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

2021-09-07张娟白八斤

当代农村财经 2021年7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有效衔接脱贫攻坚

张娟 白八斤

摘要:在乡村社会由内到外的发展和探索尝试中,河西地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走出乡村振兴的“河西模式”。结合乡村人口结构特征,“讲好村庄故事、办好村庄活动”,让不同群体充分参与乡村公共活动,重建共同体意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结合河西走廊生态资源环境特征,贯彻落实好“两山”理论,走绿色的多元经济发展之路,给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全面推动乡村生活的信息化,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宣传推介,引进资源,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转型。

关键词:河西走廊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西走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ZZ01)。

黄河以西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一带统称为河西地区,该地区与新疆、宁夏、内蒙古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中国历史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上将地理区位与现实价值融合起来,称之为“河西走廊”。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历史性时刻,也是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新起点。如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有效衔接,是关乎河西走廊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重构村落共同体,让村庄“活”起来

(一)发挥老年群体在乡村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讲好乡村故事、建构记忆共同体”

各地兴起的“乡村记忆馆”、“乡村民俗馆”,试图走一条从村庄记忆到身份认同的乡村文化重建之路。这些民间收藏馆通过实体空间承载乡村传统文化,馆内收藏着乡村习俗活动、乡村主要人物的图片,还有一些旧时的农耕用具、生活用品。有关乡村村民祖先的传说故事,乡村先贤的故事,特别是在乡村有影响力的人物传记,更是乡村文化的寄托。村民是乡村历史的缔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直接承载者。熟知村庄历史的必然是那些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老年群体,他们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成为连接个人与乡村之间关系的情感纽带。同时,老年群体对乡村社会传统文化比较熟知,能够清楚地讲解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让人们了解每个传统习俗、节日庆典背后的文化意蕴,让大家对生于斯养于斯的家园有更深的认知。

让乡村老年群体借助“乡村记忆馆”中的展品,讲述村庄的名人名事、村庄的传统习俗,积极参与“讲好乡村故事、重建乡村文化”的活动,不但实现了老年群体的价值,也让村民们从乡村故事中感受到亲情和乡音,从绘声绘色、形象真切的历史镜像中勾勒乡村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生动场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发生的巨大转变,在一代代先辈的辛勤劳作下村庄面貌的层层蜕变。在讲与听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乡村群体逐渐建构起从个体认同到群体认同的有效路径。

(二)激发青年群体在乡村文化活动中的组织优势:“办好乡村活动、共筑现实共同体”

青年群体是引领乡村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也是将村庄带入现代生活的时尚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身的流动给予了他们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更丰富的社会资本。挖掘青年群体的各种资源优势,让他们各显其能、团结合作为乡村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组织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将全体村民动员起来参与其中,在现实生活的层面给予人们更多的精神关注,让村民们在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中感受情感关怀,以活动为媒介共同构筑现实共同体,建构村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几年,引起较多关注的山丹县祁店村“冬至文化庙会”,就经历了从年轻村民自发组织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过程。年轻人们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活动的关注度,引来了周边的群众和相关的研究者。此类活动的开展让年轻人在村庄集体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价值,让村民们体验到浓浓的乡村情意,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村民对村落共同体的归属与认同,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文化自觉,坚定了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其基本内涵与要求就是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现代建构,其关键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耦合,本质上是如何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青年群体可以利用在城市获得的新知识、新思维、新视角进行智力反哺,从而提升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充實和壮大乡村主体队伍,在新型村民群体中建构现代乡村文化的人口基础,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探究乡村多元经济发展模式,让村庄“动”起来

(一)政府主导开展科技培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科技种植

在传统时期河西走廊以粮食作物为主,尽管能够保证口粮,但是限制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农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村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部分地区尝试作物制种、药材种植,有效发展了农业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政府应进一步发挥服务职能与引导作用,邀请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各地所具有的优势资源进行详细的考察,因地制宜规划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并开展对村民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引领村民积极进行现代转型。从仅仅依靠经验、只种粮食的传统社会农民转变为用技术开拓农田、多元身份共在的新型农民。

