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价值与能量:全面小康与全民健康的耦合机理探析

2021-09-10齐峰

邓小平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新冠肺炎疫情

齐峰

[关键词]全面小康;全民健康;耦合機理;新冠肺炎疫情;健康中国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形势持续向好。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对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指出:“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抗疫和脱贫“两手抓”“两不误”的坚强决心和意志,丰富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之间的内在关联,对深刻理解人民健康理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民卫生健康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以来,学界越来越重视人民健康问题研究,尤其关注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系列重要论述。此外,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学界也从乡村建设、贫困治理等角度检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然而,学界就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问题基本上是分而述之,鲜有学者在理论上系统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个别学者在研究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时论及了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的关系,认为人民健康“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也有学者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影响。

总的来说,当前理论界就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两者间的互动效应如何等问题依然缺乏深入的学理探究。本文尝试探究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之间的逻辑关系,系统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机理,期望有助于推动人民健康理论的学理探究。

一、目标耦合:融人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愿景

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具有目标耦合关联,厘清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是探讨耦合机理的逻辑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也可以说是阶段性目标;全民健康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概言之,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相互支撑、互为一体,在根本指向和战略日标上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战略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领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

自古以来,“小康”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的理想状态。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在这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纳入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大历史视野中去考量,被置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中。为了实现与中国梦相衔接的全面小康,习近平创造性地制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如期实现意味着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为实现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奠定健康基础。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民健康不只意味着每个人免于疾病困扰、享受幸福生活,而且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力量之源,更是综合国力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赖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否认,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必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其“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人民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有美好未来以及能否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52.05岁延长至76.34岁。但是,人民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例如,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上升明显,血脂异常病患者增多,膳食营养、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进入新世纪,“非典”、新冠肺炎等突发传染性疾病使健康风险激增,人民健康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此外,在新时代,人民对健康的要求已上升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健康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加快补齐健康领域的诸多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基于这一考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上,习近平提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并反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了两者在战略目标上的一致性。从战略目标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解决困扰人民健康的结构性问题、健康贫困问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可以说,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衡量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可以为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加强大的力量。从此意义上来说,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方向一致、目标吻合、同步推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战略举措:以健康中国战略托起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旨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部署。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成为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条件。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并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国家卫生和健康领域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卫生和健康民生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健康中国2030”战略从价值理念、战略目标、基本路径、量化指标等方面作了系统安排,勾勒出人人享有健康、人人幸福的美好蓝图,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体目标上,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向一致。实现全民健康、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导向。其中“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总目标。所谓“全民健康”,蕴含了“全”和“民”两层意思:“全”是“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民”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中,健康问题既是基础性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没有了健康,学、劳、老、住都无从谈起。由此可知,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导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为了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保护人民健康、保障人民健康利益。正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在阶段目标上,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吻合。为实现全民健康总目标,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见表1)。

可以发现,健康中国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通过第一阶段的规划和建设,中国国民健康状况将明显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77.3岁。人民越健康,就越接近全面小康的建成目标。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健康水平将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而全面小康社会所创造的卫生健康条件则为提升健康水平创造了条件。

二、价值耦合:注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的价值耦合是指两者在价值旨归、伦理价值上的契合。人的全面发展是两者价值追求的共同基础和逻辑归属,由此体现在价值伦理上都倡导公平正义,在价值取向上都把人民利益视为至高无上。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耦合的价值旨归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终极价值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所关注的是“现实的人”,也即“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现实的人”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找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不言而喻,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全民健康,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行动的价值基础。

1.两者耦合的核心是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实践指南。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全面小康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小康社会的发展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种生活状态表现为物质上的衣食无忧、精神上的健康充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体现的人民性集中表现在民生领域,人民健康问题是突出的短板。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卫生健康环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中国共产党既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又要决胜全面小康,两者之所以能统筹推进,是因为它们在价值主体上是一致的。毋庸置疑,人民生命安全了,身体健康了,这样的社会才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

2.两者耦合的重点是全面

“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显著差异在于“全面”。相较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社会。全面小康的“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也意指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更着眼满足仝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仝方位需求。概言之,2020年建成的仝面小康社会将实现五个领域均衡发展,具体落实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必然结果,如果很大一部分人的健康权益无法保障,甚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那么,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品质将大大下降。当前,在“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下,全民健康既要实现人的身体健康,又要追求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还注重为实现健康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而言,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获得的。由此可知,只有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健康需求。

