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记忆

2021-09-10孟建军柳苏凌

乐器 2021年8期
关键词:江姐铁锤歌剧

孟建军 柳苏凌

王铁锤:在红色熔炉里锻炼成才

王铁锤是继冯子存、刘管乐之后北派笛子的重要代表人物。1932年,王铁锤出生于河北省定县子位村。子位村被誉为是吹歌会之乡。王铁锤幼年便受到了民间音乐的熏陶,七岁时接受父亲的吹歌音乐启蒙,并向吹歌会的其他老艺人学吹笛子及吹歌音乐。十岁时,王铁锤就正式加入到村子里的吹歌会,成为年纪最小的管子演奏员。

手持乐器加入队伍

1947年,音乐家张鲁、刘行去河北定州子卫村采风,发现了一支颇受农民欢迎的民间吹管乐器演奏团体,当地人称“吹歌会”。吹歌会演奏主要使用的是管子、笙、竹笛、唢呐等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两位音乐家听了这些民间艺人精彩的演奏之后甚是兴奋,很快就把这支17人的吹歌队伍介绍到了华北联合大学所在地——河北辛集小李家庄去演出。

如今,89岁的王铁锤回忆:当时我在吹歌会里吹管子,我们河北吹歌在音乐会上演前半場,河北评剧团李和增他们在后半场演出了《扈家庄》。王铁锤依稀记得当时他所在的河北吹歌为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演奏了《小二番》《大二番》《八仙庆寿》《金子经》《五圣佛》《红绣鞋》《逗鹌鹑》等曲牌,近一个小时的演出,让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感受到了冀中平原的原生态音乐特有的魅力。当时文学院院长沙可夫把王铁锤叫到房间里,详细询问了吹歌会成员的生活情况,并问他是否愿意留在华北联合大学?

通过在华北联大的演出,王铁锤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他和王小寿等3名小乐手被留下,成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二班的学员,当时任音乐系主任的是李焕之。“学校发给我一套灰军装和一条皮带。军装比较肥大,因我个子小,穿着不合身,李焕之知道后,便把军装拿去。他裁剪缝接很快改好了,经过修改后的军装穿在我身上,长短大小正合适。戴上军帽,扎好皮带,我俨然就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小战士。”多年后,王铁锤回忆起加入革命队伍的情形心情仍很激动。王铁锤以优异的表现进入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学习,他记得李焕之对他们说:“学校安排了文化、音乐知识和军事课程,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尽快掌握革命的文艺武器,投身到文艺工作中去。”

在华北联合大学,王铁锤不仅学习音乐理论,还学习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在革命的大家庭里,王铁锤感到了别样的温暖。在那里,他还常常能见到周巍峙、成仿吾、丁玲、艾青、葛洛、江丰、李琦、李焕之、马可、孙维世、郭兰英等一大批文艺界名人。

王铁锤说:如果不是张鲁和刘行推荐我们到华北联大演出,我可能一辈子都在定县子位村。

多次随团赴欧洲演出

王铁锤记得在1948年,舒强团长带领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80多成员,欢迎从苏联归国加入华北大学文工团的孙维世。“我们在河北正定县组织了一个欢迎会,会上,孙维世还朗诵了萧三的诗歌。”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王铁锤跟随文工团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偷袭,接到撤退命令。他们步行到石家庄、景兴、阳泉、榆次,后来走到窦店、良乡、长辛店。

1948年石家庄解放,华北大学文工团成立,王铁锤被调到该团乐队工作,从此成为一名专业音乐工作者。年轻的王铁锤背着乐器随团赴西柏坡为中央领导演出,他也跟着演出队奔赴前线为军民演出。1949年1月31日,他随军北上进入刚解放的北平,为傅作义起义人员以及南京来的国民党谈判代表及香港回来的民航起义人员演出。

1949年8月,17岁的王铁锤拿着一本中华民国的护照,护照上写着“铁锤”,王铁锤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赴匈牙利和莫斯科,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同去的领导有李焕之、周巍峙、马可等人。“在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李波演唱《翻身道情》,得了二等奖。当时马可拉板胡,我吹笛子,王小寿拉二胡。郭兰英唱《妇女自由歌》,得了三等奖,我们的舞蹈《胜利腰鼓》也得奖了。”回忆起当年在匈牙利演出的情景,王铁锤记忆犹新。

