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级推进”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2021-09-08刘增辉

在线学习 2021年8期

刘增辉

在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过程中,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从学校、校级学科组、年级学科組三个层面入手,实施“三级推进”。学校探索了大单元教学、思维成长型课堂等教育教学新模式,教师完成了从被动使用到自觉使用、从科学应用到高效运用的跨越,是整校推进的典型。

关键词 微能力点 信息化教学微型创新团队 一课三磨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试点学校,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以“信息技术支持大单元教学的深度学习研究”为目标引领,从学校、校级学科组、年级学科组三个层面入手,实施“三级推进”,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层面:组建了校级核心团队,基于对课堂需求和学科特质的分析,确定了有助于学校大单元教学深化实践的8个信息化教学微能力点,指导校级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选取微能力点。选拔信息素养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各学科组种子教师,全程参与华东师大和省项目组的线上研修,架构起纵横联合的推进模式。

纵向上,成立基于微能力点的二级项目组,由 8位种子教师担任微能力点负责人,并对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指导,解读能力点评价标准,及时收集、梳理成果,总结、推广优秀典型,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横向上,成立13个学科研究团队,由学科组组长和种子教师合力推进学科教师开展研修。团队立足学科“大单元教学”和“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实际,将各微能力点的研究与实施融入校本研修中。

校级学科组层面:组建了项目研修共同体,以“基于学科特质,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为标准,完成学科组的微能力点选择,开展“微能力点在学科课堂的有效实施”主题研讨,解读能力点任务,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师信息化水平,制定学科组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研修任务和提升标准。各学科组组织全校139名教师,利用节假日完成25课时的远程研修。开展基于微能力点的课例打磨,梳理学科信息工具,利用智课系统大数据,进行切片诊断,实现微能力点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还成立了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小组,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推向深入。

年级学科组层面: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青年教师领悟力强、信息素养高的特点,通过结对子建立22个互帮小组,打造年级学科组内信息化教学微型创新团队,集中解决教师信息素养差异化问题。此外,还聚焦“微能力点与学科课堂的应用”主题,进行“一课三磨”。一磨,即种子教师执教示范课,带头分析课例,实现理念引领;二磨,即同课同构,推动微能力点在学科内的转化;三磨,即同课异构,实现微能力点应用的灵活呈现。通过课例打磨,有效解决了技术与课堂融合浅表化问题,建构起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化课堂体系。

在工程2.0推进过程中,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应用技术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完成了从被动使用到自觉使用、从科学应用到高效运用的跨越;学校在探索大单元教学、思维成长型课堂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学生在信息模拟环境中开展探究学习,实现知识架构、思维碰撞、能力达成和精神锻造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