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之谜的现象学心灵哲学破解

2021-09-10焦妍

今古文创 2021年25期
关键词:现象学自我叙事

【摘要】 虽然当代心灵哲学家们围绕着自我问题展开了激烈地探讨,先后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自我理论,但是争论的结果不仅没有达成统一的的结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自我问题的复杂性。现象学家们另辟蹊径,强调自我的现象学问题与自我的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要通过对自我的现象学问题研究逐步过渡到自我的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这一极富个性的“范式革命”不仅为科学地解决自我问题开辟了正确的路径,而且也有助于化解心灵哲学其他难题。

【关键词】 自我;现象学;神经科学;自我觉知;叙事

【中图分类号】B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55-02

自苏格拉底借用德尔斐神庙中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来表明哲学的研究重心应该是人自身以来,自我问题就成了哲学关注的热门话题。即自我是否存在?如果自我存在,那么自我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自我与其他心理现象又有何种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伴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精神病理学的发展,目前对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追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科学的参与,主要涉及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等诸多学科。为此,本文将立足于一种跨学科的视角,捍卫自我的实在性,提出自我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方案。

一、当代自我问题研究的新走向与危机

自我问题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历来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在当代,随着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病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介入,心灵哲学家们进一步深化了对自我问题本身的认识,发现了自我问题具有多维性,不仅有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还包括语言哲学问题、心理学问题等诸多子问题,同时围绕着自我是否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又产生了更加激烈的争论。

然而随着对于自我问题的深入研究,危机也逐步暴露出来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灵哲学家们利用经验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自我理论,这些自我理论往往彼此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围绕着是否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难以达成统一的结论。根据斯特劳森(G.Strawson)的统计,目前在心灵哲学中产生了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核心自我、辩证自我、生态学自我、叙事自我、哲学自我、表征自我、社会自我等20多种自我理论。[1]

总的来说,心灵哲学家围绕着自我是否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即“有我论”与“无我论”。前者強调自我具有真实的本体论地位,后者则否定了自我的实在性,认为自我只是人为编造的产物,是由于人们解释的需要而人为的假设的东西,其中丹尼特(D.Dennet)的叙事自我论就是“无我论”的典型代表。

其次,来自神经科学家们基于实证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成果对自我实在性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进而彻底否认自我的存在。当代神经科学家们在研究自我问题时不再诉诸哲学的思辨,转而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心电图ECG等现代技术来研究意识,进而试图对自我问题做出更加科学的回答。但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结果却找不到他们通常所认为的一种不变的、本体论上独立存在的自我。因此,哲学家们所说的作为“经验的主体”“行为的自主体”“思想的思考者”的自我就面临了极大的挑战。

二、自我问题与“现象学的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界对自我问题之所以难以达成一致性的结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的研究范式以邻为壑,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比如叙事自我论者们借助叙事理论来研究自我、生态学自我借助生态学来研究自我,社会自我借助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来研究自我。由于心灵哲学本身的跨学科性,因此目前这种以邻为壑的研究范式造成了自我问题的含糊性与复杂性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自我问题就必须将各种研究路径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一种多学科的交流与对话才有可能。

事实上,扎哈维(D.Zahavi)与加那格尔(S.Gallagher)在《现象学的心灵》(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一书中所开创的“现象学的心灵哲学”(扎哈维本人对这一提法也是认可的。)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已经为我们科学地解决自我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根据扎哈维等人的看法,当代心灵哲学主流的研究范式都是以分析哲学为基础,现象学虽然研究的内容与心灵哲学具有重合性,但是由于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都是自然主义而现象学则对自然主义坚持一种拒斥的态度,现象学对于绝大多数心灵哲学家们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内省主义”。因此现象学与心灵哲学虽然讨论的话题极为相似,但却始终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质性的对话与交流。

不过,扎哈维与加那格尔基于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指出现象学虽然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考察对象的给予性,但却不是一种内省主义。同时他们也认为经典现象学家们的某些洞见对于解决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许多难题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他们倡导现象学要积极地介入到心灵哲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去。

