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之西: 论叶舟诗歌的新疆书写

2021-09-10刘欣欣阳一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历史故事

刘欣欣 阳一

【摘要】 喜欢游走的诗人叶舟用敏感而具有灵气的笔触,写下了一首首关于新疆的诗歌。在叶舟笔下,新疆的自然风景是美丽壮观的,新疆的历史是神秘诱人的,新疆的风俗人情是丰富多样的。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书写既蕴含着他对新疆自然与人文的赞叹,也展现着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叶舟;新疆书写;自然风景;历史故事;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10-03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边疆与先锋:客居诗人的新疆书写研究”( 202010757059);塔里木大学特色品牌专业·汉语言(220101504)。

西部诗人叶舟出生于兰州“一条船”街道的一个铁路职员家庭。“一条船”街道据说是清代左宗棠带军打仗时,由于随军征战的江南人居多且他们感慨乡关万里,一直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于是集资在当时“一条船”地带营造一所义园,用来暂时安放亡故江南人的灵柩,也为了日后扶亲故里安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条船”街道里居住的人便渐渐来自五湖四海,不仅有江南人也有上海人、西藏人等等。小小的孩童在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邻居时,初时惶恐后来便乐在其中了。住在街道最西边的活佛,就在无形之中给了叶舟影响,让他渴望探索宗教的神秘。叶舟从小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成年后也多次在西部游走。在西藏,叶舟找寻到了让自己沉迷的宗教;在青海,他感悟着青海湖的奉献与伟大;在甘肃,他记录着河西走廊的故事,赞叹着莫高窟的鬼斧神工;在新疆,他邂逅了多样的自然与历史。新疆令叶舟着迷,让他不停地回望,并写下一首首诗歌来记录在新疆的故事与奇遇。那么,是什么样的新疆让叶舟如此留恋呢?西部之西又带给了他怎样的体验?

一、独特的风景书写

在广阔的新疆大地上,多样的地形导致了不同的气候,而地形与气候的影响,则让新疆的自然风景多姿多彩。诗人叶舟到达新疆之后也被新疆的自然风景所折服,美丽的花花草草,可爱的动物以及屹立不倒的地标建筑,甚至于风景区背后的故事,都让他赞叹不已。因此他怀揣一份虔诚,让自己沉浸于新疆的自然风景,也在诗中为新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山,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它东西横跨四个国家,也将广阔的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在天山之中,不仅储存着新疆各大河流的水源,也孕育着新疆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作为新疆人民赖以生存的山脉,天山不止一次地被诗人叶舟写进诗歌。天山在诗人叶舟的笔下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首先,天山象征着坚持。在一般人眼里,天山是没有思想与灵魂的,但叶舟在《坚持的体温》中却写道:“一座思想的天山/坐入大地” [1]。天山会思想、坐着不动、默默地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热爱。联系叶舟在西藏对于佛教的热忱,就可以发现,叶舟实际把天山比喻为打坐的僧侣,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修行,也坚持着。静思默想,能使浮躁的心获得宁静。在繁华的大都市里面,叶舟找不到这种安安静静却又异常坚韧的坚持,但是在新疆,在天山,他找到了。那么冷下来的是什么?是对于这一种安安静静做事的“冷”,也是不忘初心坚持下去的信念的“冷”。其次,在叶舟的笔下,天山不仅仅有花草繁茂的自然景色,也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叶舟在《天山》一诗将天山当作“神圣的枝条”,“睡入十三经/二十四史和中国”,雪莲生长在天山上就如生长在故乡;诗人来到天山,也如回到中华文化的故乡。诗人在感慨历史之久远之时,也发现历史中的天山是多么神圣与坚毅。在天山之上,那些历史中记载的幸运与苦难,都曾一一发生过,而天山选择了消解与包容。天山脚下的新疆人民,也如坚强的天山一般,他们经历过苦难,遭受过伤痛,但是依旧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叶舟诗作之中的新疆书写,植物意象是非常多的。在《秋日》中叶舟把自己比作“顺水而上的芦苇”,表面来看,他和许许多多的芦苇一样,在某一个秋日里,循着秋风顺水而下。可是他这个有思想的芦苇松开了风的手,他看到了秋日收完棉花的棉花田,看到崴脚的鸟。其实在这里,芦苇是人群,更加准确地说是游客,叶舟也算众多在新疆旅游的游客之一。刚开始他跟着人群随波逐流,后来他想一个人走走便脱离了大部队,于是他看到了景区以外的事物,这些都让他觉得真实而新鲜。于是他随手握住了风中被吹起的芦苇“写下一组/明亮的诗”,在诗人为芦苇赋诗一首的同时,一首关于芦苇的爱情诗由此诞生。在诗中,叶舟真的是竭尽浪漫的想象,虽然他的情感载体只是一根芦苇,但是就是那一根芦苇,承载着他当时的全部浪漫。