积极大胆尝试中药材的种植,深入挖掘和保护河西走廊中药材文化遗产。河西走廊可以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甘草、锁阳、肉苁蓉、防风、板蓝根、白芍、羌活、大黄、蒲公英、王不留行等几十种中药材。政府应做好长远和总体规划,积极引导,发挥服务职能,架起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海拔,对中草药种植进行合理的布局,大规模发展河西走廊的中药材种植,不断扩大销售市场。最终形成一地一特产、作物交叉互补的特色种植,畅通村民增收的渠道,拓展村民增收的空间。

河西走廊地理环境优越,是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玉米制种技术在河西走廊较为成熟,支撑着全国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大田制种玉米的种子来源。在进一步巩固玉米制种优势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制种的品种,张掖市尝试大白菜、生菜等蔬菜制种,酒泉市探索西瓜、番茄等瓜果花卉制种。要积极借鉴玉米制种为农民增收的有效做法,进行制种的全程化指导与服务、全链条有效监管,保障产品质量、保证农民最后的收益。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农民实践三方的有序合作,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投入,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的科技农民,促使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田间地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应然选择。

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推进農业与文化、信息、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相互紧密关联、高度依存带动的完整产业链。河西走廊整体比较干旱,但各地海拔、水资源、土质、文化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仍然比较大,应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适宜不同地方的多元经营,发展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不断开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布局、凸显特色,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为农民开辟持续性的经济增收之路。在一些水域下游地区,可以借用优质、丰富的流水进行冷水鱼养殖,集观赏、餐饮、度假、休闲为一体;在城郊发展采摘园、家庭农场,不但可以提供时令新鲜水果,而且可以让城区居民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类似的休闲经营模式也促使农民的单一角色转向多元化,成了身兼种植者、技术员、经销商、厨师、服务员于一体的新型农民。

乡村经济的多元化探索,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而且大力促进了资源浪费、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单一农业经营向生态友好、生产技术型的现代多元农业经营转型,达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合理规划,继续深挖河西走廊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河西走廊是丝绸古道上历史遗存最集中、最丰富的一个地区,具有空间上的同一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及区域交通的便利网络。历史遗存的不仅是年代久远的实物,还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度开发河西走廊所占据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重建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多方开发旅游资源、深度促进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凝练河西走廊特有的旅游品牌,突出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地理文脉,将无形的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实体景观,让游客在观赏历史景观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感知,在每一段历史背后追寻体现中华文明价值和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元素。

保护并开发河西走廊的自然景观,树立河西地区绿色旅游的新形象。各地应该积极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建立县域特色旅游,继续积极做好合理的景点规划和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影响力,让河西走廊丰富的自然景观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旅游景观的开发也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特色民宿融入了旅游资源,让村民有了居家打工等新的收入增长途径。结合现状来看,各地的旅游资源各地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合理策划、广泛宣传。

旅游经济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道路,也为打造县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推力,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转型的双重收益。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一定要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将农民的长久发展利益作为目标,经济收益与生态协调才能保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之间持续、有效、及时的对接是乡村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打造科技农业、发展旅游经济,建构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农民也积极转型,融入经济产业链之中,扮演好多种社会角色,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的现代转型,是建设现代乡村、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有效衔接的内在链条。

三、信息网络全面融入乡村发展,建构资源循环系统,让村庄“转”起来

(一)以网络为媒介,广泛宣传乡村特色产品、本土文化,让乡村“走出去”

以网络平台作为宣传媒介,让乡村特色产品“走出去”。长期积累的耕种、养殖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形成了河西走廊各具特色的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产品能卖出去是村民们最大的心愿。宣传范围小、销售渠道单一、销售面窄、交通不便利是传统销售方式的弊端,产品销售局限在有限的现实空间范围,时常引起滞销。畅通销路是保障村民利益的前提。在信息化时代,应该充分运用网络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产品宣传力度,不断延展销售空间,高效、快捷的实现商品订购和运输。近年来,部分地方官员代言宣传本地特色产品,增加了销售的权威性和信任度,也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村民自己通过快手、抖音、直播、拼多多等网络平台销售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发快递,提高了销售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信息化与特色产品的深度融合,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村文化“走出去”。信息网络的媒介化,拓展了文化空间、改变着文化生产和流通方式,给文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乡村是农耕文化的根源地、承载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逐渐在网络空间建构主流文化形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更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网络平台为人们重新认识、弘扬传统文化打开了新的渠道,村民们将吹唢呐、念宝卷、唱贤孝、做面塑等各种乡村技艺带进了快手、抖音,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网络观众,成了“网红”。基层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建构有序、有效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让乡村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河西走廊乡村文化。

