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与发展

2021-09-10陈治

乐器 2021年8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

陈治

摘要:1986年在北京体育馆举办的《让世界充满爱》流行音乐演唱会上摇滚歌曲《一无所有》的出世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1999年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继承与发展”阶段①,在此期间民族化主要体现为:地域性音乐素材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呈现;民族民间元素的复合性使用;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方言、民歌、戏曲唱腔的引入。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民族化发展

在“解放思想”的政策指引下,改革开放后持续兴起“文化热”,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在这一热潮的影响下,对于“新思想”“新观念”的学习思考,对于观念的开放、思维的创新、多元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进行深化。与此同时,大众文化迅速兴起。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作为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渠道开始步入正轨,依托影视剧、晚会以及商演、专辑发售,流行音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形式、内容、风格上开始逐步多样化。198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让世界充满爱》流行音乐演唱会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②事件。在此演唱会上无论是歌曲还是表演都开创了中国流行乐坛的先河,流行音乐开始登上主流舞台,翻开了流行音乐发展进程新的一页。在音乐会上摇滚歌曲《一无所有》的出世也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真正渗入代表性流行风格的创作中。

临近2000年,流行音乐逐步替代了通俗音乐的说法并高速发展,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此时的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思考“自己的声音”,创作者们不断深入研究流行音乐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国既有的音乐元素试图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音乐,涌现出一批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又能将民族元素巧妙融于流行风格中的佳作:《小芳》《同桌的你》《纤夫的爱》《大中国》《说唱脸谱》《快乐老家》《常回家看看》《好汉歌》《涛声依旧》《霸王别姬》《精忠报国》《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红旗飘飘》《烽火扬州路》……同时,这一阶段流行音乐的创作开始从流行歌曲拓展至流行乐曲,专业作曲家将民族元素、采样技术、流行风格相融合,创作制作高质量的世界音乐佳作,其中的代表作为《阿姐鼓》《央金玛》。除此之外,在同时期的影视配乐中民族元素的使用也日益丰富。

此阶段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在前几年探索时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旋律上引入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的片段或动机,风格上不但与流行(pop)、民谣相结合,还将风格拓展至摇滚、世界音乐等……,配器上除了在电声乐队中使用民族乐器,还结合采样技术等音频处理方式将流行音响民族化。此外,在复合性使用民族民间元素、唱腔运用方面也做出了新的尝试。

一、地域性音乐素材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呈现

在流行歌曲创作时将具有某一地区的音乐特质加入其中并强化是这一时期民族化的典型手段。《一无所有》《黄土高坡》《信天游》《走西口》《山沟沟》等歌曲采用西北地区民歌音调,在唱腔上兼具摇滚和陕北民歌、秦腔的特点粗犷、高亢、激昂,在编配时采用摇滚节奏律动,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北风”。西藏地区的地域性音乐素材也以多种形式进行挖掘:《回到拉萨》将西藏民间吟唱以“类拼贴”的方式作为伴奏的一部分,并在歌唱旋律中加入藏族民歌元素,结合摇滚风格体现出别样浪漫情怀;《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以藏族音乐元素为核心,融合民谣、流行、电子、简约等风格,将流行音乐、严肃音乐及民间音乐特质相结合营造出神秘、神圣、充满灵性的声音,成为中国新世纪音乐的代表。

二、民族民间元素的复合性使用

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说唱(曲艺)、戏曲、民族器乐,代表元素包括音调、节奏、唱腔、音色等。随着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探索不断深入,在流行歌曲或乐曲中对于民族民间元素的使用也有了新的发展——对民族民间元素进行复合性使用,将多种元素融合于同一首作品中,更立体地展现民族化。

《大中国》的旋律可以说是复合性使用的典范③:前奏使用《东方红》的音调,第一段选取了东北秧歌《满堂红》的音调,第二段选取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核心音调,间奏时又使用了《满堂红》的音调,在一首歌里用到西北、东北、江南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以此契合大中国的主题。在配器上使用中国鼓(发源于上古黄帝时期)、编钟(最早发现于西周)、筝(战国时期)等民族乐器,在丰富民族音色的同时以此隐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好汉歌》不但旋律上使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山东鼓吹乐《锯大缸》的音调和特征节奏(见谱例1),还在前奏中使用了威风锣鼓的节奏,演唱时运用河南方言的韵腔,并借鉴山东鼓吹一唱一和的表演形式将歌曲演唱形式设定为领唱、合唱的方式……将歌曲磅礴、豪迈的气势尽情展现。

谱例1  《好汉歌》《王大娘钉缸》《锯大缸》旋律片段对比④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配乐及歌曲融合黄梅戏、越剧及佛教音乐的音调和音乐特点,以音乐剧的方式进行全剧构架,将中国古典音乐化于西方音乐结构中。