世界青年联欢节结束之后,王铁锤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从莫斯科坐了九天九夜的火车,于1949年10月1日凌晨4点回到了北京。东单的一个澡堂子,成为这些新中国青年艺术家们暂时的栖身之地。当天下午三点,王铁锤随青年艺术团全体成员来到天安门左侧临时搭建的观礼台。王铁锤记得,当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军乐团奏起了李焕之配器的《东方红》乐曲。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的声音响起之后,全场一片暴雨般的欢呼声。

后来,王铁锤相继于1951年、1953年随团赴欧洲访问演出。1955年,他以中国民间音乐演出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随后赴华沙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他参加的民间管乐四重奏和笛子独奏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由于王铁锤在民族管乐演奏上的突出成绩,他还被选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代表大会。

写曲编书讴歌时代

在李焕之、吕骥、周巍峙、李凌等许多老一辈音乐家的热情关怀和指导下,王铁锤在艺术道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艺术风格日臻成熟,笛艺造诣炉火纯青。同时他在音乐创作上也渐入佳境,硕果累累。王铁锤先后创作了笛子独奏曲《黄河边的故事》《草原的春天》《想念》,《油田的早晨》等作品,改编了笛子独奏曲《荷花赞》,创作了萧独奏曲《秋叶吟》以及巴乌独奏曲《金色的牧场》。

1984年,王铁锤将多年编曲演奏的二十多首笛曲作品拿去向李焕之汇报请教,李焕之建议他汇集成《王铁锤笛子独奏曲集》。他亲自写序言,将曲集推荐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王铁锤又编辑出版了《笛箫演奏速成法》(带示范演奏CD唱盘)和《竹笛吹奏入门》,李焕之亲切地为王铁锤题字:“竹笛生辉,源远流长”,之后王铁锤又编写出版了《巴乌葫芦丝》《中国民间管乐吹奏曲集》《古埙演奏基础》等书,受到广泛好评。

如今89岁的王铁锤时常还拿起葫芦丝吹上一曲,他还读书看报,心系民族音乐。他说:“我从一个农村小乐手,成长为文艺工作者,还远赴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这些都与李焕之等老一辈音乐家数十年来对我的热情培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之际,王铁锤感恩党的培养,回望难忘的峥嵘岁月,感慨万千,更加怀念引领自己走上音乐之路的李焕之等老一辈红色音乐家。

歌剧作曲家金砂的音乐之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许多红色经典剧目都在上演,经典歌剧《江姐》更是不会缺席。《江姐》中旋律优美的主题曲《红梅赞》及《绣红旗》,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让人领略了经典歌曲的魅力。而金砂,就是《红梅赞》《绣红旗》的曲作者之一。前不久记者采访了著名作曲家金砂的女儿刘尔璎。刘尔璎讲述了父亲金砂走上音乐之路的经历以及当年参与创作歌剧《江姐》的一些故事。

师从名师学习作曲  谱《牧羊姑娘》一曲成名

金砂原名刘瑞明,1922年出生于四川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巴川镇。1940年,18岁的金砂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近代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和陈田鹤先生。1945年,金砂就读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艺术教育系,继续师从在该系任教的劉雪庵先生学习作曲。1946年,金砂用笔名“刘先理”创作了成名作《牧羊姑娘》(邹荻帆词),这首歌曲发表在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的刊物《音乐学习》第一卷第4期。不久,这首《牧羊姑娘》被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发现,成为她为期两年的巡演音乐会的常备曲目之一,从此《牧羊姑娘》得以广泛传播,金砂由此一曲成名。1946年,金砂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艺术教育系毕业后,到江苏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加入人民军队 谱写战斗歌曲