现象学的心灵哲学就是要寻求现象学、心灵哲学的对话与交流,从而真正推动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发展。这种研究范式既强调不同传统的哲学之间应该建立对话与交流,尤其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同时又强调哲学应与经验科学展开对话与合作。这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不仅避免了哲学的抽象思辨性,也为经验科学在解决自我问题提供了某种正确的概念图式。

现象学心灵哲学强调在研究心灵哲学问题时必须将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从现象学描述入手,由认识论问题逐步过渡到本体论问题。就自我问题研究而言,要想回答自我是否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自我感(sense of self)的现象学描述工作,通过对这些经验的解剖逐步过渡到关于自我的形而上学问题。

正如斯特劳森所说:“自我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们是怎样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探讨自我的形而上学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现象学描述,从现象学入手进行形而上学的解答。” [2]扎哈维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斯特劳森也是颇为相似,“倘若我们想要回答自身是否真实这一形而上学问题,那么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一个自身被设想为什么。为了确定这一点,最好的机会就在于看一看自身体验,因为它赋予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活生生的感觉并因而引发了上述问题。

因此,正如斯特劳森乐于承认的那般,对于自身的形而上学研究从属于现象学的研究。后者限制了前者。”[3]因此,现象学的心灵哲学强调现象学问题与形而上学问题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只有当一个东西被我们实际经验到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谈论它的存在。就自我问题而言,只有我们解决了自我的现象学问题以后,才可以回答自我的形而上学问题。

另一方面,神经科学家们、病理学家们在研究自我问题时由于缺乏与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的交流,总是按照常识的观点来理解自我,即把自我看成是经验的主体,具有不变性、永恒性等特征。由于这种常识的自我观本身就是错误的,因此实证科学的研究成果與实体自我观产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它只是表面了传统的笛卡尔式的实体自我是不存在的。实证科学家们尤其是神经科学家们在解决自我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大脑内部的神经状态,而且要关注这些神经状态与人们的主观经验之间的关联性,毕竟无论怎样描述神经元的工作机制也无法说明人们实际所体验到的主观的、质的经验。

要想解决这一难题,神经科学家们就必须寻求与哲学家们的对话交流,以便建立一种正确的概念图式。正如神经科学家贝内特所说:“讨论‘自我’的障碍完全来自在笛卡尔和洛克的传统中被认为是经验的‘内在主体’和‘所有者’的哲学概念上的‘自我’,这种概念仍然使我们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中的思考陷入混乱。”[4]

总之,无论是对自我问题哲学的研究还是实证哲学的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危机,要想摆脱这种危机扎哈维等人所开创的现象学的心灵哲学这一研究范式未尝不可看作为一种新的方向。

三、结语

客观地说,虽然当代心灵哲学对于自我问题探讨有成果但也有问题,尤其是在没有回答自我的现象学问题之前直接尝试回答自我的形而上学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自我问题就必须突破这种狭隘的研究范围,要通过对自我觉知、自我感等一系列的经验的现象学描述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对于自我问题的形而上学研究。扎哈维与加那格尔在他们的《现象学的心灵》一书中开创的“现象学的心灵哲学”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已经为我们打开了自我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即寻求现象学、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病理学等学科的对话与交流。现象学积极地介入到心灵哲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弥补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在解决自我问题时概念图式的贫乏,使这些实证科学家们不再受笛卡尔式心灵图式的困扰。

参考文献:

[1]Strawson G.“The phenomenology and the ontology of the self”.in Zahavi D (Ed).Exploring the self.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47.

[2]Strawson G.“The Self”.in Gallagher S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Self.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3.

[3](丹)丹.扎哈维.主体性与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M].蔡文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62.

[4](澳)贝内特,(英)哈克.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M].张立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52.

作者简介:

焦妍,女,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山东省日照市园林环卫集团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哲学。

猜你喜欢

现象学自我叙事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