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举措

2021-09-10钱彩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屈原文本传统

钱彩云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就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发现并总结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但是情境教学法的使用频率依然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全身心地融人文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课文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可以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与作者屈原、作品《离骚》相关的故事。在导人环节,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思美人》中屈原跳江的片段,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走进相应的情境。看完视频后,他们能够置身其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有的学生提到:“看完视频,我才终于明白屈原为什么会在《离骚》中写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样的句子了。”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了解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端午节的粽子为什么是用绿色的粽叶包裹起来的?有何寓意?了解了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学生会知道:相传,屈原去世后,百姓们非常悲伤,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但又害怕食物被江中的鱼虾所食,便用艾叶将其包裹起来,再缠上五色绳,投进江里。这就是粽子的由来。后来,人们慢慢将吃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样,教师将文本内容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强化了学生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上,教师仅仅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的方式来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积极开展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起来,以此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比如,在讲解《周南.芣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采摘芣苜”的活动。我们可以先展示一下芣莒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芣莒这种植物在荒地和路旁非常常见,分布在全国各地。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的人们会将它捣碎用作饲料。芣莒全草与种子都可人药,有利尿、清热、止咳的作用;7-8月,人们会将成熟的种子收集起来。

学生了解了芣莒这种植物,也看到了它的照片,但是没有体验过采摘芣莒的乐趣,可能无法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劳动人民的喜悦心情。“民生在勤,勤則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出“掇”“捋”“祜”“襭”等动作,感受劳动的乐趣。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文本,更加热爱劳动,还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屈原文本传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屈原之死
少年力斗传统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