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 背景下新文明观中的 “民心相通” 探析

2021-09-10林琳琳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林琳琳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文明观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原则,为“民心相通”提供重要精神指导。为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人文交流,实现基于历史文化、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层面的民心相通,更好地为新文明观的“精耕细作”服务,本文从交际心理学的“接近效应”入手,从文化艺术、发展机遇角度挖掘“民心相通”的关键点:立足传统文化,探寻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价值的相似特征,寻找中外人民价值追求的相近时间;再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探析“民心相通”的落脚点,即增加文化体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新兴文化符号,加强文化考察和文化讨论;提出加强文化交流的具体方案,如文化讲座、文化谜语和文化考察活动。

关键词:新文明观;交流互鉴;民心相通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27-04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沉重打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成为疫情期间世界上首个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展示出强大的抗冲击、抗重压韧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发展历史新起点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使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深化,开辟新境界。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合作将不断走深走实,从经济到社会、文化的合作关联日益提升;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研究趋于精细化、专门化。

“‘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多元平等、美美与共、包容互鉴、创新发展的整体文明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进步文明观”[1],为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的“一带一路”体系提供丰富的精神供给。

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文明观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提议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发表“多彩、平等、包容”主旨演讲,提出“交流互鉴”新文明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文明观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族化的时代潮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平和发展的宗旨高度契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日益旺盛的跨文化交际需求。新文明观秉持三点原则: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这意味着新文明观是建立在跨文化和多元文化主义基础上,接纳世界是一体多元的。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多个侧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文明中或许有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本质追求不会改变,这本质追求正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和最大契机。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这说明新文明观反对所谓的“优势文明”单向输入,支持尊重、平等、友好地进行多元文化“双向交流”,尊重其他文明的知识和理解,平等地对不同文化观点和现象进行介绍,放下误解和偏见,友好地交流借鉴,传递真善美,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各类人类文明只有先后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漠视、贬低、否定其他文明的单方面文化输入都是文化霸凌,只会造成文化误解,增加文化隔阂,提高跨文化交际成本,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新文明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用“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存,欣赏借鉴优秀成分,理解包容异我部分,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聚焦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初具成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人民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更加旺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人文基础,“一带一路”新文明观为民心相通提供重要精神指导。

为了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进行人文交流和文化认同,实现基于文化历史、传统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民心相通,更好地为新文明观的“精耕细作”服务,下文将从心理学“接近效应”入手,挖掘民心相通的关键点,探析民心相通的落脚点。

二、民心相通的关键点

交际心理学的接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指出:“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时间接近时,就容易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好感。”[3]无论是个体沟通还是大众交流,接近效应都有助于人们认知共识、情感共鸣,并能明显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要真正实现民心相通,关键是探寻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价值的相似特征,寻找中外人民价值追求的相近时间。

(一)立足传统文化,探寻文化价值的相似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地区的诗歌、宗教建筑、绘画、艺术等文化一样,都具有超越功利性和造福民众的普适价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沿线其他国家传统文化價值的重要契合点,是民心相通的最大相似特征,也是中外人民交流互鉴的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六大经济走廊。中国与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属于传统文化经济带,国土相邻、血缘相亲、文化相连、历史相叠,虽与个别国家存在领土争议,但长期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渊源深厚;与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埃及等西亚18国,文化宗教习俗差距巨大,但可以从文明古国创造的璀璨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角度寻找共同话题;与南亚8国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拥有相同的佛教传承之路,宗教可说是最大的文化交集;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7国,曾经意识形态相同,深刻的革命友谊将产生最大的情感共鸣。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中东欧16国是地处新欧亚大陆桥沿线,虽然历史上与中国的往来不多,但他们常表现出对东方文明的强烈好奇。古老的中国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交流互鉴的最佳切入点。

(二)寻找中外人民价值追求的相近时间

同处于发展机遇时间线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更容易开展合作、形成共同利益、获得价值追求的广泛认同。当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危机、加快调整等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近时间的价值追求不仅包含共同利益,也包含作为共同利益内核的文化理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4]和谐共生、共创共享、和平共存等基本理念与人类的共同价值契合、交叉、共通。而且这种价值是现实的,带来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也是现实的。和谐共生、共创共享、和平共存可以为沿线国家民众的生态、经济、民生、安全、健康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使人们更好地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从而提升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寻找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尽可能贴近交际对象近时间的需求,从人类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世界观念、人生选择等方面寻找交流互鉴的正能量,才能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民心相通”提供更多的现实可能。