叶舟书写新疆的诗歌里动物意象并不多见,但是都有其深意,即用一个动物意象来表现一个民族的品质,或者探索神秘、展露心声。《葱岭以西》以“有一盏塔吉克人的草帽下,安顿下/鹰巢”这句诗揭示了塔吉克族人的生活日常:塔吉克人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是“鹰舞”,模仿鹰的各种动作;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是“鹰笛”,这是一种用真鹰翅骨制作的罕见乐器[2],他们用鹰笛吹奏出的音乐也充满自由与豪迈之感。其实,在塔吉克族的观念之中,雄鹰是他们民族的图腾。诗人叶舟通过一句诗将塔吉克族及其图腾联系在一起,可见他对于新疆文化是较为熟悉的,尤其是对于塔吉克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是熟悉且赞扬的。当然叶舟诗中的动物意象不仅仅有鹰,还有鸽子。如诗人在《有多少鸽子飞过新疆》中深情地写道:“而今,我羁留于此/失败与美;——在这一世的光阴里,有多少鸽子飞过新疆/天空没告诉我。”叶舟很巧妙地避开了一般鸽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诗歌的上下文,不难发现鸽子指的是漂泊羁旅之人,是那些一直在寻找的人。其实诗人也是一直在寻找的羁旅漂泊之人,但好在他在新疆找到了想要找的东西,甚至他决定“伏法认罪”。但是叶舟还是想知道,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和他一样不断游走,走走停停找寻自我,又有多少人和他一样,来到新疆就着迷了,心灵终于有所皈依,终于暂停了自己的寻找。这首诗可以说是“鸽子”叶舟展露心声、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佳作。

新疆的风景、新疆的动植物,在诗人叶舟笔下不再仅仅是风景或动植物,而是具有了人的思想与灵魂,因而更令人动容。

二、丰富的历史叙事

古时的新疆被称为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回望新疆的历史,不难发现新疆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而那些在文化交流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历史,以及本地各族文化交融之中产生的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现在的新疆也是世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故而新疆战略目标位置十分重要。新疆因为丝绸之路而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所以新疆的历史就是文化交流史。关于新疆文化交流的历史故事,叶舟在《阿克苏:胡杨林遗址》中写道:“曾经,他们活在阿喀琉斯的时代/赫克托耳的时代/荷马和屈原/凯撒和伊本·白图塔……一个江山迎娶美人的时代。”诗中提到了阿喀琉斯的故事,以及荷马和屈原等人的故事。这首诗是诗人在新疆辽阔的大地上,俯宇宙之辽阔,将各种历史事件浮现于脑海之中,使历史事件再一次呈现在面前而写出的。这种别样的记录,也让新疆文化交融的历史,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叶舟在《伊犁河谷地》中也简单介绍了伊犁人民的民间历史故事:用鸦片和青稞打点官吏,用银圆打点土匪,白发的老母亲盼望着远去的儿子回归的身影等。这些民间人民为生存而做过的斗争,代代相传的冒险经历,以及早已逝去的遗憾,都是平凡人物在历史上存在过的痕迹。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以有趣的口吻诉说着历史,仿佛历史发生的事件近在眼前,也让新疆民间的历史故事,得以记录下来。

