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机制研究
2021-09-09王孙禺
张 超 钟 周 王孙禺
(1.清华大学 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一、驱动创业型大学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产教融合
创业型大学的蓬勃发展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趋势。在全球社会经历飞速变革背景下,大学的宗旨使命、组织形态和职能性质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以深度产教融合为突出特征的创业型大学体现了大学组织的发展新模式。创业型大学不仅成功地鼓励和支持一批学者通过专利、许可和孵化等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创造财富,同时吸引校内外多种资源支持学术和教育事业发展,并且培养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创业精神,推动社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创业文化建设。在当今世界上,一批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同时也是一批以理工科见长的世界一流大学,例如我国的清华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及亚洲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考察21世纪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产教融合构成了连结“世界一流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重要纽带。尽管创业型大学并不仅限于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汇聚了一批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典范,由此创业型大学建设构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2015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世界一流大学”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深入产教融合是实现上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十大任务之一:“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为了深化理解和推动深化“双一流”建设中的产教融合,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来系统说明和阐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业型大学深入产教融合的实现机制。研究首先从生态学视角提出了理解创业型大学产教融合特征的理论框架,然后应用这一框架分析阐释了清华大学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进而从创业教育和学术创业两个方面讨论了创业型大学的性质和特征,最后展望分析了创业型大学与大学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理解创业型大学产教融合的生态学视角
国际学术界对创业型大学的界定通常有两种理解,体现为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一方面,以亨利·埃兹科维茨为代表的理论将创业型大学看作研究型大学的一种形态之一,即创业型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但研究型大学未必都是创业型大学。(1)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研究型大学可以视为五个中心:人才聚集的中心,人才培养的中心,重大科研成果形成的中心,新学科形成的中心,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中心。(2)李世超,苏峻.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8):552-558.创业型大学正是研究型大学知识资本化过程的产物,因而成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种形态。另一方面,以伯顿·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认为无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学院,任何高校均可成为创业型大学。(3)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必须放在一定的空间、时间环境中理解,在这时空环境中政府、大学、企业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逐渐有学者从创业生态的视角对创新创业进行研究,Cohen在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社区为例,探索了在构建可持续的创业生态系统中,研究型大学、政府、支持性服务机构、风险投资、人才储备、大公司、科技园、基础设施文化等不同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各司其职。(4)Boyd Cohen,“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5,no.1(2006): 1-14.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提出后,一批学者对典型的创业型大学进行了剖析,Dunn等人将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典型的创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5)Katharine Dunn,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MIT Technology Review, 2005),”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404622/the-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Neck等认为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都对新创企业非常重要,大学、政府、专业和支持机构、投资机构、人才库等各类要素聚合在一起支持新创企业。(6)Heidi M.Neck and Patricia G.Green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49,no.1(2011): 55-70.再例如,陈娴等提出创业型大学外部治理呈现自适应治理模式,创业型大学与企业、政府呈现高相互依赖性,创业型大学具有三种身份: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大学、作为毕业生能力开发者的大学和作为企业的大学。(7)陈娴,顾建民.从结构到文化:创业型大学自适应治理模式的建构[J].高教探索,2018,(5):10-15.翟庆华等提出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架构由文化、战略、领导、系统和结构五部分构成,并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生态系统构建路径。(8)翟庆华等.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架构与构建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6,(21):123-128.武学超等进一步对两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构建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自下而上模式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挑战,区域组织与大学师生互动形成创业共同体,自上而下模式则是明确大学目标,推动组织转型,基于大学的科研优势实现知识成果转化。(9)武学超.芬兰阿尔托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及经验启示[J].高教探索,2016,(3):69-74;李炎炎,黄兆信.知识型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68-172.梅伟惠等对UCLA为代表的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第三种构建路径,即注重大学创新创业战略与基层师生创业积极性的平衡。(10)梅伟惠,李涵.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创业生态系统的策略与特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73-177;王旭燕,叶桂方.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机制研究——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8,(2):36-41;殷朝晖,龚娅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2,(5):67-70.熊英等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态学概念应用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案例中,进行了初步的对应性分析,但缺少对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11)熊英,张俊杰.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演化研究——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案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43-153;刘林青等.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7):20-24;刘林青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19-26.