“1949年4~5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继而解放苏中、苏南和广大的江南地区。是年6月,金砂参加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共同发动渡江战役并进入江浙地区的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二野军政大学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后,加入解放大西南的大军行列,并进入二野政治部文工团,从此成为一位军旅作曲家。”通过李诗原(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为金砂文集《中国民族歌剧探索》所写的序言中的文字,我们还了解到在进军西南的征途中,金砂创作了《打到西南去解放全中国》(后改为《打到西藏去》)(杨坚词)这首歌曲署名“金砂”。也正是从此时开始,金砂这个笔名,正式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之中。“打到西藏去,解放全中国”亦成为第二野战军及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的战斗口号,后来这首歌曲很快在二野唱响。

后来金砂入西南军区政治部战斗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1955年,金砂被调入空政文工团。

用情谱写动听旋律  经典《江姐》广为传唱

金砂进入空政文工团创作室任创作员,后被调入空军政治部歌剧团任编导,从事歌剧音乐创作。从1955到1965十年间,金砂步入了他的音乐创作高峰期,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说唱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为《江姐》等歌剧的音乐创作完成了丰厚的艺术储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金砂创作了许多歌曲,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张世燮词)《我家乡的龙门阵摆不完》(阎肃词,与歌唱家秦万檀合作谱曲)。

1964年由阎肃作词,金砂、羊鸣、姜春阳三人合作创作了歌剧《江姐》,金砂在很多重要唱段如《红梅赞》等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金砂在他的《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一文中提到,歌剧《江姐》就是运用戏曲音乐手法于歌剧写作、尝试的结果。在《江姐》中,金砂用川剧中的甩腔,以扩充、压缩、加花和变奏的手法展开写作,特别是《红梅赞》唱段中主题的发展手法。主题一出现就直接用拉高和甩腔唱法,突出江姐高风亮节的气势。

正如李诗原老师所言:金砂是我国20世纪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金砂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于中国民族歌剧,这不仅在于歌剧《江姐》,而且在于他关于民族歌剧创作的思考和研究。

金砂的学生李庆园回忆:“感受金砂老师的音乐,如沐阳光和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歌曲,有一种特别的亲近之情,他们能像从心底里萌发出来的亲情,那样自然流淌到听众的心田。”

继承先辈遗志 再谱时代旋律

金砂的女儿刘尔璎在接受采访中说:“我父亲那时挨整,被迫脱下军装回到了重庆铜梁老家。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父亲才恢复公职,回到苏州与我和母亲团聚。”她接着回忆道:“每天傍晚的闲暇时间是我最快乐幸福的时光,父亲常常会和我坐在苏州小巷的家门口,乐滋滋的给我讲创作歌剧《江姐》的情景。他说,在创作第六场江姐被捕后,沈养斋(特务头子)劝江姐投降的剧情和唱段(《你要三思而行》)时,编剧阎肃叔叔和父亲如何一起反复推敲唱词,分析人物内心表达,把沈养斋这个老奸巨猾、虚情假意的人物本质刻画得惟妙惟肖。父亲绘声绘色地给我描述故事情景的画面,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十分难忘。”

刘尔璎说:“1970年,在父亲恢复名誉和公职后,到了江苏省苏昆剧团工作。他创作了昆剧《娇杨》、锡剧电视连续剧《青蛇传》、苏剧《五姑娘》等地方戏剧音乐。担任苏州音协主席之后,他仍埋头创作了许多歌剧。” 20世纪80年代初,金砂还陆续创作了《蔚蓝色的旋律》《金孔雀》《木棉花开了》《云岭翠竹》等歌剧。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尔璎也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1996年3月,金砂先生因病去世。金砂的女儿刘尔璎继承父亲的遗志,专注于音乐创作。她与著名纪录片导演李安东合作创作了纪录片《天堂的故事》主题曲《天堂故事好风流》,此曲还在央视“每周一歌”中播放,后来她还与李安东合作创作了歌曲《你是风》、金砂小学校歌《金砂之歌》。刘尔璎表示:父亲虽然离开我已25年了,但作为他的女儿,我要继承父亲的优良作风,不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为繁荣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出一份力,为善良、智慧、勤劳的人民多创作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江姐铁锤歌剧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掩耳盗铃
沉重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
一声吼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