在《土风谣》中叶舟写道:“汉族的丝绸/突厥的弯刀/吐蕃的经幡/波斯的大蒜/埃及的小丑。”诗人站在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存的新疆大地,心生宽厚包容之感,情不自禁想象当时在新疆汉族、突厥、吐蕃、波斯以及埃及等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共存,在表达对于新疆文化交流的感慨,也记录了新疆的文化交流活动。新疆的历史在叶舟的诗歌中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让每一段历史都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读者再次聆听历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新疆的历史又是不断地融入祖国怀抱的历史。叶舟在《回望新疆》中写道:“那是天山的金矿、伊犁的风、喀什的信仰。/那是一群羊皮里珍藏的方向。//请一座神圣的寺院沐浴。/如果灵魂是一件衣裳,我要披沥而上。”诗人通过描写历史中天山存在的金矿让读者向往、描写伊犁的风让读者沉醉其中、以及描写喀什在历史上的存在让人心生仰慕之情。同时羊皮不仅作为羊皮书书写着历史,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经济交换的物品,是历史的承载物。还有神圣的寺庙沐浴着历史的光辉,经久不倒,参与并见证历史。而诗歌之中的种种描写,则进而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新疆是祖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新疆人民和戍边将士时刻保护着祖国的边疆。

叶舟在《有多少鸽子飞过新疆》中写道:“有多少鸽子飞过里新疆,天空没告诉我……我爱上了那一座羊毛毡房,像一只奶油桶/挂在心上人的乳房。”诗人把天山比作祖国的乳房,不仅滋养了新疆人民,也哺育了大片的疆土。有多少鸽子飞过新疆,其中鸽子可以多重理解:即可理解为信鸽,新疆曾收到多少只来自内地信鸽的传唤、有多少只鸽子带来了战火捷报,同时又有多少只鸽子带来了和平;又可以将鸽子理解为希望,多少次来自朝廷的希望让这里感受天禄,蒙受天恩浩荡。《天山上的大象》中写道:“它静穆,含着野心与隐忍”,天山再次被拟人化,就好像天山代表的不再是一座山,而是一直坚守在新疆的新疆人民,他们静穆地矗立在那里,端庄、宁静。但是他们也有野心,为祖国守护着边疆,不容侵犯。同时也隐忍着,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站出来,为祖国的守护献出一己之力。

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不管是把天山比作守护者,还是套用各种人文风俗抑或历史故事,都是让人通过读诗来“读史”,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

三、浓厚的宗教色彩

新疆土地辽阔,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诗人叶舟到达新疆后,在领略新疆的自然风景的同时,也研究着新疆的历史故事,并把自己所了解到宗教、战争、探险以及民间故事融入自己的诗歌之中,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叶舟的诗歌善于书写宗教,当然这和他儿时住在街道最西面的那位活佛有关系。但是将宗教故事与诗歌的融合则是他个人的努力结果,所以在叶舟的诗歌中,宗教色彩是比较常见的,展现宗教教化作用的内容也有不少。对佛教如此虔诚的诗人,必定也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和随之而来的悲悯意识。

叶舟的《天山》一诗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星之下,它们多像黎明即起的敦煌/架起一道神示的屋梁。”“七星”指的是北斗七星,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而每一个人的命运都被分给七个星君来管理,所以说在古代文化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命星,叶舟将这一意象写入诗歌之中,无疑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录。“敦煌”这个意象的出现则是要记录敦煌佛教的发展历史:敦煌就与佛教建立的深厚的渊源其实就是从大月氏开始的。“黎明即起”应该是在说佛教在敦煌的又一次发扬光大。叶舟在这首诗中做到了将历史中的道教和新疆的佛教与自己的诗歌相融;更重要的是延续了自己诗歌中的宗教色彩,也展现了新疆的历史文化故事。