但是,目前关于大学的生态学研究仍属新兴视角,研究文献积累有限,多数从案例出发研究创业型大学,对于案例中的理论提炼有待提升,并且对生态系统的概念辨析较少以及对于创业型大学生态学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研究也较少(12)滕堂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知识基础与前沿重点[J].管理世界,2017,(9):184-185.。
本研究认为一个亟需探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若将创业型大学看作一个创业生态系统的话,如何用生态学理论的视角来理解、分析创业型大学的演进规律,进而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以深化理解、指导实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13)傅桦等.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对此,本研究提出,可从生态学基本理论出发,将创业型大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基本特征、基本组成、一般模型、结构特征等基本概念与功能。
1.从生态学理论到创业型大学
一般的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应该具有三个条件:一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二是各要素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三是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生态系统强调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之间、它们与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生态系统有四种主要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这是生态系统开展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物质代谢原料等。(2)生产者在生态系统当中负责产生并固定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成分,为系统中所有的生命活动提供着物质基础。(3)分解者主要解决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问题,这一环节对生态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物质循环的必要条件。(4)消费者并非必要的组件,但是其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善了系统的丰富性,能够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4)张雪萍.生态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01-103.
结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一般模型和结构特征,对创业型大学的有关概念进行分析。创业型大学都是处于一定区域之中并且与区域发生密切互动,频繁的信息交换使得其形成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区域特征的开放系统,能够自维持和自动调节,这些特征符合生态系统的一般定义。
同样,创业型大学中的各要素符合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创业型大学的大学环境包括类似于能源的风险投资,类似于气候的创业制度安排,类似于基质和介质的师生创业文化,类似于物质代谢原料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机构组织。创业型大学中的各不同群体扮演着不同的生态系统角色,以教师为代表的研究者相当于生产者,以学生为代表的创业者相当于消费者,以校友为代表的赞助者相当于分解者,大学环境和不同群体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创业型大学的生态学视角分析
(1)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具有四项基本特征:是动态功能单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是开放的“自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创业型大学也具备这些特征。创业型大学不断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外界环境进行互动,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当中。其空间范围辐射到较大的周边区域,具有地区特色和特性。吸收的外界资源拓展了经费来源、明确了产业需求,进而通过大学的人才培养、研究转化产生创业者、新创企业和知识产权,形成新的外界资源达到“自维持”。(15)蔡莉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5-16.大学作为一个系统有较强的缓冲能力,一般性的经济危机、政治事件不会对其运行产生较大干扰,能够进行自动调节。
(2)基本组成
与生态系统中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类似,创业型大学中存在着研究者、创业者和投资者。研究者以教师为代表,通过职业的智力活动生产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可以通过专利许可、成立公司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成果。创业者以学生为代表,与教师生产的学术成果互动,形成创业精神,熏陶创业文化,组织创业公司,提升创业领导力。投资者以校友为代表,通过投资等经济回报方式,及担任导师、教练等精神回报方式反哺学校,助力生态系统繁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学生、校友三个群体并非与研究者、创业者、投资者这三个概念范畴一一对应。研究者中虽然以教师为主体,但一部分学生也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同样,创业者中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校友也参与其中。投资者则是以校友为代表的,长期关注创业型大学并给予多方面支持的社会力量集合体。三个群体与三个概念范畴的复杂交织正是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基本组成的独特之处。
创业型大学本身就为生态系统构建了非生物环境,大学的各种资金和捐赠提供了“能源”,创业型大学的制度体系和技术转移办公室、创新创业办公室等协调性机构构成了“气候”,浓厚的师生创业文化成为孵育新创企业的“基质和介质”。
(3)一般模型
与生态系统四个子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亚系统和无机环境系统)相类似,创业型大学存在着科研系统、教学系统、资助系统和大学基础设施环境系统。以教师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科研系统实现了学术创业。以学生为代表的创业者,通过教学系统实现了创业教育。以校友和社会人士为代表的投资者,通过资助系统使大学具有了企业的性质。大学环境系统以制度、文化和机构支持着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创业型大学的一般性模型,如图1所示。
(4)功能特征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6)赵进平.海洋科学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141.创业型大学中的三个主要生物成分:研究者、创业者、投资者,其主要活动构成了创业型大学的三大功能:研究者进行的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创业者体验的创业教育(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投资者筹集资源的大学创企(university enterprise)。
