟进,就如同烧菜时有了好料,未成佳肴的感觉。我们在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想了什么,是怎么想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组织跟进。如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写出数据与想法后,我们展开各种情况的讨论,让学生感知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点,并深度理解平均数的精准性、虚拟性。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时,让学生根据6×4的算式畫出图形后,进行有意的分类,然后对不同的类别进行关联性的解读,让“看得见”走向“学得深”。

看不见思维的课堂是茫然的,仅仅靠经验判断的课堂是模糊的。个性化、差异性的高效课堂,一定是精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的课堂,而思维的起点与过程是关键,让思维“可见”才能让思维“高阶”。我们知道,以往,在职场中稳操胜券的是“有知识的人”;未来,独领风骚的将是“会思考的人”“有智慧的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可见条线小棒
巧移小棒
让“数学思想”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算算向日葵
有条有理填写数阵图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神经网络的土壤类型鉴别
巧巧巧妙妙妙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