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未来趋势

2021-09-10潘辉胥欣

体育时空 2021年8期
关键词:未来趋势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潘辉 胥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4-076-02

摘  要  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可謂十分旺盛。作为体育人才的主要后备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呈规模化发展,但在跨学科融合培养的意识、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硕士生导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形势等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针对我国千禧一代年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特征提出的建议有:跨专业学生增加,做好学科融合的准备;学生思维活跃擅长表达,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需灵活多变;学生就业选择面更广,导师应注重合理引导。

关键词  体育学  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  未来趋势

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1]。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还离不开一大批体育领域的优秀人才。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体育专业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衡量体育教育发达程度和体育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所需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2]。面对千禧年轻一代学生陆续步入研究生阶段,如何紧跟时代发展培养好新时期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数据显示,自1985年开始,30多年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增长幅度达到34%,已经超过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平均水平[3]。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布在单科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师范类体育院系如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综合类院校体育院系如清华大学体育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形成了以体育学一级学科为主,培养单位自设二级学科为辅的培养制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来自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术科本科生,其次是体育相关的学科本科生。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对于体育的重视,吸引了越来越多跨专业考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由此可见,从规模上来看,我国体育学学科和招生数量在逐年增多,学科专业领域、院校布局更加多元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

如今虽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但实际上体育学从1997年才开始由教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升级为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4]。和教育学、社会学等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深厚理论基础的母学科比起来,体育学缺乏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传统,但又因为体育学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体系,这对体育学培养单位中课程搭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提出了挑战。

(一)跨学科融合培养意识

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未形成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意识,师资方面多为体育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较少,使得培养出的研究生思维还是局限在体育学本身,不利于学生未来深度和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和本科重复的现象,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僵化的问题。国内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开设并没有与本科体育专业课程明显分层,导致研究生学习了大量重复的知识,而在课程评价中多数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只是采用期末论文打分的形式,忽略了过程中的评价或学生展示观点型的评价。

(三)硕士生导师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导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数量增长后的需求。这就使得一位导师会被要求同时带好几个硕士生,这对导师本身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于负责又有能力的导师而言,会形成师门团队作战形式,年长的师长帮助年级低的学生,同时形成组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多思维活跃可以充分探讨的优势,让团队做大做强。而对于能力弱一点的导师而言,则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使得学生基本靠自学毕业,这会让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就业形势

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向大多为高校、中小学体育教师岗,其余还有体育相关企业的职员或公务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则需要体育硕士研究生有较好的运动技能和教学经验,但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度关注于学生的学术考核,而忽视对学生运动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此会导致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培养单位的培养重点不匹配的情况,增加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新时代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特点及培养建议

(一)跨专业学生增加,做好学科融合的准备

随着千禧一代大学生逐渐本科毕业步入研究生生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当紧跟年轻人的步伐,合理布局学科发展。当前有越来越多学习金融、计算机、医学等本科专业的学生因为热爱体育运动而想投身体育事业,他们是跨专业考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主力军。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首先应当消除对非体育专业背景学生的歧视,其次做好跨专业培养学生的计划方案,让学生充分发挥原来专业的优势,将其和体育专业最大程度地融合。在导师方面,应该接受更多专业背景,尤其是母学科专业毕业的人才。体育学学科应该做好未来体育学更加多元化的准备,积极应对更多跨学科融合的需要。

(二)学生思维活跃擅长表达,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需灵活多变

千禧一代年轻人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他们思维活跃,擅长在不同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在硕士生课堂中就不能再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去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评价体系也不能以最终期末考试或者论文去评定每一位学生。课程内容设置应该本身就与评价体系相结合,采用灵活的上课手法和过程性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寻找问题答案;上课多进行头脑风暴,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观点表达等。

(三)学生就业选择面更广,导师应注重合理引导

随着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被提出,一时间国内衍生出很多新兴的职业,有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然而2019年新冠疫情的发生,让保守主义略有回潮,不论从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有回头去找一份“铁饭碗”工作的趋势。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择业机会其实比以往更多,导师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合理引导学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去大中小学和体育类的事业单位,如今我国稳步发展的体育产业也需要一大批有体育专业背景的人才,为赛事、产品、营销、赞助等方面提供支持。除此以外,任何可以结合体育,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工作岗位都值得去尝试。

四、结语

我国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厘清目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问题,了解年轻一代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建议,这对于我国体育学硕士培养和体育强国的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方千华,王家宏,季浏,贾明学,王雷.我国体育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基于全国63所院校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18,38(05):3-16+24.

[3]李静.人力资本视角下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9):92-95+108.

[4]王广虎,贺鑫森,王岗.文献综述的归类划分与特征辨析——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和学术规范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06):1-8.

猜你喜欢

未来趋势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