学术创业是创业型大学形成的能量基础。政府、企业、大学的科研经费支持研究者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并产生了学术成果这一新的能量形态。学术成果通过知识成果转化,固化为可以进一步利用的知识产权,如专利、许可。创业者(可以是研究者本人)通过消费固化了的学术成果即知识产权,将其转化为初创企业。一部分专利、许可并不直接转化成为企业,而是出售给企业直接换成货币化的收入。投资者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创业者将初创企业孵化为小企业乃至大企业。
投资者筹集资源的大学创企使得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循环。创业型大学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其不能脱离开外部环境独立存在,外部环境中的政府、企业特别是企业,是创业型大学获得资源的重要来源。来自企业的基金捐赠、友情赞助、科研经费和初创企业投资是大学生存的重要能源,而孵化于创业型大学中的企业,又回头形成对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反哺。
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通过创业教育,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被创业者所注意、所捕获,刺激着创业者将这些学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创业教育又将投资者与创业者连接在一起,投资者通过担任课外指导教师、咨询专家、投资顾问等形式,给予创业者最原始的教师般的指导,而创业者则给予投资者提供了最好的工作对象,二者通过创业教育实现了密切的信息互动。
(5)空间结构分析
从空间结构上分析,创业型大学中存在着“3C空间”:课堂(classroom)、校园(campus)、社群(community)。课堂是研究者进行知识生产、创业者接受创业教育的第一现场。学术创业的源头从这里发生,研究者作为勤勉的生产者,创造着创业型大学最基本的物质原料。创业者在这里汲取最初的营养,接受作为专业的创业教育、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一部分投资者作为课堂讲席教授也参与到学术研究、创业教育的过程当中。
校园内的文化、制度、机构构建着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同时也为研究者、创业者、投资者的活动提供了原料、介质和气候。大学的领导核心推动着创业文化的发展,扶持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在这里落地,技术转移办公室、创业教育办公室等机构滋养着创业文化的生根发芽。创业教育在研究者、创业者、投资者之间传递着大学的信息,这里成为信息交融的重要平台。
社群的存在使投资者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得以存在,研究者的知识成果在社群中进行转化,一部分研究者也因此兼有着创业者的身份。创业者在社群当中拓展着生存的空间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期待着投资者的出现并像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那般支持他们的公司。投资者通过社群的连接,帮助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对创业者的支持同时也成为投资者自身致富的源泉。网络的出现为创业型大学功能的实现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在网络上也进行着频繁的互动。
研究者、创业者、投资者并不存在绝对的物理隔离,而是可以进行角色转变的演替。研究者不仅是以出让专利的方式获得经济回报,部分研究者自身也成为创业者,参与到消费知识成果的过程中。创业者也不仅仅是参与消费过程,部分成功的创业者会以成为投资者的方式,回馈曾给予其创业支持的学校。
从3C空间的营养结构上看,课堂空间的科研活动-校园空间的创业教育-社群空间的投资回馈实现了反哺循环。以教师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科研活动创造知识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学生为代表的创业者与知识成果互动,既产生了新创企业,又培育了创业精神和文化。以校友为代表的投资者,通过赞助回馈为知识成果提供新的原料。
三、创业型大学的功能与特征
创业型大学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以与一般的研究型大学区别开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已经比较明确的三大功能。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其功能与一般的研究型大学会略有不同:在学术研究上,其研究功能突出表现为学术研究成果在更大可能性上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概括为学术创业。在人才培养上,其教学功能突出表现为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型人才,可以概括为创业教育。
在社会服务上,其服务功能突出表现为与外部环境密切互动获得广泛的资源,使得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企业的特征,其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力量而非政府力量。以清华大学为例,2019年清华大学的总预算已达两百亿,但其中来自中央财政拨款的只有50亿,仅占四分之一;其社会捐赠已超过20亿。在世界知名高校中更是有着深远的捐赠文化,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平均占到学校每年总经费的35%。创业型大学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了多元化募集经费和资助的新路径,而这种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大学和企业的差别,将创业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大学化企业,或者企业化大学,本文提出创业型大学的第三个功能:“大学创企”(university enterprise)。
创业型大学应该是以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态系统,学术创业、创业教育和大学创企这三大功能为创业型大学建构着三个身份、三项特征,如图2所示。
此前已经有学者论述过发展中的创业型大学正在建构着三个身份: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大学,作为毕业生能力开发者的大学,作为企业的大学。(17)陈娴,顾建民.从结构到文化:创业型大学自适应治理模式的建构[J].高教探索,2018,(5):10-15.本文也赞同这一研究观点,并试图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三重身份对应三大功能,而三大功能正是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研究型大学的一般功能在创业型大学上的折射。由此而可以引申出创业型大学的三大特征:知识资本化、人才创业化、资源社会化。
一是知识资本化。学术创业使得创业型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得知识具有了资本化的特征。普遍意义上的大学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对创业型大学而言,应用性研究的回报更为显著,这自然会引导更多的教师投身应用性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基础性研究形成更多支持,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同时,创业型大学比一般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为学术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资助、孵化和指导,以便加速技术转移的过程。毕竟研究者并非天然就是创业者,如果不进行一些辅导,恐怕其过程会相当漫长。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大学,通过学术创业这一核心功能,创业型大学更多地生产出应用的知识,并迅速地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资本。
