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大秧歌现代戏《李林》观后

2021-09-09文化产业殷柱山

文化产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李林朔州剧团

《文化产业》记者 殷柱山

□ 李嵋屏

摄影 /马鑫

今天又看了一场好戏,新编大秧歌廉政现代戏《李林》。

首先为新剧强大的阵容以及精心的编排所震撼,其次为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年轻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点赞。朔城区大秧歌剧团自从去年以来接连排演了好几部大戏,《莲花盛开》《尉迟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社会反响也非常好。特别是《尉迟恭》,可以说是大秧歌自排演新剧以来的巅峰之作,今年又去各地方进行了巡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朔州地处雁门关外塞上之地,自古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尉迟恭、张辽、班婕妤、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和佳话。革命年代这里也是抗日的前线,有洪涛山革命根据地、西山抗日根据地,涌现出了李林、邵平章等革命英雄人物。打造本土文艺品牌,重塑朔州英雄形象,是我们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群众的呼声所在。

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快马加鞭推出新编大型廉政现代戏《李林》,这戏真是排得迅速、演得认真、来得恰到好处,看后直想为大秧歌叫三声好。

第一声好:长精神

李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唯一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40年4月26日壮烈牺牲于朔州市平鲁区与山阴县之间的荫凉山,牺牲时她还有三个月的身孕。李林在晋绥大地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年仅24岁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洒尽了最后一滴血,铸就了伟大的率先垂范、牺牲奉献的精神丰碑。在洪涛山区东石湖村高山脚下,建有李林烈士墓。墓碑上刻着:“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忠勇报国志,永活在人间。”

祖国的万里江山离不开前辈的鲜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宁离不开英雄的慷慨付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后来者,我们每一个承荫前辈者都有责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没有权利轻慢和诋毁英雄。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捍卫英雄,就是在捍卫民族的历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国家的未来。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重温历史记忆、传承英雄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无疑是历史变迁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大秧歌《李林》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华侨女子李林舍弃安逸生活,携带陪嫁投奔晋绥边区抗日救亡战场,最后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用地方戏剧的形式,将李林这位民族英雄再次呈现在舞台上,就是将她身上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再次用新的文化形式诠释出来。积极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红色廉政文化,把党史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戏曲当中,让李林精神与红色革命文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振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怀,对当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二声好:上水平

新戏《李林》的主创人员基本上还是《尉迟恭》的主创班底。70多岁的编剧段宝林先生对历史剧已经驾轻就熟,通过截取李林短暂而辉煌的几个重要人生节点来表现英雄人物。全剧分为6个场次:《信仰》《入塞》《夺马》《追求》《勾结》《殉国》,演出时长为两小时。台上演出人员近50人,台下文武场近30人,场面宏大,制作精良,剧情曲折,引人入胜,真是一部大戏的标配。《李林》的成功上演也标志着朔城区大秧歌剧团整体的演出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曲依然是大秧歌的专家王厚老师。耳熟能详的大秧歌曲牌一响起,悠扬浑厚的曲调就回荡在整个剧场中,观众不由得手跟着打起了节拍。最喜欢看武场上敲鼓的人,上下跃动的鼓槌,帅气的动作,密集的鼓点风雨不透,清脆得像在青石板上撒了一把金豆子。文场上拉胡琴的人,腕臂时而温柔如流水,时而又刚健如弯弓,身体也似有表情一样随着节奏起伏来回宣泄着情绪。

意境辽远,战马嘶鸣,广袤的塞北平原,李林策马而来。粉红团花小秀袄,灰色军裤,腰系皮带,斜挎背包,好一个飒爽英姿的穆桂英。此次由大秧歌青年演员郑亚琼出演李林。郑亚琼以前一直是演须生的,帝王专业户,这次以本色女一号出演,正好把李林这种洒脱不羁、率真阳刚的女汉子气演了出来。大段的唱腔流水婉转,耐人寻味,扮相阳光帅气,还真是把李林出了雁门关《入塞》时的喜悦心情给演活了。