网络的超时空性不断拓展着乡村的生存空间,信息媒体全面融入乡村发展,乡村依托信息平台走出去,让信息网络助力乡村振兴。

(二)以网络为通道,积极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把资源“引进来”

互联网背后是全球化的共建共赢共享,现代网络媒体的宣传活动,搭建起了乡村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让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文化走出了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外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河西走廊乡土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看到河西地区发展的前景与商机,将会有更多的人才、科技、商机被“引进”到河西走廊的乡村。

引进专业的技术指导,发展种植、养殖,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农牧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为实现“引进来”的预期效果,地方政府应在招商引资实施过程中方面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还要在村民和企业之间扮演好协调员的角色,践行服务型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维护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乡村振兴之路。

精神文化是乡村社会建构公序良俗的根基,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美丽乡村的建设依然离不开乡村传统文化的土壤。作为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河西走廊,还留存和延续着大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着乡土社会,也与传统村落的生命历程紧密相连。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循环中振兴经济以改变乡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引进”人才、“引进”思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乡村精神文化与外界的循环,重建乡村文化的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深入挖掘文化脉络与现实价值、研发文创产品,形成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补短板、以文化铸家园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西宝卷、凉州攻鼓子、敦煌曲子戏、凉州贤孝、酒泉的夜光杯雕等河西走廊特有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传承人们用快手、直播、抖音等网络媒介“走”出乡村,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专家与传承人在网络空间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问题,也为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行性路径提供了思考。村民们也自发组织起唱民间小曲的自乐班、演唱表演相结合的演艺公司、剪纸培训班等,形成了具有河西特色的文化产业,开辟了拉动经济的新路径,是乡村振兴的新动向。

总之,脱贫攻坚是我国乡村建设的过程性阶段,是乡村振兴的奠基性工程。在河西走廊,更要坚实有力的做好脱贫攻坚的后续保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乡村内部激发活力让村庄“活”起来;从外部借助政府的全面服务、引导让村庄“动起来”;让信息化融入乡村建设、让村庄“转起来”;形成从内到外的衔接、建立网络与乡村现实生活的全面衔接。要分层次、分角色,紧抓各地区的关键问题、区域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衔接,走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河西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J].中国领导科学, 2015(第1期):4-5.

[2]樊浩.小康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结构及其互动生态[J].南京社会科学, 2020(01):1-11.

[3]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 2021(01): 141-149.

[4]扬·阿斯曼等德.文化记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5]陆福兴.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有灵魂的乡村[J].团结, 2019(01):56-58.

[6]李玉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论[J].创新, 2020,14(02): 80-89.

[7]曾东霞.青年反哺与回归:破解乡村振兴短板之道[J].中国青年研究, 2020(08):83-88.

[8]杨庭硕.乡村要振兴:生态建设必先行[J].贵州民族研究, 2021,42(01):68-73.

[9]王丽敏.“两山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 2020(11):11-18.

[10]刘锐,邓辉,王翠云.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12):190-201.

[11]徐进,康芳.乡村振兴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21(01):83-89.

[12]蒋和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未来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 2018(08):51-59.

[13]贾芳.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合作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 2011(04):123-126.

[14]焦世泰.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24(08):190-194.

[15]郑崇选.当代中国媒介转型与文化形态变迁[J].当代传播, 2014(03):24-26.

[16]费孝通.志在富民[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7]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Study o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exi Corridor

Zhang JuanBai Baji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rural society from inside to outside, we should seek truth from facts, take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effectively link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walk out of the "Hexi Mod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we should"tell village stories and organize village activities", let different groups fully participate in rural public activities, rebuild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xi Corridor,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theory of "two mountains" and take the road of green diversifi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rural econom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of rural life,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platform to expand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The Hexi CorridorPoverty crucialRural revitalizationEffective connection

(作者單位:河西学院法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有效衔接脱贫攻坚
继续向北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