3.两者耦合的关键是发展

“现实的人”不仅指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會关系的总和,也道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全面小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过渡阶段,不是终极阶段。尽管在这个阶段,人生活殷实,各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仍存在许多发展上的短板,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的建设阶段上不断解决。因此,即使我们建成了全面小康,依然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啃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硬骨头”。以此推之,全民健康的实现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工程不同的是,健康问题难以一蹴而就,无法通过单次补偿措施得到解决,这也使得健康扶贫将是精准扶贫中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不得不承认,“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这个事情是一个长期化的、不随着2020年我们宣布消灭绝对贫困以后就会消失的”。因为即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的生存风险和健康隐患依然存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发展,全民健康必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将随之达到。

(二)倡导公平正义是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耦合的伦理价值

公平正义作为一个批判性反思的伦理价值范畴,表达了人们对超越现实社会状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的伦理价值。之所以说是伦理价值,是囚为公平正义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本原则,彰显了人们对已有社会状况的反思和价值评价,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价值诉求,体现了伦理上的道义和人性,成为“支撑着人类生活的框架性的东西”。概言之,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所倡导的公平正义是社会正义的具体展现,即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小康社会和人民健康问题的现实关照。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的伦理本质相一致,两者内在契合。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直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提到公平正义,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毫无疑问,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识,也是必要保证。全面小康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已经突破了传统经济意义上的伦理价值,而是一个延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宽领域、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从宏大的视野审视全面小康的伦理价值,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和外延,读懂公平正义在全面小康社会中的意义。

具体到人的健康问题,健康正义体现了全面小康的公平正义之善,旨在以正义的原则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健康发展。可以说,健康正义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重要标志。因为一个社会如果其成员失去了生命或者不健康,一切都难以谈起,正所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健康正义不仅是伦理价值的鲜活体现,而且还通过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得以实现。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共建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全民健康的方法途径。一方面,共建共享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创造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丰富物质资源。同样,实现全民健康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健康中国战略就是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巨大工程。从共建共享的角度实现公平正义,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责任、义务、公正等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共建共享原则引领和规范健康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健康领域的道德和利益的统一。对此,习近平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在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批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抗“疫”一线,发扬了救死扶伤、牺牲自我的精神,印证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道义原则的重要性。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维护健康卫生的公平正义,防止因病返贫,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三、能量耦合:探寻全面小康与全面健康之间的双向驱动

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的能量耦合指的是两者之间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并形成了促进两者共同增长的动能,也就是所谓的“健康护小康,小康促健康”。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全民健康将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全民健康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两者互动性越强,耦合度也就越高。

(一)全面小康为全民健康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

全面小康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有序社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六个方面展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无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必将为实现全民健康创造更加优越的基础性条件。

1.经济水平的提升为全民健康提供物质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将从世界经济大国迈向世界经济强国。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我国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诚然,全民健康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在医疗资源上的大量投入,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收入提高、技术发展、需求多元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卫生总费用表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政府将为保障全民健康提供更加充裕、质量更高的医疗服务,这是实现全民健康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保障。可见,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绝不可能脱离全面小康社会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实力的提升将是政府提供健康资源的根本保证。此次新冠肺炎病人的免费治疗就很好地考验了我国的经济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及时预拨疫情防控资金,及时调整医保政策,对患者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国家承担了危重患者的全部治疗费用,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2.医疗体制的完善为全民健康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制度上将更加成熟定型,从制度上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医疗卫生制度作了明确的要求,尤其强调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体制机制薄弱问题,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全民健康的制度保障体系也将更加成熟定型。可以想象,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医疗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备,运行机制更加有效。

3.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全民健康提供文化保障

物质富裕和精神丰富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表征。只有物质富裕,没有精神丰富,就谈不上全面小康,两者兼具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但精神生活发展相对滞后。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与物质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小康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建成,是全面小康“自我形塑”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大健康是全面小康在健康领域的具体呈现。大健康体现为全过程、全要素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展现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广阔图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而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人民将享受到更加丰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成果,无论在优秀精神产品上还是在精神生活业态上更或在精神实现价值上,人民身心更加愉悦,继而获得内外兼修的全面健康。

4.安全环境的塑造为全民健康提供社会保障

安全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小康在本质上蕴含了“小安”的意思,小康生活必定是安全的生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然要求严控社会风险,塑造安全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安全。健康不安全是威胁人民安全的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SARS、甲流、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疾病频发使人类面临重大卫生健康风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传播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也是对风险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而疫情的有效控制更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次大检验。幸运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这次考验。进一步而言,小康社会建设中社会治理的重大突破,尤其是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想象,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风险社会治理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人民的健康安全环境也将大大改善。