三、体裁、风格的多样化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的风格种类多样:布鲁斯、摇滚、民谣、乡村、爵士、索尔、流行、节奏布鲁斯、嘻哈、雷鬼……。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风格各异的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如何将民族元素融入不同体裁和风格成为创作者进行民族化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无所有》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进入新的阶段。在这首歌曲中第一次将民族元素融入明确的流行风格——摇滚,首先它采取了现场乐队的形式进行配器,乐队中电声乐队(架子鼓、电贝司、电吉他、键盘)为摇滚乐队的常规配置,在此基础上加上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唢呐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摇滚气质完美融合,而笛子的灵动又和乐队的力量感产生反差和碰撞;旋律中的西北民歌音调高亢,崔健独特的唱腔借鉴了美国民谣的说、唱结合又暗含了中国民歌中的喊腔特点;表演时他身着军便装、牛仔裤、黑色大头皮鞋,从视觉上进一步隐喻先鋒与传统的对峙……这些融合方式不但在音乐上将摇滚、布鲁斯、民谣、说唱等风格糅在一首歌曲中,更重要的是将歌曲赋予了流行文化的印记,打造出中国摇滚乐锋锐、批判、桀骜、思考的特质。

在此之后,“民族化”的方式与流行风格的结合逐步多样。如《纤夫的爱》以男女组合演唱形式借鉴了山歌和号子中对唱及和唱的特点,采用男声流行、女声民族的方式对歌曲进行演绎,且唱且舞且演,拓展了民谣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芳》《我的1997》《一封家书》《钟鼓楼》《姐姐》等城市民谣旋律创作中夹念于唱,使歌曲更加贴近生活自然的表达。《涛声依旧》的歌词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渔火”“枫桥”“钟声”“月落乌啼”“客船”“愁眠”等意向化入,融思于景。曲调上每乐句的落音都使用了一字多音,以五声性旋法为基础的上辅助或下辅助音暗合古琴弹奏中“猱”的音响效果(见谱例2),为此曲增添了典雅、含蓄的意境。

谱例2  《涛声依旧》第1~4小节

四、方言、民歌、戏曲唱腔的引入

此时期在声音表达上也做出一些多样性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效果。如《说聊斋》根据聊斋故事的来源——聊斋俚曲将山东方言作为歌曲的音韵特点进行旋律创作,《山路十八弯》创作时根据四川话的音韵特点进行曲调设计,并用四川方言、长阳山歌喊山的方式演唱,歌声里充满山里民族质朴、热烈的情感。《前门情思大碗茶》旋律中巧妙地将京韵大鼓的音调融入,并在演唱时运用其声腔,开创了戏歌先河⑥。此后一系列歌曲开始将戏腔加入创作及演绎中:《故乡是北京》将京剧中的音韵、《说唱脸谱》将花脸的唱腔融入歌曲中,《梦回唐朝》将京剧韵白加入摇滚乐中。这些都是在对唱腔“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结语

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汲取各方养料,对流行音乐各种风格皆有涉猎。民族化的足迹仍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既有流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元素的融入,摇滚、民谣、流行、新世纪……二是将中国传统歌谣式的民歌与流行抒情风进行糅合,逐渐发展形成独具中国语言音韵特征及民族特点的华语流行风格。在唱腔上博采众长,引入民歌、曲艺、戏曲的音韵发展出“戏歌”这一全新的歌曲形式。在前一时期探索性地进行民族化尝试的基础上不断在新的领域和方向上挖掘可以使用的民族性素材。在融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与流行风格的关系,产生的效果既有融合又有碰撞,体现出创作者进一步思考中西方音乐语言、文化的不同,众多民族性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基于此“多元”意义上如何进行音乐创作等问题。

注释:

①付林编著的《中国流行音乐百年史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中以宏观视角将1978-2018年40年间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5、1986-1990、1991-1999、2000-2010、2011-2018。筆者着眼民族化,对1978年以来中国流行音乐进程进行重新审视,以关键事件及民族化手段变迁为划分依据,将此间40余年划分成三个阶段。1978-1985:探索与兴起阶段;1986-1999:继承与发展阶段;2000-至今:多元与融合阶段。本文就继承与发展阶段民族化的特点展开述论。

②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86。

③《大中国》,词曲高枫,收录于1995年专辑《天那边的爱》中,2013年获东方风云榜20年盛典二十年至尊金曲奖。施咏《东北民间音乐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载于《中国音乐》2018年第5期)一文中也对《大中国》进行了分析,提出其对陕北民歌《骑白马》《东方红》、东北秧歌《满堂红》、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借用及化用。

④《好汉歌》原调为A徵调,《锯大缸》原调为D徵调,为了便于音调对比,故皆移至C徵调记谱。

⑤《一无所有》,词曲崔健,首演于1986年5月北京工人体育场百名歌星演唱会。1989年3月,获得由《人民日报》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新时期十年金曲奖 。2008年10月,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⑥《前门情思大碗茶》,闫肃词、姚明曲,首演于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2001年5月,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声乐作品。2008年10月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言中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的冲击和影响
从和服反观汉服的继承和发展
对民歌《龙船调》及两首《新龙船调》的音乐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浅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