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证券投资机构化趋势显著

2021-09-09陈晓琳

理财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收益投资者规模

陈晓琳

提要:从2016年底到2020年底,个人投资者持有股票型指数基金和指数增强型基金的规模从2137亿元增加到7412亿元,增幅明显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

2019年以来,证券市场的机构化进程加快。有了赚钱效应,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动向倍受关注。明星基金经理观点、顶流公募和私募基金加减仓、机构联合调研等,都是市场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认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逻辑,通过专业投资机构进入证券市场,证券投资的机构化程度不断提升。

产品化指数化趋势明显

个人投资者将资金交给机构投资者打理,能够显著降低投资难度,提升投资效率。

一方面,个人投资者时间精力投入都是有限的,很难及时捕捉市场实时变化。专业投资机构是全神贯注、专门从事证券投资,可以借助丰富的电子化手段和专业的投研团队搜集加工信息、研判实时行情走势并快速应对。

另一方面,沪深两市4000多家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做分析和选择的难度大,而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覆盖深度和广度高,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负责梳理跟踪、分析涨跌原因、给出买卖建议。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选择以购买产品的方式把资金交给专业机构进行投资。

指数化投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证券市场投资难度。通过投资指数型工具产品,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转化为机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

从2016年底到2020年底,个人投资者持有股票型指数基金和指数增强型基金的规模从2137亿元增加到7412亿元,增幅明显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对指数化投资的需求意识大大增强。

与主动管理类产品相比,指数化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更为明确。宽基指数产品能够快速实现资产配置,通过单一交易分散投资风险,投资海外市场更是如此。而主题或行业类指数产品,看好哪个板块一键配置,比自己买卖股票更加“稳、准、快“,还能降低个股选择内卷风险。

指数化投资的重要优势还在于帮助投资者获得必要的股票仓位,在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不轻易离开市场,克服人性弱点。因为长期来看指数跌幅相对有限,能涨得回去,而个股下跌和反弹幅度更难把握。

电商销售渠道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凭借互联网擅长的特点极大地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同样为个人投资者特别是“投资小白”们降低了投资难度。

电商渠道营销语言生动贴切、通俗易懂,主推产品紧随行情、具备一定费率优势,在基金产品赚钱效应示范下,互联网销售场景吸引了大量新客户和增量资金,充分激发了长尾效应。

到2020年末,在销售机构保有规模方面,蚂蚁财富的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一,天天基金排名第四,紧随招行、工行和建行,它们为公募基金规模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助推着证券投资的机构化。

拓展能力圈更需要专业机构

证券市场的新型投资工具趋于复杂化,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深化,更需要专业投资机构来实施。借助专业投资机构,个人投资者拓展了投资能力圈,享受到了更多赚钱福利。

在类绝对收益策略构建中,衍生工具大显身手。金融衍生品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目前运用较多的是股指期货、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等,既可以通过期现结合、套利来锁定风险,也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年化收益率的期望值区间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结构化产品。

2021年是资管新规实施前的最后一个过渡年。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而投资者还有预期收益惯性,可以想见,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低风险、收益穩健且波动小的绝对收益类产品仍是需求最大的品类,对“固收+”策略的需求会持续增加。

“固收+”策略中的“+”,通常是配置股票、基金、金融衍生工具、非标等一类或者几类资产。以运用场外衍生品工具的结构化产品为例,收益主要是通过挂钩各种股指或者商品来实施。较多的低风险类型产品采用鲨鱼鳍和双边鲨鱼鳍结构,以指数作为底层资产,投资者有机会获得较高年化固定收益,未满足条件时也能获得一定的下跌保护,亏损有限。一些较高风险产品也颇受欢迎,比如分红型指数增强结构,提供可定期分红的确定年化增强收益+指数涨跌。

在公募基金产品中,量化对冲策略的试点应用已经落地。在构建股票投资组合后,投资管理人可以运用指数期货进行对冲,弱化市场震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无论在市场上涨或下跌时,均力求获取绝对收益,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净值回撤较小。私募基金能够使用衍生工具的品种更多、策略更为丰富。一些顶流私募旗舰产品额度宝贵,往往仅面向部分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

根据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证券公司开展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存续名义本金规模超过1.4万亿元,呈逐月递增趋势。机构投资者对这些工具的运用有望逐步推动一个良性循环:衍生品使用越来越活跃、不断开发新的投资策略、优质产品可得性越来越强。

机构化趋势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市场机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如何持续有效地提升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率?

从目前情况看,机构投资者需要鼓励和塑造出更多风格鲜明、有个性的投资管理人,更加重视提高存续产品的投资运作质量。鼓励投资管理人把老基金做得更好,而不仅仅是新发产品数量越来越多,把新发产品更多地聚焦在提供差异化的投资主题、投资策略和资产类别等方面。努力让一只产品的投资运作能保持长期的盈利能力,投资策略选择上尽量保持与时俱进。通过这样的业绩陪伴,树立和发挥长期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和巩固产品吸引力,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真正体现出明星基金经理的价值。

通过专业的投资服务陪伴,加强与投资者沟通,力争逐步减少公募基金赎旧买新的现象,不会单纯因为净值高了就卖掉,也不会先卖掉涨得快的而留下表现偏弱的产品,让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优质产品获得更大的收益。

2020年以来,明星投资经理的新发基金规模常常超过百亿、同一人管理的新老基金总规模也有过千亿的,如何客观看待集中持股?如何避免和化解过度集中持股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在基金规模和投资效率中取得平衡?

大量机构资金流入头部企业有其投资逻辑的合理性。一是盈利确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强;二是筹码可得性更强,流动性充分;三是对投资组合净值增长的贡献度更有效。

从大环境来看,证券市场总体运行环境相对平稳、更加规范,经济增长驱动力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可以比以往更为从容、清晰地找出有望持续5~10年的投资主线,有持续增长能力的细分行业众多,一些龙头股屡创新高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面因素支撑。但是从阶段性行情来看,市场风格往往会在走向集中和回归均衡中穿梭变换。因此,密切关注盈利和估值的变化、客观地研判风险和收益变得非常必要,也要适时做好准备对操作模式进行调整,从长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构建更为均衡稳健的投资组合结构。

对单只产品或同一主题策略的产品总体量来说,尝试寻找合适的规模。这个规模可以是动态的,可以紧密跟踪指数或者成交量等指标的变动作定期调整;也可以借鉴银行理财产品的额度管控模式、QFII投资A股单一上市公司的总体比例限制等。这样的安排,可能有助于避免因为产品规模过大降低盈利能力,甚至把主动管理产品做成指数增强策略,收益达不到预期,反而削弱了原有的品牌形象和号召力。

证券投资机构化程度的继续提升,还将得益于保险资金运用和养老金投资体量增大。近年来人们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推出,将有更多个人投资者增加养老金投资配置。

管理好这类资金,核心是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亦是行业痛点。这就需要基金、券商等委托投资管理人着力增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从投资者角度出发重视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加强策略和产品开发能力,同时继续提高权益投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收益投资者规模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