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风味

2021-09-09丁永秀

雪莲 2021年8期
关键词:粉条洋芋月饼

丁永秀

风味是一地一域独特的人文风貌,是最普通人的生活构成的文化景观。青海人的生活离不开熬茶、洋芋、夏天的“滚茶”……这些平常事物,构成了独特的青海风味。

滚 茶

青海人的端午节,大抵离不开“滚茶”(意为野炊)。那漫山遍野的草滩、树林……有绿色的地方,就有“滚茶”的袅袅炊烟。“滚茶”伴随着我长大,人们载歌载舞、吃大锅饭、烧野外茶的香甜美好,成为端午节乃至整个夏天最难忘的回忆。

夏天到,漫山绿,晴空艳阳,蓝天白云,一家老小,带着锅碗瓢盆,到野外烧上一顿香喷喷的面片,何等惬意。端午来临,左邻右舍,结伴搭伙,去青山绿水间,找一处好地方,支锅灶,烧柴火,那一阵阵炊烟里,升腾起的烟火气息,将自然美景和人间温情融在一起,让人觉得夏天没有白过。“滚茶”离不开茶,在野外搭一壶熬茶,茶香伴随着野外蜜蜂的嗡嗡声和花草的清甜,望着漫山的绿,心里也不自觉恬淡下来。一家人,在“滚茶”的过程里,完成了一次次的团结协作,你洗菜,我搭火,她和面,小孩子呢,负责“帮倒忙”和玩耍就好了。在野外,哪怕是做一顿简单的面片,也格外有滋有味。所以,青海人常说“外面(野外)的饭就是香”。是的,大家围在敞阔的草地上架起来的锅灶前,好几双手同时活动,稀里哗啦下出来的面片,能不香吗?在短暂的夏天,就着小麻雀的啁啾、青草的淡香和远处连绵的青山,忘却了烦心事,一家老小,沉浸在高原短暂的绿意中,跳舞,吹笛,唱歌,不亦乐乎。

青海的夏天很短,正因为短暂,我们格外珍惜绿色,珍惜“滚茶”的时光。小时候,最快乐的记忆,永远少不了“滚茶”。六一儿童节,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到山里滚茶,尽管我们只会做一道韭菜炒鸡蛋,可是那味道却是至今难忘。小学毕业聚餐,老师带我们到山里一片松林前,将买回来的凉菜依次摆开,宛如如今的自助餐,我们在青山绿水间享用食物,也享用同学情谊的温暖,很多年后那种回忆是任何高大上的饭局所取代不了的。长大后,每年不管多忙,家里都会组织一两次“滚茶”。如今生活节奏快了,亲人们彼此相聚的时光越来越少,除了过年,兴许“滚茶”时刻,也是整个家族难得的相聚时刻。一大家人相聚在山里,一起烧茶、煮饭、聊聊东家长西家短,很多烦心事,似乎也就随着“滚茶”的轻烟而袅袅散去。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滚茶”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烧烤、火锅、炒菜……食物越来越丰富,唱歌、拍照……玩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然而不变的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忱、对夏天的喜爱和在大自然中的舒展惬意。

不管是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亦或是在钢筋水泥中奔波的人们,都深深热爱着“滚茶”。闲暇时刻,呼朋唤友,携儿带女,去到外面,到开阔的青草地上,到芬芳的大自然里,到开满鲜花的山里,呼吸新鲜空气,听一听清风拂过树梢,闻一闻青草夹杂着花香的泥土气,吃一顿自己亲手做的野餐,孩子们在溪水边玩得浑身是泥巴,我们暂时从工作、生活的琐碎“烦恼”和手机、电脑、游戏等电子产品中得到“解放”,在暂时的“出走”间,体会生命的珍贵和美好。而“滚茶”作为一种习俗传承下来,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韵味,它体现了青海人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天地同乐的生态生存观,饱含着高原人民乐天敬土、坚韧乐观的生存品格。

是的,夏天到了,就让我们抛下所有的烦恼,一起带上碗筷,收拾心情,去“滚茶”吧。

蒸月饼

青海人的月饼,是花馍馍。如今,市面上的月饼品种繁多,包装越来越精美,价格也越来越昂贵。然而,我却依然喜欢从小吃到大的青海月饼, 质朴无华,健康绿色,最重要的是每一个月饼背后都藏着做月饼的人那绵长而细密的情感。

今年,我们家也蒸了6个花馍馍。妈妈先发好面,然后叫我们几个人过去帮忙。先做月饼最上面的花儿,把面团擀成长长的一张饼,上面涂上香豆,红花,黄姜(做馍馍的香料),面饼变得五颜六色,然后卷起来,变成一条面卷,再用刀细细切成一条一条,三四个小面卷交叉放置,用筷子一捏,就变成了一朵朵形态娇憨的花瓣了,红的,黄的,绿的,五颜六色,无比好看。做好了花瓣,妈妈把剩下的面团擀好,每层面饼同样涂上香料,层层叠放,再用一张大的面饼包起来,面饼上摆放做好的花。此时的月饼还没蒸好,等月饼出笼,那花似有了生命,鲜艳动人,香甜可口。

