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行为特征对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研究

2021-09-10李雅楠范斌斌马耀东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行为特征公共空间大学校园

李雅楠 范斌斌 马耀东

摘要: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校园公共空间对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对校园公共空间造成的影响,总结出校园公共空间的具体空间职能,从而寻找满足大学生不同行为活动的校园公共空间。本文的第一部分探索高校的发展背景与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校园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与构成要素的分析,第三部分详细分析大学生的行为特征,第四部分具体介绍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特征,在最终部分提出整改策略。

关键词:公共空间;大学校园;大学生;行为特征

0 前言

第一,高校发展背景。信息化时代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早期的大学校园规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服务学生,校园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应当立足于学生对于环境的内在需求,从而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1]。目前,校园空间的建设打破了以往的规划,以变化的空间形式为学生、老师打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环境。将固有的校园环境转化为新的形式,通过多变的空间为校园带来更多活力,从而满足学生在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各项需求。

第二,高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园规模随着高校学生的激增而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导致校园在扩建校园、改建校舍、迁移校区的过程中盲目追求“量”,致使校园空间的功性混乱。在视觉功能方面,景观设计与层次结构的设计未考虑到学生的空间视觉体验,无法满足其心理情感需求。室外公共空间的建设存在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缺失的问题。部分校园环境对空间的限定过于死板,边界分割过于明确,使不同空间的过度生硬,空间的氛围转换无序。如何有效合理地规划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怎样利用校园空间为学生提供服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已成为当下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1 校园公共空间

1.1 校园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在建筑学层面,公共空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室内外场所空间。室内部分一般是指大堂、展厅、会议厅、走廊一类的空间,室外指广场、街道、公园等[2]。广泛而言,公共空间是指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空间,人人都可以在空间内交流、互动。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表示文化是以城市为基础发展的,大学校园也如同城市一样,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交流、娱乐交往的场所。因此,大学校园中的公共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一般存在于大学校园建筑实体之间相连接的区域空间,是调节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

1.2 校园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大学校园的室外公共空间既需要满足学生的群体性行为活动,也需要满足学生的个人性活动。对于此类空间的设计,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行为特征的分析解读[3]。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满足的构成要素包括尺度、密度、边界、连接等。

尺度是指研究对象的尺寸与其他参照对象所呈现的比例关系。对于校园公共空间而言,尺度是指空间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互相构成的位置关系,通过感知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心理感受。

密度则是质量的衡量单位。对于校园公共空间而言,主要是指单位面积内所能容纳的学生总人数。因此,空间的密度对空间的使用率存在影响。

边界通常是指空间的边缘部分,边界分为硬性边界与软性边界,通过是否刻意围合进行区分。空间产生的压迫感或是放松感让人们能够感知边界的存在。

连接是指空间的彼此重叠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的彼此渗透能够对空间的整体判断产生影响,同时影响人在空间内的行为方式以及人使用空间的频率。

2 大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2.1 大学生行为特性

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步开展自主生活,大学时期是人自主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校园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独立思想的培育建设。根据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研究可以得知,五类需求是由低需求向高需求转化发展的,而大学生的需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发生相应变化,其在不同阶段对校园公共空间的需求也不相同。大学生行为普遍存在四类特征。一是规律性,校园生活简单,三点一线的活动轨迹较为常见。二是多样性,作为新一代的新青年群体,大学生具备积极探索的精神,校园内的社团、学术等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三是集体性,集体的研讨学习或是生活中的聚集是十分常见的行为。四是私密性,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之外对独处的需求也开始增加。

2.2 大学生的校园行为需求

大学生在校园空间环境内存在两类需求。第一是物质需求。物质需求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所需的基础物质需求,如教学设备、居住空间等。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而言,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饮食起居需求,空间的设计规划应当充分确保舒适性与效率性[4]。校园空间的范围并不仅局限于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同样要满足学生在自我与社会层面的不同需求。第二是精神需求。主要是指校园环境对学生情感的影響,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起到舒缓与安抚作用,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与生活,通过团队交往获得自我与群体的认知,培养自信,全面发展人格。

2.3 大学生的校园行为方式

2.3.1 基本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活中,学习、住宿、饮食和运动是大学生基本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大学校园规划中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休闲运动区等几大功能区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可在校园的任意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自我学习[5]。餐厅除就餐外也是学生自发性交流的重要场所。如今的校园设计对学生寝室的关注度极高,致力于打造功能复合的生活空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之外的生活场所。

2.3.2 社交行为方式

校园群体活动中始终存在社交行为,学生间的交往交流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社团活动触发的被动交往具备的社交程度较浅,在学生相互了解后产生的聚会行为中蕴含的社交程度有所提高,而深层交往则主要出现在亲密好友或情侣间,此时对私密性的需求便逐渐升高。因此对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需要考虑不同社交程度所需要的空间环境,从而打造更具人性化的校园空间。

