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疏导技术在慢性病随访中的应用

2021-09-09周洁静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16期
关键词:慢性病医护人员病情

周洁静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907)

0 前言

慢性病主要是指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迁延不愈,未有明确的传染性病因疾病。常见的慢性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以及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也高[1]。大多数慢性病患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心理上的各种问题,继而对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抑郁和焦虑属于患者身心受到损伤的一种常见且高发表现,易反复,且延长治疗周期,对生理和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影响,从而降低生活质量水平和康复效果[2]。针对此类情况,临床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况和病情特点,有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对症下药,由此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3]。因此,本文通过在慢性病随访过程中实行心理疏导技术,研究内容详见下文:

1 研究材料及应用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4月~2019年5月内,在我社区就诊的143 例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高血压102 例,糖尿病41例,一组为对照组(70 例),一组为观察组(73 例),对照组男:女=32:38 例,年龄在55~79 岁,平均(67±2.01)岁,病程2~11年,平均(6.5±1.95)年。观察组男:女=35:38 例,年龄在56~80岁,平均(68±2.04)岁,病程3~12年,平均(7.5±2.25)年。

纳入指标:满足慢性病的诊断要求;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并自愿参与。排除指标:存在原发性精神病、意识障碍患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疾病。对比两组患者各项病例资料(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差异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4],具体包括知识宣教和健康教育。①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慢性病诱发抑郁、焦虑等因素,告知相关病情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预后状况,由此疏导并缓和患者其内心不良情绪,继而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②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加强院后联系和问诊,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状况并纠正,提升患者自身专业知识,缓解症状。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疏导技术[5]干预,主要包括:①知识宣教。日常随访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同患者沟通交流,由被动转为主动,告知患者慢性病的相关内容、注意事项、诱发因素等事项,注意语气温和,尽量使用大白话,避免出现难懂、难理解的问题;同时提升患者自身疾病认知水平,增强应对措施。②多调查、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及时掌握其内心需求和困难,面对患者的疑难问题耐心倾听并予以处理;多鼓励、理解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心态。③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面对不同病情类型患者,将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因素作为参考依据,实行个性化心理疏导,期间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支持,构建和谐医疗环境,从中消除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自信心和配合度。④转移注意。医护人员面对过于紧张、害怕、抑郁、恐慌等负面心理的患者,可实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通过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影片、视频等方式,缓和其情绪,保障心理健康。⑤其他护理。医护人员可适当给予精神护理,告知患者的发病原由和治疗方案,提升其配合度,继而促使患者意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另外,面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须时刻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和加强观察,加强心理疏导。若病情稍有好转,多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谈并开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评估随访3 个月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不良反应率和护理满意度。

焦虑、抑郁评分判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6](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价,焦虑分值≥29 分为严重焦虑;≥21 分显著焦虑;≥14 分为焦虑;>7 分为比较焦虑;≤7 分为不焦虑。抑郁分值>35 分为严重抑郁;20~35 分为明显抑郁;8~20 分为比较抑郁;≤8 分为正常。

不良反应率包括失眠、食欲下降和头晕。

护理满意度判定: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表,内容包括护理水平、专业能力、应对措施、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等,满分60 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 版本进行数据分析,文中用到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和"n,%"表示,组间比较用T 值和χ2表示,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焦虑、抑郁评分

由表1可知,焦虑、抑郁评分对比,观察组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1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析表(±s,分)

表1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析表(±s,分)

分组观察组对照组例数73 70 t P HAMA 3.34±1.36 6.78±2.34 10.802 0.001 HAMD 8.96±2.45 17.26±6.45 10.252 0.001

2.2 不良反应率对比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9%,同对照组的22.86%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2 不良反应率比较分析表(n,%)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由表3可知,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4.52%>80.00%),差异显著,P<0.05。

表3 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表(n,%)

3 讨论

慢性病属于临床高发疾病的一类病症总称,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且向年轻化的方向发展[7]。此类疾病中,患者大多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严重可危及生命安全,造成生活质量下降[8]。

心理疏导作为临床新兴的一种护理干预技巧,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通过加强医患间的沟通交流,改变患者对突发事件认知性心理,减少焦虑、抑郁产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从而达到减轻心理负荷、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目的[9]。该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式,充分了解其病情状况,提升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外,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现实;不但如此,该心理疏导还能让患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正视现实,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0]。要保证患者心理上的健康,医护人员自身则应持有一颗积极的心态,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和素质,拥有良好生活习惯,并向患者有意识传递积极乐观心态和生活态度,无形中获得力量,继而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11]。

研究结果得出--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此外,不良反应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这是因慢性病随访过程中,实行心理疏导技术,针对不同病情状况患者,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充分理解并开导患者内心负面情绪,直面问题,减少情绪波动[12]。

总而言之,采取心理疏导技术对慢性病患者随访效果明确,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心理状况,减少焦虑、抑郁产生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价值高。

猜你喜欢

慢性病医护人员病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