5.美丽中国的建设为全民健康提供生态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一步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危及到人民健康,损害人民健康权益,饮用水、空气污染等是疾病频发的一个重要根源,如空气污染极易造成慢性呼吸道疾病。着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人民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美丽中国将日渐成为现实,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民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一个风清、水净、地绿、天蓝的美丽中国对保障人民身心健康起着极大的正面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绿水青山的世界既能有效阻断各种病毒的传播,也能有力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

(二)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动力

如上所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而全民健康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社会、生态问题。由此看来,全民健康对全面小康的作用,不只表现为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是社会稳定、政治发展、文明进步、人民团结、生态良好的基础动力。

1.全民健康促进经济增长

全民健康作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的一个变量,其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就是生产力,关心人民健康就是关心和保护生产力”。一个民族,如果人人都是身心健康,那必将汇聚起强大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健康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想象,一个有14亿人口的庞大国家,全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为国家经济总体发展带来巨大的“健康红利”。相反,国民健康素质不高,则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负担,导致经济发展减速。二是在实现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健康产业的培育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人民币。一批上规模的健康产业的出现,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拉动经济增长产生持续动力。由此可见,全民健康问题已超越了人的健康本身,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全民健康助推政治发展

全民健康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核心议题是公共健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这也决定了健康和政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健康卫生不只是科学和技术问题,大量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严峻威胁,健康问题逐渐从私域走向公域,越来越依赖国家公权力。另一方面,人们追求健康的过程以及全民健康的实现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健康的过程本身是一项增进民主化的政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参与健康政治实践,习得和传承健康政治文化,完善健康政治人格,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换言之,社会主体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健康权益,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愈加强烈,更为热心地参与健康事务管理,而政务活动也将更加公开透明,一系列关系到公众健康的信息及时发布,政党、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升,政权合法性的认同度大大增强。二是“将健康融人所有政策”有助于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政策效能。科学有效的健康政策离不开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等全过程的调整和完善,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政策的协调和保障。毫无疑问,全民健康的实现过程也是一个提升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过程。

3.全民健康涵育文明进步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全民健康最有效、最经济、最简易的途径。特别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性疾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众所周知,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滋生病毒、传播疾病的土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传播暴露出居民在饮食习惯、厕所安全、餐桌卫生等公共健康素养上的诸多缺陷。当然,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一次很好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在防控疫情中,人们逐渐纠正了以往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公筷公勺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勤洗手戴口罩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革除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但也是一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并提高健康素养的深刻革命。这种革新健康观念、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既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形成新风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4.全民健康关乎社会安定

全民健康是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从本质上看,实现全民健康,“解决的是民生疾苦,化解的是社会矛盾与经济危机,促进的是国家认同、社会公正与全面发展,维系的是社会安定与国家安全”。可见,全民健康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有力支撑。全民健康,意味着人人享有健康,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都不掉队,健康权益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在建成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如果不解决好因病致贫或返贫,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一些偏远农村医疗条件总体较差,农村居民面临的健康风险更高,一旦患上大病或慢性病,极有可能倾其家中积蓄,再次陷入贫困,很有可能引发这些居民对社会的不满,导致人心惶惶,危及社会稳定。对此,健康扶贫政策应运而生,旨在让广大农村贫困居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只有牢牢抓住全民健康,解决全面小康路上的“因病滞贫”问题,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才能增强安全感。总之,人民获得了足够的健康资源,就会降低对社会的怨愤情绪,社会矛盾也将得到有效缓和,这种良性互动显然符合全面小康的发展要求。

5.全民健康滋养良好生态

全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联。人的健康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样,人们对健康的期盼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健康和绿色发展相协同,形成绿色健康的新生态。人们对干净水质、清新空气、绿色饮食等优质生态环境的追求,必然会营造出人人关心生态、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环境。例如,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环境整治,有助于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又如,倡导低碳出行,既是健康的出行方式,也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净化空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刻,尽管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也为普及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带来了契机,无疑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四、結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何把握全面小康与全民健康间的耦合关系及趋势,是关乎实现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建构了“目标耦合——价值耦合——能量耦合”的分析框架,三重耦合形成了丝丝相扣的逻辑整体。在这个框架中,目标耦合是两者的共同行动方向,体现了目的性;价值耦合是两者建设的评判标准,体现了伦理性;能量耦合是两者相互作用的运行机理,体现了能动性。概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日标上,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充分彰显全面小康的人民性,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也必将助推全面小康的最终建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建成后的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将更加宽裕。当然,健康问题并不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自然解决,而且人民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变量。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全面小康建成后,影响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风险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全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层次不高。不言而喻,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后,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全民健康问题,只有将健康更好地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放在第一位,营造健康公平的环境,弥合人民健康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