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石家庄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2021-09-08李颖林小浩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李颖 林小浩

摘 要 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找到其存在的问题,遵照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充分满足各要素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城乡融合;河北省石家庄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62

针对城乡二元化的发展现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作为整个社会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其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水平[1]。而经济发展构成部分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县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終达到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2]。

1 发展现状

1.1 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现象

2018年,石家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375.1亿元,各县市贡献差异性大,其中辛集市、正定县、平山县3个

县市生产总值分别为370.4亿元、251.6亿元、228.1亿元,

这3个县的生产总值占整个石家庄市生产总值的15.9%。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较也为明显,2018年石家庄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45万元,增长速度8.8%;赞皇县、平山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0.8万元和0.9万元,在县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但其增长速度却高达14.3%和14.2%,远远高于石家庄市人均可支配收入8.8%的增长速度。以上数据说明,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受限于各县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其现实发展水平还是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均衡现象。

1.2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8年石家庄市第一产业投资比2017年增长28.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9%,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达到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之和的2.5倍,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第一产业投资的增长,促进石家庄市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石家庄市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业带,如鹿泉区、正定县、藁城区、栾城区利用近中心城区的优势,重点发展集观光旅游、农业知识科普、农业生产体验等多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环都市的“农业+休闲”生态圈;定州市等东部平原县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发挥现代农业科技作用,提供高质量的食材供应,形成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央厨房优质食材供应”模式;平山县、赞皇县等西部山区县因地制宜实施“经济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展中药材、大枣、核桃等种植,山区特色农业得到充分发展,初步建立太行山区特色产业区;行唐县、灵寿县等北部县发展奶牛养殖业,壮大奶业产业,建立以奶业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各个县域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县域农业经济实力逐步壮大。

1.3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确保粮食产量是必要基础和前提[3],石家庄市积极完善和落实国家农业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各项粮食生产支持性政策和惠农政策,健全了产粮大县政策支撑体系,有效提高了所辖县域的种粮效益,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各个县重视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积极进行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广泛开展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广和扩大优良节水品种种植面积,向农民普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控体系,通过这一些列举措有效确保了粮食生产稳定。

1.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石家庄市始终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着力作物品种结构、空间区域布局、产业组织经营方式三大结构调整[4],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实现。2020年石家庄市强筋麦收获面积5.8万公顷,比2019年增加1.5万公顷,在藁城区和元氏县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在栽培标准化、品种优质化、灌溉节水化、生产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等方面进行辐射带动。同时,加快推进各个产业融合发展深度,建立了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一产接二连三”“一产跨二产进三产”的融合路径。比如,晋州市、赵县、藁城区的梨产业是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河北鸭梨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2020年这3个县区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数量达到106家,比2019年增加59家,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1.5 特色产业集群得到发展

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力度,加速推进特色产业振兴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已形成县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集群26个,对特色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进行培育扶持;对皮革加工、装饰材料生产、建筑陶瓷等传统产业集群进行技术优化提升;对建材、铸造、传统化工业等高污染产业集群进行淘汰,不断优化县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同时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如航空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综合保税物流园、国际医药产业园等,为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2 存在的问题

2.1 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

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总量偏低,竞争力偏弱,受到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充足的影响,导致产业承载能力[5],尤其是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不足,规模化的县域产业集群数量不足。

2.2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投入仍然不足

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认识,但是实现的差异度较大,以2018年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例,该年度石家庄市为1.2%,井陉、灵寿、赞皇等9县均在0.5%以下,平山县最低仅为0.1%。科技支出投入不足导致的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就是农业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缺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品附加值得不到全面提升,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利润空间,不利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2.3 农业经济结构仍不合理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石家庄市县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目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存在,农业生产中间消耗量仍然比较大。在农业产值构成上,农业、牧业占比较大,林、渔、服务业等占比较小,农业产业结构构成调整仍需要较大外部影响推动进行。农林牧渔中间消耗量仍绕较高,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完全建立。

2.4 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待提高

石家庄市县域现有的产业链条发展过多依赖于资源条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政策、资金、技术等发展条件的依赖性过大。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因此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发展能力有限。

3 发展对策

3.1 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提升县域经济总体水平

为了显著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石家庄市各县域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根据发展实际,扬长避短,积极构建“县域特色突出、产业规模化发展、产品品质竞争力强”的发展路径,可在沿青银高速、京港澳高速、滹沱河两岸等县域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在赵县、藁城区、元氏县等小麦主要种植区建立农业技术和规模种植示范区;在灵寿县、新乐县、行唐等县县建立奶业示范区等。只有找到重点、因地制宜,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发展规模,进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總体经济发展水平。

3.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智慧农业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全环节,农业产业链也在向农村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拓展。不断拓展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石家庄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农业科学生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等实际生产问题解决的需要,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农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公益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个性化服务。通过科技引领作用逐渐建立完善农业物联网技术体系,实现智慧农业,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3.3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不断加快县域产业升级步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有产业基础的支撑,从而实现人口聚集,因此必须强化农业产业支撑作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口聚集,减少盲目的人口流动。例如,石家庄市西部县域可以充分依托太行山的山区生态环境承载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打造集生态采摘、林下经济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即实现了产业发展又可以创造就业,实现人口聚集。

2)坚持农业为主,保持县域服务业的适度发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确保农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可将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服务业是工业的补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依靠工业。县域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其对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不等同于城市,因此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适度发展。

3.4 搭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强化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县域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搭建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平台,支撑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集群内龙头企业的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培训服务等引领示范能力,同时支持龙头企业进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更好地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4 结语

实现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必须考虑到各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特色优势,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玉泉,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8(9):53-56.

[2]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3] 马如宇,张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辽宁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1):21-24.

[4] 王舵,黄玥.新常态视域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10):45-47.

[5] 杨威,郭蔓蔓.新乡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9-200.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