新疆作为多民族省份,它的少数民族有很多,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有很大的不同;叶舟在他的詩歌之中对此多有记录。比如在他的诗歌《暮色隐忍》中写道:“在一束麦草上/接纳下爱人、礼拜、赞美/和舍利。”仅这几句就有不同的宗教色彩,其中的“礼拜”这一意象,其实是穆斯林抛开尘世中的事务去赞颂和纪念安拉,目的则是为了坚守他们自己心中的信仰并约束彼此的行为。二是“舍利”,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焚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泛指佛教修行较高的僧侣的遗骨。修行较高的僧侣去世之后,他的尸体被焚化后,人们可以经常在骨灰里发现坚固的结晶粒,而佛教徒则认为这是修行的人因为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舍利子是心与佛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人们对这一“坚固子”特别重视和尊敬。叶舟在诗中巧妙地将这些意象融入其中,使其诗歌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诗人叶舟在新疆的夜晚,好像是悲痛的。《询问》中就表达过他的痛苦:“是多少痛苦,堆积在边疆?”《边疆辞》中也写到一些悲痛,但是在这首诗歌里面诗人的悲痛仿佛有了更加深一层的思考:“我守着人类和篝火/失去什么?/获得什么?” 新疆的夜晚为何会让诗人如此悲痛?那一份悲痛,是诗人沉思的结果,是诗人在发现宗教没落之后由衷的悲痛;或者是诗人即将离开让自己感到有归属感的新疆,才产生的悲痛之情。就好比楼兰古国、龟兹文化的消失,极盛而衰,人类在时间面前渺小如蚁。诗人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当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在无眠的夜里哭泣。

叶舟在《吹动》中写道:“流沙之中的坠简/吹动敦煌以及丝绸尽头的埃及。/半座楼兰的废墟,吹动了/一位探险家凋零的骨殖。”所谓“吹动”其实就是影响,坠简应与佛教相关,或许就是佛经。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然后才有了后来敦煌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叶舟在诗歌里有意无意地记录着新疆宗教的发展与传承。该诗还提到了那位发现楼兰古城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他对古楼兰、敦煌等的探险考古影响巨大。这让叶舟很感慨:楼兰古城,影响了多少探险家的人生足迹。

新疆的宗教通过叶舟的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让内地人切身地感受到不一样的宗教。其实,在诗集《敦煌诗经》中的浓郁的宗教气息是随处可见的,上文之中所罗列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透过诗人的笔端,也不难发现他心中的隐忧,字里行间所流露出对于现实世界的微妙伤怀实际上表达的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诗人极力回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话语发泄模式,企图营造一个强大的宗教文化磁场与之抗衡;另一方面又明显对这种抗衡表现出疑惑[3]。但是在新疆,诗人叶舟不再矛盾,甚至可以说他找到了一種宗教与世俗的平衡,从而将宗教色彩与世俗风情完美融合在一起。

叶舟是诗人中的一股清流,在人心浮躁的社会,他只身一人寻找平静。西部之西,一路向西,叶舟来到使精神得以升华的新疆。一方面,西部之西表示地理位置上的西部,叶舟来到民风淳朴的新疆,在诗歌中构建自己的世界,那里有平静,有安详,有质朴,有反思。另一方面,西部之西,也代表着灵魂的“西部之西”,在主流文学描绘主题的西部之西,抛弃浮夸的表面,追寻更深层次的美好。

在新疆的民间,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叶舟找寻到了更多他之前未曾找到的,比如宗教情怀、民族精神、别样风俗等等。所以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不仅仅是自然风景多样的旅游去处,也是历史故事多到还需要继续搜索的神秘土地,更是民族风情多种多样,可以给作家带来持续灵感的写作圣地。新疆很大,新疆很美,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也只是他眼中的一部分新疆,至于新疆其他的美,还需要更多的写作者前来探索,相信新疆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参考文献:

[1]叶舟.敦煌诗经[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173.

[2]高原.塔吉克的奇特风俗[J].科学之友,2013,(07):87-88.

[3]姚晓慧.浅析西部诗人叶舟的诗歌《大敦煌》[J].金田,2015,(10):32-33.

作者简介:

刘欣欣,女,甘肃张掖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历史故事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