三、民心相通的落脚点

(一)用好文化符号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全国卷Ⅰ“选择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查的是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同样的题目摆在留学生面前结果会怎样?他们的选择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符号在世界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

调查显示,大熊猫、长城依然是最热的文化符号,有16.7%的学生关注;其次是中华美食、美丽乡村、京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有一成学生选择;一带一路、广场舞,有6.7%的学生知晓;移动支付只有3.2%的学生提及;共享单车、高铁的关注度为0;对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留学生更多的是负面印象。深入访谈后得知,留学生之所以对大熊猫、长城、中华美食、美丽乡村、京剧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们是汉语课本和海外主流媒体中高频出现的中国文化符号;而广场舞、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兴事物鲜少出现在课本中,所以有陌生感。

一位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担任翻译的印尼学生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有切身体会,对中国的移动支付赞叹不已:“在中国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够了,太方便了!”据调查,留学生对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的负面评价大多源于海外媒体,人云亦云,缺少深入具体的探究。留学生还表现出对书本中的静态文化符号信手拈来,对生活中的动态文化符号知之甚少。此外,部分留学生对政治符号的敏感度不高,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仅限于知晓,谈不上了解。

这说明,中国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传统符号固态化,新兴符号传播力不足。第二,文化符号现象化,深层原因剖析欠缺。第三,文化符号静态化,生活文化符号接受度低。第四,政治文化符号不敏感,获得感不强。

这些问题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没有与时俱进;对中国的评价带有刻板印象,威胁论、落后论此起彼伏。普通民众对古老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博物馆、展览馆,对当代中国的美好生活知之甚少;对中国的政策国情缺乏基本认识,容易滋生误会和偏见。

用好文化符号的秘诀在于增加文化体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新兴文化符号。文化考察和文化讨论也不可或缺,有助于民众从观察者的视角打破既有的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通过体验增进了解,通过了解实现交流互鉴,通过交流互鉴达到心意相通。

(二)减少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最终导致价值的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异质文化产品时,兴趣、认同度、理解程度等都会大打折扣,产品价值会大大降低。”[5]

在跨文化交际中,最难克服的不是语言障碍,也不是文化习俗,而是文化折扣,即文化信息的遗漏、减值、增值和改值。从交际学角度来说,文化折扣的产生涉及表达者、接受者、交际手段和交际媒介。上文提到的文化符号调查说明:表达者创新性不足,汉语教材话题十数年不变,新兴文化符号存在感不强,时代特征不明显;接受者参与度不高,过度依赖课本知识和教师讲解,对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观察思考不多;交际手段单一且缺乏活力,主要是被动的课堂讲授和文化讲座,而非主动的沉浸式体会和观察式思考;交际媒介偏向传统,新媒体的传播度不够,而且中国话语没有进入接受者的主流媒体。因此,身处大变革大发展中心的人们自然容易迷失方向,被蒙蔽受误导,产生文化折扣,从而增加交流互鉴的成本。

减少文化折扣是实现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必由之路,是各行各业都应该努力且大有可为的目标。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例,汉语教师可以开设文化讲座,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各国留学生交流本国传统文化,欣赏丰富多彩的他国优秀文化。再者,以当代中国新兴文化符号为题设置文化谜语,引导留学生体验生活、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对比分析,消除认知隔阂,达成包容互鉴。最后,组织文化考察活动,将课本中的静态文化知识与生活中的动态文化体验结合起来,让留学生深化体会形成文化报告,组织文化报告会,营造平等友好、尊重理解的文化交流环境。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新文明观作用下,国家、地区间互联互通不断深入,人文交流往来更加密切。只要坚持“多彩、平等、包容”的交流原则,在一体多元、双向交流、理解包容的基础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抓住民心相通的关键点,落实民心相通的落脚点,民心民意必将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大海,通达天下,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为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渠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乾元. 以“新文明观”引领人类发展进步[J]. 人民论坛,2019(26):26-27.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联合國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EB/OL]. (2014-03-27)[2021-03-28].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28/c1002-24761811.html.

[3] 格里格,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王甦,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28.

[4]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 (2015-09-28)[2021-01-04].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4/c416126-29746010.html.

[5] 徐福山. 文化折扣与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路径选择[N]. 光明日报,2015-04-06(07).

(荐稿人:赖林东,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