看到自己做的月饼,心里很有成就感。随着社会分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商品所取代,包括食物以及食物背后的情感文化。如果不是自己亲手蒸月饼,我永远不会知道月饼上的花瓣原来是用筷子捏出来的,不会知道月饼里那层层叠叠,花花绿绿的色彩,不只是香料,还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不知道这花馍馍历经了怎样的生命历程,才变成人们在中秋的一抹寄托和向往。

月饼放进了蒸笼里,一个小时后,它将出笼。我的心情很忐忑,仿佛在等待新娘子进门,不知道她妆化了没,衣裳合身否,不管怎样,那种喜悦又憧憬的心情,很久没有体会过了。

熬 茶

熬茶的茶香,伴随着火炉上咕嘟咕嘟的煮茶声,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日子。

一小撮砖茶加水煮开,放一把青盐,一壶滚烫而飘香的熬茶就煮好了。庄稼人在地里干了一天的农活,回到家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熬茶,一天的疲乏就解了。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桌上一定要有一壶冒着热气的熬茶,伴随着人们拉家常的谈笑声。

童年时,常听大人们感慨:“我们那时候拜年,一包茶要分成四块,一块一块拿着去走亲戚”。老祖先们尤其是长期在外牧放牛羊的牧民们,因气候高寒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熬茶因此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最早的时候,熬茶是在火盆上的沙罐里,伴随着烟火的缭绕和温暖,在咕嘟声中,带给人们生活的宽慰。牧民们随身携带的除了酥油、炒面便是砖茶,在逐草而居的生活中,随地架起一口铁锅,捡来柴禾,煮一锅热气腾腾的熬茶,再倒上刚挤出来的新鲜牛奶,美味的奶茶让风餐露宿的人们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后来,条件好一些了,人们在炉子上搭茶,一把久经火烤的茶壶,伴随着阵阵茶香,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了色彩。再后来,是那质地厚重质量更好的烤箱,煤火烧得红艳,茶壶里的熬茶滚得热烫,生活一点点变好了。如今,这些记忆中的熬茶越来越少了,电磁炉,燃气灶上的熬茶,让始终对熬茶念念不忘的城里人追寻着熬茶的味道和记忆,然而那烟火缭绕中飘荡着阵阵茶香,伴随着酸菜粉条的味道和老人们讲的“咕叽”(故事)的神魅氛围,那样的熬茶始终是最有风味的熬茶。

熬茶能消食,解乏,补充膳食纤维,亦能搭配不同的食物。泡馓子,便是其中一種。将馓子掰碎了,倒上滚烫的熬茶,一顿可口好吃又方便的早餐就出炉了,馓子泡得酥软绵滑,茶水浓香扑鼻,吃一碗泡撒子,干一天活也不累。对熬茶的喜爱,伴随着青海人的一生,不论走多远,闻到熬茶的味道,就仿佛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

洋 芋

对青海人来讲,洋芋有很多名字,山药,洋芋蛋……我们像称呼自己的孩子一样叫它,温暖而亲切,却唯独不叫它土豆。

在艰难的岁月里洋芋是救命的粮食,很多青海人都是吃着洋芋长大的。童年时,炒洋芋是最日常的午餐,土豆切成片或棍状(注意不是丝状),然后翻炒,最后加入水煮,直煮到土豆仿佛融化了一般,最后加入葱丝。那一碗洋芋啊,绵软细密,入口即化,老人小孩,牙口不好的,都能吃。

炕洋芋伴随着团聚的时光,一家人聚集在烧着火炉的屋子里,房间里飘荡着洋芋炕在锅里特有的清香,蒜泥剁好了,等闻到洋芋的焦巴味时,就该出锅了。每个人拿着一个洋芋蛋,火烧火燎地从左手换到右手,从右手跳到左手,小孩子抢着要那块焦黄的焦巴。在灼热,欢闹,和蒜泥的香味里,土豆带给了我们最淳朴的快乐。洋芋还可以做成土豆粉,用来打粉条、做酿皮。每年洋芋丰收后,家家户户就把多余的洋芋打成粉,做成粉条。过冬时,自家腌的酸菜,配上粉条、肉,美味的酸菜粉条就诞生了。将洋芋粉、面粉、水按一定比例调成糊状,在炕锅里将油烧热,倒入几勺调好的糊,摊成饼状,几分钟后,洋芋酿皮就出锅了。自己做的酿皮边缘有一些像薄饼一样细脆的东西,我很喜欢掰那些小薄脆吃。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洋芋做成的零食,成了我们解馋的美味。

梵高有一幅画《吃土豆的人》,画面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土豆,他们所吃的不过是如此平凡的土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给人那么深的感动。很多年后,当我回想起童年时那些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片土地的人,就觉得他们平凡而珍贵, 就像洋芋一样,不喧嚷不浮华,踏踏实实,埋在土里,把最好的果实奉献和回归给大地。

猜你喜欢

粉条洋芋月饼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大将军搬砖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猪肉炖粉条
一起来做月饼吧!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炕洋芋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