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强烈对比看《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反讽艺术

2021-09-08冯之静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兰德夫人心脏病

冯之静

凯特·肖邦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发表于1894年的《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短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小说不足千字,短小精悍,描写了患有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得知自己的丈夫在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的消息后,刚开始表现出一阵悲痛,而后逐渐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轻松与解脱。正当她为自己获得自由而欢欣雀跃,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与憧憬时,意外看到远离事故现场的丈夫回到家中,前后强烈的心理落差使马兰德夫人心脏病复发,不治而死。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却细腻且深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短短一小时内所经历的情感波折,反映了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关于婚姻及家庭的传统观念,也揭示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意识的压迫。本文主要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索小说中隐含的五处强烈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比产生的反讽艺术,揭示语言及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从语言本身看强烈对比

(一)真的“确定”吗

小说开头向读者交代了马兰德先生在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这一消息由马兰德的朋友理查德确认过,小说中的原句是“He had only taken the time to assure himself of its truth by a second telegram”,此句中的“assure”意思是“保证、弄清楚”,也就是说在小说一开始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消息来源确凿,准确无误。但是,在小说结尾,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已死去的马兰德先生又活着回来了,小说中的表达是“It was Brently Mallard who entered, he had been far from the scene of the accident, and did not even know there had been one”,显然小说一开始交代的消息并不可靠,结尾的情节打破了所有人包括读者的已知信息,这前后的强烈对比不得不说是小说起点与终点形成的巨大反讽。而正是这种反讽让读者最大限度地偏离阅读预期,同时也让小说的情节在结尾处达到高潮。

(二)真的“悲伤”吗

小说一开始,得知丈夫不幸遇难的消息后,马兰德夫人的表现是这样的,“She wept at once, with sudden, wild abandonment, in her sister's arms”。立足语言本身,我们看到“at once”这样的字眼,又在其后看到“with sudden”,这些词汇描绘了马兰德夫人的反常反应,这种反应有一种疏离效果,加大了读者与马兰德夫人的距离(申丹,2004),这种反常本身也具有一定意义的反讽效果。我们再来看与马兰德夫人一开始的反常反应形成强烈对比的后续反应,当悲伤渐渐淡去,心里渐渐恢复平静,马兰德夫人逐渐意识到“自由”在向她走来,快乐渐渐掩盖了悲伤,最后完全取代了悲伤。原文的表达是“Her pulses beat fast, and the coursing blood warmed and relaxed every inch of her body”以及“there was a feverish triumph in her eyes, and she carried herself unwittingly like a goddess of Victory”,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以及其中“relaxed”“feverish”“triumph”“Victory”等词的使用与前面的“突然放声大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无一不透露反讽的味道,所谓的欢欣与胜利、自由的获得是建立在丈夫死去的事实之上,正是马兰德夫人这种跟当时社会中大多数女性的正常反应背道而驰的心路历程,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规约及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让读者在反差中体会小说的深层主题。

(三)真的能“活得久”吗

当马兰德夫人的自由意识已经觉醒并变得逐渐强烈,她开始畅想未来都將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岁月,原文中的语言简单直接“She breathed a quick prayer that life might be long”,而这样的语言表达和小说结尾更直接的表达“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of the joy that kills”形成了语言和含义层面强烈的对比。作者之所以用最通俗的表达,而没有添加修饰成分,是为了让读者在明显的对比中体会最直接的讽刺意味。十几分钟之前马兰德夫人还在祈祷自己活得久一点,不像前一天那样一点都不期待自己会活很久,甚至一想到自己还要活很久就会浑身颤抖(这样一前一后的心理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对比手法),她真的能“活得久”吗?事实是十几分钟之后见到她丈夫的瞬间她就死去了,这是多么强烈的讽刺!先不说马兰德夫人可以像她祈祷的那样活得久一点,哪怕正常地活下去都无法实现,作者赋予女主人公这样看似残忍的命运安排实则是突出反讽的效果,揭露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那些像马兰德夫人一样背负着婚姻枷锁的女性会以死亡来换取自由的残酷现实。

二、从内容安排看强烈对比

(一)一前一后的“心脏病”

小说一开始就向我们交代了马兰德夫人有心脏病,所以对于马兰德先生的死讯,姐姐约瑟芬和丈夫的朋友理查德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马兰德夫人,生怕得知噩耗的马兰德夫人会因为过度悲痛或一时无法接受现实而引发心脏病,因而他们极其小心谨慎,而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马兰德夫人听闻丈夫的死讯,立刻放声大哭,显示出了极大的悲伤,但是仔细读来,我们发现,如果马兰德夫人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么悲伤的话,心脏病发作的概率应该是极大的,然而并没有引发心脏病,马兰德夫人只是悲伤了那么一小会儿就回自己的房间了,所以显然作者笔下的马兰德夫人并非真的那么悲伤。

小说的最后又向我们交代了马兰德夫人是因为欢欣而死于心脏病,而实际也并非如此。已张开双臂无限喜悦地准备迎接自由的马兰德夫人最后竟然面对丈夫平安归来的巨大意外,她的情感再次陷入巨大的悲痛和绝望中,从大喜到大悲,从自由到枷锁,从希望到失望,这才是她死于心脏病的真实原因,并非像医生诊断的那样是死于致命的欢欣。

猜你喜欢

兰德夫人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夫人与婆子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中国智库:何时能圆“兰德梦”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
“小鲜肉”蜘蛛侠
潇水夫人
Smog in Los 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