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黄河文化 , 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 大景深 ” 图景

2021-09-10邵璐璐

今古文创 2021年17期
关键词:郑州

【摘要】 在大城市同质化的今天,城市的魅力更多来自其文化独特性,郑州市作为“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城市,利用好黄河文化,是自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从有料——深挖黄河文化,有种——文化赋予性格,有趣——让文化灵动起来三个层面利用好黄河文化,为城市厚植文化底蕴。现代化都市与厚重历史碰撞辉映,打造充满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大景深”图景。

【关键词】 黄河文化;国家中心城市;郑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125-02

景深是摄影常用术语,指镜头能够清晰捕捉到物体最近到最远之间的距离。小景深作品虚化背景凸显前景,大景深作品则完整清晰呈现拍摄物由远及近的全貌。在城市发展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用小景深去成像,都是高楼林立,大景深成像则能呈现城市的古今之变、人文历史,彰显其独特魅力。

一、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黄河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明的式微。黄河中下游泥沙沉积,成为农耕文明的沃土,古老的华夏民族就在这里发祥。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曾璀璨一时的城市。南宋文人南迁,加上氣候变化和黄河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明清以后,文化中心也汇聚在南方。近代两次鸦片战争,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在西方海洋文明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黄河文化从辉煌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两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但是黄河文化代表的农耕文化已经跟不上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耕文化的没落也使得黄河流域的城市发展受限,中原地区不沿边不靠海,缺少发展机遇,受自然条件影响,黄河也没有形成可以横跨东西的内河航运,开封段因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悬河”,沿岸城市需要高筑堤坝,与恶劣的生态做斗争。

(二)黄河文化的再发现与当代价值。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充分肯定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再次进入公众讨论空间,不再是落后生产方式的象征,而代表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的致敬。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如何用智慧和劳动在黄河流域深耕细作,架构出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如何给岁月以文明,创造出念兹在兹的诗意中国;记录了中华民族如何一马当先,发明出造福人类的四大发明。黄河文化在当代起着唤起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作用。

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

(一)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树立城市文化品牌。黄河文化是郑州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精髓和主线,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对文化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夹在主打隋唐文化的洛阳和主打北宋文化的开封之间,郑州明显“古”味不足。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亟待解决的短板。

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掘。而文化宣传方面,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黄帝文化、革命抗战文化等中取舍,顾此失彼,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黄河文化就是串起这些文化、遗址的线,抓住这个脉络,把“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一观点有力阐述,所有的遗址都将成为有力地佐证,让郑州这座城市彰显其文化厚重的一面,树立城市文化品牌。

(二)以黄河文化发掘保护为契机,提升城市形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和长期工程,需要从根源处入手治理黄河生态问题,需要建立现代化产业,以创新带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增长。

以传承黄河文化为契机,郑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提升城市形象。郑州市在2020年4月发布《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打造黄河文化带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郑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通过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将郑州打造成为展示黄河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华人寻根拜祖圣地,不断提升郑州城市形象,展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战略合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风口”。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习近平提出:“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郑州市于2020年2月21日召开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提出要研究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意味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郑州市发展的战略依托和重要抓手之一,与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形成互动与合力,给郑州形象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三、用好黄河文化,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景深”图景

黄河俯仰古今、横跨东西、联动南北,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的郑州,如何用好黄河文化,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需要做到三步。

(一)有料——深挖黄河文化。所有的文化宣传都应该建立在翔实、周密的文献、佐证资料之上,黄河文化的利用第一步在于考古发掘。

1.组织专业的团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拉大,遗迹保护和发掘工作任重道远,一些地方甚至需要抢救式保护,这需要组建专业的人类学专家、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团队去开展工作,对黄河流域的遗迹进行统一的梳理和编号,对遗址遗迹进行考证,对其重要性和代表性进行评估,制定系统的发掘和保护工作计划。同时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等的配合,规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对遗迹造成破坏的风险。

2.需要整体性思维。黄河文化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文化概念,它是整条黄河流域的文化,因此挖掘黄河文化,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眼光,需要黄河流经区域的省份进行合作,共同对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文化留存进行梳理,使黄河文化形成體系,有助于认识和传播。比如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在河南有多处遗址,在陕西、山西等地也有多处遗址,这些遗址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如何变迁,如果仅仅拘泥于郑州一地、河南一省,将无法了解原始社会族群在黄河流域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向,从而对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3.郑州要先行示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充分肯定郑州在黄河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为了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市加快转型升级、生态治理、形象塑造的着力点,郑州应率先做文化的开发保护与弘扬工作,这可以形成首因效应,从而让郑州成为宣传黄河文化的主阵地和受益人。同时也要注意整体性的宣传策略,让每个城市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宣传,共同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贡献力量。

(二)有种——文化赋予性格。不同的文化赋予一个城市不同的“性格”,呈现独特的人文图景。一个好“性格”,也是一个宣传口号,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来体验。黄河文化又可以赋予郑州什么样独特的气质呢?中华文明的起源在这里,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在这里,农耕文化的踏实淳朴是它的特质,智慧与创造也是它的本色。地处中原的河南人喜欢说“中”,表达同意,表达赞许,表达带了点憨厚的骄傲,这个特有的词汇表达了中原人、郑州人的性格。郑州要想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个性鲜明,需要打组合拳,塑造一个有层次的性格,要把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发展创新型产业,培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市转型升级,让郑州也成为“斜杠城市”,展现现代郑州的活力以及中原文化的包容和亲和力。

(三)有趣——让文化灵动起来。文化有趣,才能吸引更多受众,并以此来发展文化旅游业,营造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更优雅、发展前景更广阔也更能吸引青年人才来创业就业。让文化变得有趣的方法可以借助商业,市场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文化市场也一样,近些年来一些类似打卡的营销和传播,确实可以帮助一个新地标吸纳游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有趣的目的不是消除和消解文化厚重感,而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营销策略,让黄河文化具有多元吸引力,雅俗共赏,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举办专题文化展也可以让黄河文化变得生动有趣。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农耕文明的伟大发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文化作为一个专题,结合每日的天气,会给参观者带来不同体验。位于登封的观星台充满了古人对星空的想象和寄托,神秘的观星术与现代天文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二十八星宿和西方的星座之间有什么联系,以此为专题也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而这些只是灿烂的黄河文化中的零星。古人在简陋的条件下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总结出经验知识,研究出与自然共处的生存之道,孕育出灿烂的黄河文化。他们曾驻足仰望过的高山,曾歌颂过的大河,曾凝望过的星空,都在不经意间与我们的生活碰撞,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寻找古老的黄河文明,让郑州展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古今呼应,将碰撞出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建构出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葛兆光.叠加与凝固——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J].文史哲,2014,(2),

作者简介:

邵璐璐,女,汉族,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中共新郑市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郑州
Love Forever, Damon Salvatore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浅析轨道交通对郑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河洛文化之特色图腾
郑州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郑州擂台赛纪实
高铁时代郑州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郑州城市品牌竞争力评价与研究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