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目的论视角探索中国歌曲英译时的策略选择

2021-09-10徐驰涵张洁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传播

徐驰涵 张洁

摘要:音乐作为连接各国人民情感的纽带,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中国的好音乐不仅是中国的还应该是世界的。纵观世界,歌曲翻译是各国翻译界共同存在的滞后领域,中国翻译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应该掌握歌曲翻译的特点,深入研究歌曲翻译理论。鉴于此,本文基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弗兰松(Franzon)提出的歌曲翻译五种选择,并基于歌曲的音乐属性及中文歌曲在国外的传播现状,细分出一条歌曲翻译选择。

关键词:目的论;歌曲翻译的策略选择;中国歌曲英译;文化传播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稳步扩大,通过歌曲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然而,与英美、甚至日本、韩国相比,中国歌曲的全球影响力仍无法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虽然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国歌曲不少,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甚少。歌曲的翻译质量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歌曲翻译没有明确的翻译标准,国内翻译界对中国歌曲翻译的理论尚未达成共识。目前国内对歌曲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现有的歌曲翻译理论。其次,虽然越来越多的中文歌曲被译成英文,但遗憾的是,大多并非由专业译者所译而是由音乐人和业余爱好者翻译,且没有歌曲全球宣传规划。第三,中文歌曲翻译的难度与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歌曲翻译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能力,还涉及译者文学和音乐方面的跨学科能力,甚至涉及到国际音乐市场的营销策略。

鉴于歌曲翻译的特殊性,本文运用“弗兰松的歌曲翻译五种选择”和“目的论”,研究更贴近国际音乐市场需求的歌曲翻译策略选择,用歌曲讲好中国故事,在研究中文歌曲英译的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歌曲翻译的五种策略选择

学者弗兰松(Franzon)认为歌曲有三种属性(音乐、歌词和预期表现),音乐亦有三种属性(旋律、和声和乐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歌曲翻译者可能有五种翻译选择:保留原詞不翻译;翻译歌词,但不受曲调的限制;基于原曲重新写词;根据译词对曲调进行改编甚至重新谱曲;让译词在原曲里入歌(弗兰松2008:373)。

译曲难以达到完美,但却存在最符合当下需求的翻译选择。翻译歌曲时只有对歌曲翻译策略选择有明确的概念,才能在歌曲翻译时有的放矢,从心所欲不逾矩。

1.保留原词不翻译,即不对歌曲和歌词做出任何改动。关于“这一条是否可以作为歌曲翻译时的选择”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弗兰松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在赫尔兹-曼塔利(Holz-Mänttäri)的术语中(1984:17-29),第一个选项仍然是“翻译行为”,因为译者可以决定是否需要翻译。(377)中国学者覃军的观点与之相反:“保留原词不翻译”实则属于外语歌曲翻唱,即直接用外语演唱原歌曲……它只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歌曲翻译探讨的范畴。”(120)

两者观点都有其道理。因为歌曲翻译是个跨学科的行为,若是站在演唱者或音乐爱好者的角度,那这便只能称之为文化现象。若是站在翻译者的角度,那这项选择就是翻译行为。

如经典歌曲《一剪梅》在2020年于欧美爆红,原因并非翻译,而是网友在搞怪短视频中对该歌曲的应用,因此这只是一个文化现象而并非翻译行为。之后,由于“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句歌词通过短视频大火并被广泛使用,它的意思由最初的直译“The snow falls and then wind blows”衍生出新含义:这算什么,习惯就好,因为别人向你抱怨的事,对你而言早习以为常。该歌词如此流行,最后被收录到了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此种情况下,若有译者翻译再这首歌,并基于文化现象选择不翻译这句歌词,便属于翻译行为。

2.翻译歌词,但不受曲调的限制,即仅翻译歌词文本以供理解,译文不具备可唱性。这一项选择翻译自由度高,应用广泛。如在语言教学中学习流行歌曲的译文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如音乐平台为外文歌曲附歌词翻译,以便欣赏娱乐。最适用于该翻译选择的音乐类别是诗人歌曲以及饶舌乐。这两种音乐的歌词才是关键,内容多于基于本国的国民精神、社会事实、民情典故,对异文化的接受者本身就存在着理解壁垒,具备翻译难度,在翻译时需要对歌词内容的背景资料、文化特性加以拓展介绍以便理解(薛范,44-45)。

3.基于原曲重新写词,词意与原词无明显关联,即沿用曲谱,弃用歌词,用另一种语言填写新的歌词。根据弗兰松,此项翻译选择虽然不是语言意义上的翻译,但却是一种翻译行为,是音乐语言的引入和营销的结果(380).在流行音乐市场上,这种选择较为常见。它规避了不同语言发音规律不同的难点,利于译者灵活翻译,发挥译曲的可唱性,促进译曲的推广。

至今为止,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中文英译歌曲都采用这种翻译方式,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吻别》等。在《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翻译歌曲中,译者仅保留了歌名,译为“Rose RoseI Love You”,其他则完全改写,表达了一位即将归国的西方男子对东方爱人Rose的眷恋不舍,歌词富含东方特色,如“my Eastern Rose, Oriental music”,即使译曲与原歌词完全不同,仍传递了中华文化魅力。在译词中,“make way”成就了这首改译的最大亮点。虽然“makeway”与“玫瑰”含义完全不同,但它却创造性地利用了中文“玫瑰”与英文“makeway”的谐音,并且使“makeway”的歌词位置与原曲“玫瑰”出现的歌词位置一致虽为改译,因其创造性的谐音对仗,倒比一般的译配歌曲更为形神兼备。

