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心澄明,无须佐证

2021-09-08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论题林则徐举例

内心澄明一直是良善之人的内在追求,所谓“智者乐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水至清,又恬静安详,实乃君子之写照也。【提纲挈领,融会贯通。对古语的理解直观,而不是空谈玄理,自然真诚。】

以前总觉得老庄的哲学是那么的神秘,那么遥不可及。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他在《逍遥游》中也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现在看来,只要拨开概念上的迷雾,就能明白道家这种追求内心澄明的体悟,和儒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将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做归一处理,体现了追求内心澄明的普遍性。】

其實,“道”无关他人,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能做到问心无愧,不患得患失,就是最好的澄明境界。【用理论阐释生活的思维值得借鉴】艾滋病人安德鲁用他的人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他的人生原本注定是一个悲剧,生来便带着母亲留给他的艾滋病毒。幸运的是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他存活了下来,并拥有了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他、妻子和三个健康的孩子每人举着“HIV+”的纸板向镜头微笑的照片曾走红网络。面对歧视,面对暂时难以治愈的疾病,他用抗争收获了独属于自己的幸福。歌手任家萱经历烧伤后,素颜参加马拉松曝光伤疤的孤勇也同样让我们明白“道”的内在性。【两个案例很普通,但都从不同层面揭示“澄明”的具体操作策略:问心无愧,不患得患失。】

面对纷繁的世界,内心澄明可助我们实现价值定位,即使为世人所误解,也坦然如故。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面对衰微的国运,京口会见魏源,倾心夜话,将编纂《海国图志》的重任交付给魏源,成就了近代中国的地理史学巨著。1850年,林则徐回乡养病,途中绕道长沙,去见隐居湘阴柳庄的左宗棠,畅谈一夜,后左宗棠出山入世,征战新疆,大败阿古柏。林则徐屡遭贬谪,流放西域。但他内心依旧澄明,践行着心中的强国理想。而晚年失聪、孤苦无依、被人认为性格怪异的贝多芬和林则徐一样承受着无人理解的痛苦,可他于苦难之中创造了举世流传的《命运交响曲》。世界很吵,很俗,很黑暗,澄明的内心犹如明灯,照亮自己,指引后人。【通过举例论证、中外对照,“内心澄明”这一品质对人对社会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尾句看似普通,却起到小结提升观点的作用,很巧妙,很给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澄明是无需外物支撑的,不需急着证实自己的存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外表是多么“飘然多姿,遗世独立”,可内心的嫉恨如毒药腐蚀了他的心灵。“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问反映了他的不甘、悲愤。多一份淡然,拥有一颗平常心,又怎会嫉恨而死?而被财富所迷会使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葛朗台逼死妻子,见兄弟破产而不救,断送女儿的青春,最后自己守着财富死去。执念于求财,纵使坐拥千金又如何?金钱不是一切,被外物迷失了内心,终将走向灭亡。【两个例证,从历史人物到小说经典,再到现实生活,大道至简,有着无可辩驳的气势,观点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内心之澄明之火,无需外物引燃,让我们固守本心,不做功名利禄的奴隶,不做贩卖良心的奸佞。养浩然之气,留千古之美名。【结尾简短有力,呼吁坚强有力,豹尾之谓也。】

点评一:

这篇文章,初读时候觉得有点散乱,再读之后发现作者其实试图结合现实中的案例独具匠心地阐释他对内心澄明的理解。文章思路清晰,步步为营。作者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点评二:

这篇文章的举例论证,从儒道观点到中外事例,娓娓道来,用了好多举例论证,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之美。议论文最怕人云亦云,这篇文章大气磅礴,很有气势,可读性强。

点评三:

在哲理性的阐发方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平时写文章就怕这种偏抽象层面的论题,因为总让人感觉自己的思想深度不够。现在终于明白了,换一种思路,谈谈哲理的生活化启示和在生活中的运用策略也是不错的选择。

点评四:

这篇文章分论点的提出很有特色。每一段几乎都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这样的论证显得很严密,有一种无懈可击的逻辑张力。从不同角度指向内心澄明的领悟,观点集中,收放自如。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内心澄明是许多人的追求。对这个论题的研究和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同学们写抽象性的论题提供了可以借鉴和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让人耳目一新。抽象性论题很容易让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足的同学们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只从理性到理性,显然会走入死胡同。本文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试图回避自己陌生的理论,用生活的案例来冲淡理性,然后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把哲理简化成情理和事理,这样就降低了论述的难度,做到了有话可说,说理自然打动人心。

这篇文章在抽象性论题审题立意上有诸多借鉴之处:

1.哲理生活化,以情动人

“内心澄明”是个极其抽象的话题,这篇文章在处理上有过人之处,使文章脱离俗套。作者将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进行生活化处理,表面上看,文章很散乱,但读来不仅很有哲理,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感人的力量。用情理的感人达到对哲理的阐释,是一种稀释的原理,但在写作中很实用。

2.事理具体化,言之有物

哲理除了用情理阐释外,还可以像本文一样用事理去解读。文章几乎每一段都用了一到两个举例论证,其目的就是把“内心澄明”这个哲理尽量用现实中的案例来做具体化阐释,避免了空洞说教。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例证本身就有一种无言的说服力,道理不言而喻。

3.观点体系化,形散神聚

作者的观点是一步步体系化推进的,先提出命题,接着从命题的文化渊源和保持本心的必要角度展开,最后联系实际例谈如何保持本心。文章笔法灵活,看似散文,实则不仅结构严谨,步步深入,而且观点集中,逻辑自洽。

猜你喜欢

论题林则徐举例
林则徐奖“错”
最佳辩手请出题(二)
最佳辩手请出题(一)
最佳辩手请出题(四)
乘法公式应用举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学会最常用的习语,让老外眼前一亮
等差数列与数表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