3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特征

3.1 校园地理区位分析

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为调研对象展开研究。学校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交通便利。该校园的规划设计曾获得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其占地面积约2400余亩,在校师生约2.7万人。校园地形呈坡地形式,西南高东北低,高差约20米,两纵两横的四条景观轴线串联起校园内的主要景观节点,主景观轴为纵向,轴线与道路流线重叠(见下图)。

3.2 校园空间属性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校园广场、绿地景观。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包含的具体空间有报告厅建筑群、校史馆、海草房建筑群、老别墅区、寝室区绿地等。该场地与建筑功能关联性强,室内外空间交流明显。校园广场区域包含有月泉广场、映雪湖Ⅰ区与Ⅲ区,该区域位于校园中心,用地规模大,空间开阔,具备自身主题与特色,因此适宜多种人群和多樣活动。绿地景观区域包括映雪湖Ⅱ区、情人坡,此区域占地面积小,以景观与绿化小品为主题,景观内容丰富,具有良好的遮蔽性,因此具备半私密性与私密性。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如校史馆是以建筑为设计主体而展开的外部空间,周边景观设施的密度在三大区域内含量最低。绿地类景观密度最高。广场类的空间设施总量占比最大,例如映雪湖Ⅰ区拥有众多路灯、座椅等设施供人群在参观游览广场过程中休息使用,而公共建筑类外部空间的设施占比相对较小[6]。

4 校园公共空间整改策略

4.1 基于行为习性的校园公共空间的优化原则

对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需保持其整体性,校园空间和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需保持相互配合衬托的节奏,确保观赏者能够获得具有连续性的参观感受,因此在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增强校园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7]。对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确保空间具有清晰的方位感,因此校园中需要设计识别度较高的标志,可置于道路交叉口、空间结点等位置。

对大学生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可知,大学生的行为存在多样性与随机性强的特点。因此,公共空间设计需要保持复合性与多样性,以满足学生对公共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从而释放空间活力。

4.2 基于行为习性的校园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4.2.1 校园空间组合的层次化策略

为了满足学生对空间方面的不同需求,在山东建筑大学的空间组合营造中需要按照学生对于空间开放意愿的反馈进行设计,同时需要考虑到各个空间人员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现实状况,对区域内现有的不足进行整改,通过空间要素的增加吸引人员流动[8]。例如在公共设施安放较少的月泉广场区域内增加设施数量,使该空间舒适度提高,从而吸引学生前往该公共空间。校园空间需要具备完整性,因此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校园广场、绿地景观的设计需要彼此配合、相互衬托[5]。在道路的交叉口等区域可放置校园地图或其他有助于校园文化推广的标示,借助人流密度较大的区域增强校园整体的空间活力。基于前文对于大学生行为特征的分析,需要确保空间具备层次感,从而满足不同行为的需求。

4.2.2 聚集与滞留性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部已有的广场空间区域众多,包括月泉广场、校庆广场、映雪湖区等,这类区域周边拥有复杂的交通网络,连接各类入口空间,具备穿过性与驻停性,能够有效引导和疏散人流。社交广场的尺度不宜超过50m,否则易产生陌生感。除了视觉的影响,也应将学生群体的内心感受作为依据。教学建筑入口的空间具有半公共性质,教学楼围合而成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感受,因此建筑前的广场便成为进入建筑前缓解学生压力的有效地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以绿地为主,通过不同的地面铺装分流人群,同时软硬材质结合使用,减少空间对学生的压迫感。设计校史馆等具备纪念意义的空间时,应当突出建筑周边原有绿地与水池,通过地面铺地与绿植划分建筑边界,有效引导人流。

5 结语

信息化时代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校园在扩建与合并后,需要在质的方面调整更新。大学时期是学生逐步开展自主生活,形成自主价值观的关键期,大学校园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独立思想的形成。本文以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为研究主体,探寻对校园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校园公共空间的具体空间职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寻找满足大学生行为特征的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并具体分析山东建筑大学的校园公共空间,基于实际情况提出整改策略,以期建设优质的校园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品良.基于环境行为学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20.

[2] 刘轩昂.高校人性化公共空间营造探讨——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29):63-66.

[3] 王扬,窦建奇.大学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发展历史沿革[J].华中建筑,2011,29(01):127-132.

[4] 陈晨.大学建筑归属感公共空间设计与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5] 王坤花.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6] 文涛.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7] 杨慧,吴萍,邵鲁玉,等.基于PSPL调研法的开放式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景观设计,2020(01):46-55.

[8] 杨柳.大学校园植物造景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雅楠(199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范斌斌(1996—),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马耀东(1997—),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行为特征公共空间大学校园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