4.翻译歌词,根据译词改变曲调进行,有时甚至重新谱曲,即尽可能地使歌词翻译可以入原曲演唱,在无法译配的地方,以准确传达歌词含义为重,适当改编原曲调。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因为歌词的文学价值或宗教价值等原因,会选择保留歌词而改变曲调在外国,福音音乐是很典型的例子。创作圣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教义,出于对信仰的尊重,为了更好地传达歌词含义,适当的音乐调整是可以接受并且很有必要的。在国内,曾经的《乐府诗集》《宋词》《元曲》都是合拍入律的歌(覃军,120),原古曲留存无几导致大部分诗歌没有音乐限制,只用于文学层面的翻译交流。也有如《明月几时有》等经典诗词,经后人编曲重新演绎,又在音乐领域成为传世名曲。对于这些以音乐形式演绎出来的诗词,虽也有英文译文,但都还无法入曲演唱,笔者认为有心挑战的翻译家和作曲家可以借鉴这项翻译选择进行创作,将中国诗词的美重新以歌曲的形式,以更贴近外国人语言的方式传播出去。

5.翻译歌词,让译词在原曲里入歌,即“曲调已是定型的。歌曲的旋律线、节奏类型和节拍式都已由原作者框定,我们译配歌曲时,译出的歌词必须服从于原作者已框定的旋律走向、节奏类型。”(薛范,107)

歌曲译配难度大,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翻译相关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其难点有:1.不同语言的韵律、声调的不同;2.译语的节奏和轻重音还要和曲调协调一致;3.不同国家存在文化差异,译者要准确无误地翻译并使目标语言听众能够理解。对于影视歌曲翻译,译者甚至还要考虑译词的表演性。以上限制使得译配歌曲数量极少。但另一方面,通过译配的译曲无疑是最贴近目标语言听众心灵的。而且它能够较为完整地发挥歌曲的审美力量,最大程度展现源语国家对目标与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

三、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探讨中文歌曲翻译

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任何形式的翻译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任何行动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面对歌曲翻译中意译与直译、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的困境,目的论具有指导意义。“世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翻译,而且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没有哪两种语言有着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然而借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把重点放在功能之上,却能使译者确定应该优先考虑哪些标准(陈水平,何高大103)。这将使翻译后的歌曲更容易被目标语言接受者接受和喜爱。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稳步扩大。中文歌曲的英译应该有更明确的目的——输出和推广中华文化、传递好中国声音,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我国翻译界在歌曲翻译领域更要展现出大国的担当和文化实力,集中翻译者的智慧,让更多的优秀的中文歌曲走向世界。

上文所分析的歌曲翻译五种策略选择涵盖了大部分歌曲翻译情况,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民族音乐,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规律。针对中文歌曲英语翻译的策略选择,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歌曲翻译者加以重视,可在上述五种翻译选择的大类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如“保留部分歌词不翻译”,即在歌曲译配的同时,有选择性地不翻译部分具备国际传播度的歌词,以及不翻译具备浓厚民族特色的歌词以保留最好的艺术效果。保留部分歌词不翻译涉及到词汇借用的“Meme”现象和语码转换时,可作为歌曲翻译选择的细分。这一细分的出现源于各国人民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牛津词典》,“meme”被定义为:“通过非基因的另一种方式,一种从群体中的一个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行为,如跟风效仿 。”如上文提到的《一剪梅》的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就是典型的“Meme”。基于国外对对这句歌词的含义已较了解,且有较大范围的传播使用,在译配这首歌时可以保留这部分歌词不翻译,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兴趣。基于此例,对于一些涉及到中国文化生活、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概念的词语,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相应表达,比如当歌词涉及到植物,如中国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等,为了保留其民族象征意味,也可以选择保留这部分不翻译。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中文引发了各国人民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涉及到一些文化差异的歌词时,除了另填新词等策略,也可以考虑不翻译这部分歌词,而在一旁加以注释。翻译界要重视此类翻译,以借助流行趋势促进中国音乐文化传播。

四、结论

本文结合当今文化全球化,媒體多元化快速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等多层面情况,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歌曲时面临五个选择”。以翻译的目的论为理论支持,期以结合中国歌曲的特点诠释中国歌曲英译时的策略选择,深化对中国歌曲英译目的性的新认识,提高对歌曲翻译标准的理论共识,立足民族特色做出恰当翻译选择。

参考文献:

[1]Franzon,Johan.“Choices in SongTtranslation:Singability in Print,Subtitles and Sung Performance”[J]. The Translator,2008,(14.2):373-399.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NewYork:Routledge,2018.

[3]陈水平,何高大.目的论与歌曲翻译之标准[J].外语教学,2009,30(04):100-103.

[4]覃军.中国歌曲“走出去”的“译”定之规——兼与刘瑞强先生及同行商榷[J].中国文化研究,2020,(01):118-128.

[5]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目的论文化传播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