主角自是光鲜亮丽、众星捧月,但配角也是一招一式认真投入。《勾结》一场中,反面角色警备司令张天祥与小混混丁新贺的对手戏就演得很出彩。看过他俩演的好多配角,无论是哪一场都活灵活现,令人捧腹;无论角色大小,永远充满热情,用心去演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观众不分你是主角和配角,只要演得好,总是会记住你。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无论是主角配角、戏分多少,认认真真去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这就是一个成熟的职业演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而那些跑龙套不上心的演员,也许永远都站不到舞台的中央。

第三声好:聚民心

朔州大秧歌戏是朔州本土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地方戏曲,群众基础非常深厚,街头巷尾常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爱好者与票友演出。大秧歌剧团的演出场次和新戏排演情况一直受群众的关注,同时也是朔州本土娱乐界的焦点,专业剧团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很多时候戏迷追着剧团演出走,下基层,进社区,到农村,一路追随,可以说剧团演员与戏迷群众已经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程度。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享受更多的精神生活。因此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鉴赏能力也越来越高,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从侧面也促使专业剧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演出水平,不断创作和奉献新的作品。

朔城区大秧歌剧团近年来不光恢复了许多老剧,还成功排演出许多新的现代戏。像前几年的《山里的女人》《纪县长》《较量》《梁祝生死恋》《十五贯》等,去年的《莲花盛开》《尉迟恭》,都是一些叫得响、演得好、人爱看的剧目。现今又推出大型现代戏《李林》,不光提振精神,更是让爱戏的人大呼过瘾。像这样精彩而富于正能量的好戏,应该多排几部。

好戏排出来了,那么我们排戏到底是为谁创作?为谁上演?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出,为人民抒怀。我们的艺术作品要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明、信得过,爱看、想看、追着看,让一代一代传承的故事能够起到移风、教化、启迪心灵的作用,入心、明德、从善、正观。

好戏上演了,够威武,够震撼,但是有几点个人想法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首先是剧本。故事的时间跨度大,一场和一场中间的衔接不是太紧密,有点松散,上下故事交代得不是太清楚。其次编剧习惯用反衬的手法,从侧面一个点来反映一个正在发生的大事件。有时这种旁敲侧击却正中靶心的手法也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能够省却舞台上一些宏大的打斗场面,避开了不善于武打的这些短板。在《尉迟恭》玄武门事变一场中就用过这种手法。我觉得用得多了也不好,比如《夺马》一场中,本来这是个正面的奇袭敌军巧夺战马取得胜利的好故事,但是编剧却用假结婚坐花轿一大段的表演代替了李林智夺战马的精彩情节。尽管后边还有一些夺马的交代,尽管坐花轿也演得非常精彩,但是却冲淡了夺马的惊险和敌我战斗的激烈过程。需要提醒的是,平鲁是山区,解放前娶媳妇都是用骡驮轿,而不是用人抬的轿子。

摄影 /马鑫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注意,《追求》一场中李林在印报纸宣传抗日,但是台下观众一看那是几张《山西晚报》,上面还有一排四五个二维码。道具虽小,却不能闹笑话。还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这句话出自习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虽然文艺作品可以虚构,但是总觉得让当代领导人的话从一个解放前的抗日英雄口里说出总是不太合适,尽管这句话符合剧情。为了尊重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换另外一个说法?

花这么大的力气,投入了这么多的成本,把一部戏终于在舞台上立了起来,并且效果也非常好,那就希望这部戏能是一棵常青树,能够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而不是只为了调演或者参赛演一两次,然后就变成一个库存积压商品,再卖不出去。一部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是否持久?是否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每一部文艺作品在创作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瑕不掩瑜,虽然留下一点点遗憾,但我们下次会做得会更加完美。李林精神是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切实用足做好这一精神财富。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深情回顾建党百年峥嵘岁月,面对激情澎湃的新时代,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助力朔州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其为建党百年献出一份厚礼。

让美丽的故事真诚地为民培根,铸爱党爱国之魂,聚集正能量,崇尚真善美,在朴实的泥土中孕育炫丽的艺术之花吧!

猜你喜欢

李林朔州剧团
李林作品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朔州接地气的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头货”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李林栽芋
愿朔州现象不再重演
朔州新景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