二是人才创业化。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创业教育,突出体现在创业型大学营造和建设了一种包容多元、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创业文化土壤,孵育着一批富有批判思维、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茁壮成长。关于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同的大学是形态各异的,然而创业型大学会更加聚焦于“企业家精神”,可以包括并不限于:富有理想、坚忍不拔、批判思维、领导力和创新力。创业教育的远大目光是培养二十年、三十年后的创业者,并基于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的素质,在大学期间给予其成长的沃土。同时,在创业型大学的环境中,创业者能获得的远远超过教育的范畴,包括:亲密无间的创业合伙人、近乎无私捐助的第一桶金、不需要考虑后果的大胆试错机会,等等。作为毕业生能力开发者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开发的是未来几十年里毕业生成为企业家的能力。
三是资源社会化。创业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大学创企,突出体现在创业型大学能够辐射和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形成创业型大学周边的社群空间。从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128号公路,到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北卡罗来纳大学附近的北卡科技园,清华大学附近的清华科技园,都成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不仅仅辐射周边社区,创业型大学的辐射半径可以覆盖全球,不仅仅可以和企业合作,还可以和政府、大学及其他组织展开密切互动。作为企业的大学,创业型大学模糊了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界限,既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组织,又具有产生收益、回馈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创业型大学与创业教育的互动
创业型大学的功能与特征和创业教育进行着深刻的双向互动,如图3所示,形成了彼此强化的正向反馈机制。创业型大学的功能与特征,集中地反映在创业教育的活动中,实现了优势转化。创业教育是促进创业型大学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哺创业型大学,决定和重塑了创业型大学的形态。
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的三大支柱性功能之一,是创业型大学内涵的应有之义,创业型大学的无机环境、有机成分都促进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将大学的各类优势转化成创业教育的资源。创业型大学中保障师生创业的制度体系像生态系统中的气候一样,促进创业教育活动在大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学鼓励师生创业的浓厚文化像基质和介质一样,充分激发了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动机和兴趣,使得师生中天马行空的创业想法能够得以实施。研究者以身示范进行着创业活动,其行为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天然素材。创业者在环境中接受熏陶,形成创业价值观和精神,是创业教育的对象和载体。投资者往往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其一般倡导面向市场、面向实践进行人才培养,因而成为支持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创业型大学多元化的资助成为创业教育的资源和资金来源,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构建了稳定的基础,创业教育的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区、社会乃至全球,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在大学中进一步扩散。通过这些互动,创业型大学的办学优势转化为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
创业教育能够将创业型大学的所有有机成分凝结在一起,促进不同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者、创业者在创业教育环节中分别扮演着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角色,教育互动的过程既促进了教育者学术创业的过程,又促进了被教育者建立创业价值观的过程。投资者的产业经验使得其常常以业界导师的身份参与创业教育,并发挥实战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投资者本身的经费支持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创业教育开展的深入,一定意味着研究者学术创业水平高,创业者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投资者的丰富资源介入了学校创业教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创业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创业型大学的深度。课堂、校园、社区/社会的3C空间构建了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反哺创业型大学,夯实了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文化基础。课堂创业教育中的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升,校园创业教育进一步营造了整合的创业文化,社区/社会创业教育拓展了大学的发展外围,巩固了大学多元化的资助来源。
创业型大学发展创新模式在于构建强大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促进教育和科研成果向市场和社会转化。这一生态环境一方面是由大科研与大企业紧密合作产生的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则包括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灵活多样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特别是由学生主导或师生合作创办的新企业。以校园和校园周边区域为核心,这一生态环境聚集了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多种资源,促进多方形成创造性的交流、碰撞与合作,从而形成了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集成创新空间。
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创业教育既是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是学术研究实践,既是社会服务,也是校园和社会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创业教育具有突出的“跨界”与“整合”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研究型大学内部机构之间的界限,淡化了校内外边界,形成了课堂、校园与社区紧密联通、相辅相成的创新型学习空间。创业型大学若干关键要素对创业教育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创业型大学各功能与特征的强化。
通过对创业型大学和创业教育的多案例分析和互动研究,如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创业型大学和创业教育进行量化观测,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评价一所大学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创业型大学的标准,以及其创业教育开展的水平如何?本研究试从创业型大学的生态学框架出发,聚焦无机环境和三大功能:创业教育(信息传递)、学术创业(物质生产)、大学创企(能量循环)角度,提出一个创业型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无机环境包括文化“土壤”和政策“气候”。对于创业教育,又从课堂空间、校园空间、社群空间三个维度进行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